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茶饮料生产标准化与品质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告了正在我国蓬勃发展的茶饮料产销态势、生产标准化与品质管理有关信息,并对品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筒要分析,供有企业制订企业标准和组织实施现代管理参考,以使我国茶饮料加工产业能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冷浸对液态茶饮料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研究表明用冷浸法对茶叶进行提取,既有较高的浸出率,又可使液态茶饮料保持茶叶原有风味,且清澄明亮,在贮存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混浊沉淀,可解决目前液态茶饮料生产中产品不易保持原有风味及易产生混浊沉淀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冷灭菌、超高压杀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葡萄糖氧化酶体系杀菌、超高温杀菌、高温瞬时杀菌、辐照杀菌和溶菌酶杀菌等技术在茶饮料生产上的应用 ,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 品质控制技术在茶饮料生产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饮料生产厂家的经济利益。由于茶饮料是一种饮料,所以大多数生产厂家在考虑其品质控制时,一般只考虑其饮料的特征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特点。事实上,有别于一般的饮料,茶饮料具有以下特性: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甜茶饮料加工工艺关键步骤的试验结果,对提取的温度、方法和消除沉淀现象都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并据此提出了加工工艺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低场台式核磁系统前置放大器、数据采集装置和主磁体恒温系统的改进,构建一套适用于水溶液长弛豫体系检测的LF-NMR系统;以茶饮料为检测对象,研究LF-NMR系统在茶饮料品质控制上的应用能力。试验结果显示,LF-NMR系统对不同品牌的红茶和绿茶饮料有良好的辨识能力,对绿茶饮料随储藏时间变化的特性有良好的表征。偏最小二乘货架期预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993,模型自预测相对误差为2.94%。本研究结果为低场台式核磁技术在食品品质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荷叶茶饮料智能化生产线流程、主要设备配置以及工艺技术参数。实践表明,按此智能化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加工的荷叶茶饮料,其感官品质和各项理化、卫生指标良好,符合现代茶饮料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新式茉莉花茶饮基底茶的品质特点。方法:以福建、云南、四川3地茶坯窨制而成的3种新式茉莉花茶茶饮基底茶(福建香毫、云南毛尖、四川香茗)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从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滋味、香气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3种基底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9.40%~51.40%,茶多酚含量为18.00%~23.20%,咖啡碱含量为3.20%~4.30%,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32%~3.50%。除游离氨基酸外,云南毛尖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酚氨比及16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云南毛尖茶汤的涩味、咸味及丰富度响应值最大,但甜度响应值最低,茶汤浓厚;福建香毫涩味、咸味响应值最小,但水浸出物含量高,茶汤浓醇。香气组分中酯类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和烯烃类化合物;3种基底茶的香气品质由高到低为福建香毫、云南毛尖、四川香茗,均属于中等。结论:3种基底茶内含物质丰富,但香气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种普洱茶饮料配方。方法以普洱熟茶为原料,辅以白砂糖、柠檬酸钠和VC等调味剂,研制普洱茶饮料。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筛选配方后,通过感官评价,加入不同调味剂如白糖、柠檬酸钠和VC,以测试这些因素对普洱茶饮料的味道、香气、颜色和组织状态的不同影响,测定相应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筛选出普洱茶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普洱茶饮料最佳配方为:茶水比1:60(g/mL),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在25 min,白糖4%,感官评分为81.1547。结论所得产品色泽均匀一致,汤色明亮呈深红色,有原料(普洱茶)特有香气,香气宜人,酸甜爽口,滋味宜人。 相似文献
13.
14.
试验以从中华圆田螺提取的牛磺酸为添加剂,以红茶和食盐脱腥,以白砂糖、食用柠檬酸和柠檬香精调汁,开发天然牛磺酸茶饮料。试验中主要对脱腥条件和加工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盐、牛磺酸提取液和红茶添加量为0.02∶1∶3(g:mL:mL),红茶浓度为10∶150(g∶mL)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料中牛磺酸含量,而且脱腥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再配以白砂糖与食用柠檬酸的比为300∶1,添加柠檬香精0.05%。此配方设计的100mL牛磺酸饮料中牛磺酸含量为0.00225g、总糖度为12%、pH值为3.37。饮料呈淡茶红色,清爽的茶香味,酸甜可口。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饮料行业中的茶饮料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茶乳酪,茶汤及茶香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茶饮料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当前茶饮料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发展中国茶饮料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