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街道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是现代化城市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记录,而独具特色的城市街道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是否适宜居住的条件之一。2007年,东兴市以“城市管理服务年”为载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经过全市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全面推动“城乡清洁工程”和治理“五乱”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尝试以城市中的“典型地段”作为重塑城市街道活力的契入点,通过对城市街道活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从街道空间秩序、功能复合、场所意义等方面提出重塑城市街道活力的目标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1月起,南昌市西湖区开始进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目的是以街道、社区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和依托,加强街道、社区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当前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突出矛盾。这次试点工作本着“完善、改革、提高”的精神,以加强城市管理为主题,改革和完善街道、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生态街道"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了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演变历程 ,分析了城市“生态街道”的内涵 ,提出了建设现代城市“生态街道”的设计准则 ,指出城市街道的生态化设计是城市街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鑫  肖勇 《建筑与环境》2009,3(5):110-111
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方面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街道色彩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的城市色彩,一方面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控制而处于混乱无序的不和谐状态;一方面由于地域特征、文脉的弱化和消失,呈现出“千城一色”的趋同倾向。在城市街道色彩景观设计中,也存在着如何为街道色彩合理定位、如何实现对街道色彩的有效控制等诸多难点,尤其是在实践中如何使用有效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城市色彩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针对这些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街道两侧的商铺乱设各种违法广告和落地灯箱,擅自张贴、悬挂各种宣传品,以及违法违规进行店外经营等行为,是影响城市市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让城管执法部门相当头痛的一个问题。如何建立起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执法效果的长期性,是摆在城管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我局工作实践,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朱建忠 《云南建材》2011,(15):63-64
杭州市城市管理体制通过不断完善,建立了“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王松涛  祝莹 《规划师》1998,14(3):55-59
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行人是街道中最具生命的因素,人行步道则是最有活力的街道形式。但是交通状况的恶化极大地影响了街道的其他功能,大量的快速交通产生令人讨厌的污染和噪声,大大增加了(混台)交通的不安全因素。人行天桥于是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它仍不失为一种避免混合交通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空中商业街是在借鉴地面商业街优点的基础上,空中步行系统与城市商务职能进一步的有机结合,并创造了更具开放性的城市空间,增加了城市商务容量。在中国,“商业”与“街道”的空中叠加使其成为“以街为市”的中国传统商…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拥有1600多年城市建设的历史,古称“邕州”,先后建有“晋城”、“唐城”、“宋城”(图1)。“晋城”、“唐城”因为缺少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历史遗迹,无法对其城内布局进行分析。而“宋城”内部的城墙、城壕、主要街道等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因为兴建马路,才对其部分街道进行了改造,有部分街道(如:金丝巷)一直延用到当代,连同其中明清时期的建筑,成为研究南宁古城格局的现实材料。  相似文献   

10.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贾倍思 《新建筑》1999,(1):15-17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零星 建筑设计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绿地面积,已开始逐步实施,然而对于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依然有限,对于21世纪新的城市概念,新的城市形态和模式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已有百年历史的“花园城市”理论仍在毒化人的心灵和全球环境,因为这种城市模式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实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钢 《山西建筑》2007,33(9):23-24
主要以城市文脉和建筑类型学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建筑类型学理论中的类似性城市理论、城市重建理论以及城市“层”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要学会利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挖掘、整合城市文脉,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从健康城市看我国城市步行环境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波  徐苏宁 《华中建筑》2009,27(2):149-152
该文以“宜居城市”、“健康城市”两大理念为出发点,以整合城市步行空间和提升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提出了营建完善的步行系统所应采取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龙 《山西建筑》2012,38(17):26-27
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用地、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市民心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介绍了"干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就如何利用这种建筑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以期有效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与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伦亮 《规划师》2004,20(8):61-63
中国城市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城市的盲目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城中村”和“边缘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城市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城市规划缺乏公众参与等。对策为:摈弃中国城市规划只注重“形体规划”的观念,更加注重研究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城市改造和开发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兼顾多数人的利益;积极倡导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
双尺度城市营造--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的揭示,认为应从"尺度"向度而不是"风格形式"向度来思考城市,作者提出营造"双尺度城市"的新论点:认为在大的车尺度中融入小的人尺度这种双尺度城市营造方式是实质性地解决现代城市空间形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从五个向度对双尺度城市营造方式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城市、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一次始于概念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周江评  孙明洁 《规划师》2005,21(11):8-11
“城市”、“城市规划”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城市”理想和对“城市规划”的不同期待。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定义还是从已有部分文献的结论出发,公众参与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对有关概念的重新探索,可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专业知识、权力、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王磐岩  牛萌 《园林》2021,(1):2-7
基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技术、机制协同难点以及城市绿地作为重要海绵体的价值意义,开展《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课题研究。《指南》重点解决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全过程各层级的技术路径,以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不同角度确定各层级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指标、目标和技术方法,包括海绵城市绿地规划、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绿地工程施工与维护及海绵城市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指南》聚焦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与传统方法、做法的不同之处,通过规划、设计、实施、维护、评估全过程把控城市绿地海绵功能的落实,强调蓝绿灰融合和多专业协同,有效发挥城市海绵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