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黄河下游河道近代纵剖面是指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来的河道纵剖面。文章叙述了纵剖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再塑造,东坝头以下河道冲积扇的发展,生产堤对纵剖面发展的影响和河道萎缩对纵剖面调整的影响;对比了黄河下游目前和铜瓦厢决口前的纵剖面。文章指出目前黄河下游河道纵剖面还未达到明清故道的纵剖面,东坝头以下河段纵剖面的调整仍将剧烈进行。黄河下游河道纵剖面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自上而下逐渐接近平衡纵剖面。  相似文献   

2.
徐福龄 《人民黄河》1999,21(4):14-15
黄河下游自孟津到兰考东坝头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河道。其中郑州花园口到兰考东坝头为防洪确保河段,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花园口以上河段,历史更为悠久。游荡河道的特点是:河宽槽浅,河势游荡频繁,而且范围很广,一般摆动2~8km。翻开黄河下游河道图来看,除了两岸...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按河道特性可分为游荡性河段、过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及河口段。从山东省的东明县高村至阳谷县陶城埠为过渡性河段。该河段为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长达165公里。河流束范于两岸  相似文献   

4.
李燕  李庆 《中国水利》2013,(16):24-26
<正>山东省邹平县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改道北流后逐渐形成的,由济南章丘市进入邹平,呈西南东北流向,经旧城控导工程后进入淄博市高青县境内,河道全长21.947 km。本河段属弯曲型河段,纵比降为万分之一,两岸堤距狭窄,一般在2.11~4.06 km,河道主槽宽350~600 m,河槽浅平,比降较缓。因河床逐年淤积抬高,目前临河堤脚已高出背河地面3~5 m,设防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 m,成为典型的地上悬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道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5.
对黄河下游干流河道和防洪问题有几种不够科学的提法:如“豆腐腰”河段、“槽高滩低”的河道断面形态和“七下八上”的大洪水期等。为了澄清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作进一步商榷。(1)黄河下游从河南兰考东坝头到山东东阿陶城铺河段,常被称为“豆腐腰”,多年来一些同...  相似文献   

6.
黄河沁河口至铜瓦厢(现在的东坝头附近)河段长130公里,已行河500余年。在明清时代,较大洪水就要漫滩,偎堤行洪。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东流后,由于河道的溯源冲刷,一般洪水不上高滩,仅1933及1958年大洪水在局部地带上水。由于黄河逐  相似文献   

7.
北宋末年以前,黄河多自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黄河从此南下夺淮,历经金、元、明、清七百多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过问堵口事,黄河遂由铜瓦厢折向东  相似文献   

8.
两种基本流路 两套工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津白鹤至兰考东坝头是黄河下游典型的游荡性河段,虽有宽、浅、乱的特点,但从历史河势分析,在流路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白鹤至郑州黄河铁路桥:这段河道长约90余公里,南岸为邙山山麓,皆为土山,历史  相似文献   

9.
为及时了解下游1982年8月洪水(以下简称“82·8”洪水)期间的洪水、河势、工程和漫滩等情况,先后派出了几个调查组进行了解,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河势变化“82·8”洪水期间,黄河下游兰考东坝头以下河势的基本流路无大变化,主要是河道整治工程发挥了控导作用。东坝头以上河段因整  相似文献   

10.
黄河故道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后,主流北徙而下,而原黄河在商丘境内留下的百里故道,称为黄河明清故道,也称为咸丰黄河故道。金代以前为古汴渠流路,元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黄河决溢南泛,多道分流入淮,流经襄邑(今睢县)、宁陵、归德(今睢阳区)、虞城诸县,这是黄河流经商丘的起源。至正十一年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寿命的估计是治黄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明清黄河故道的历史和现场资料是估计现行河道寿命的最好依据。河道延伸长度和河床抬高的情况是决定河流改道可能性的重要参数,从现行河道和黄河故道的比较并考虑今后可能修建的工程后,可以得出:现行河道维持行河百年左右是完全可能的,近期考虑黄河人工改道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工程概况和初步效益东坝头控导工程,是一九六四年修建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境。该处是一八五五年(清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河道特点是:(1)大河由此折转,成为一个大的弯道,东坝头就是河弯的顶点;(2)该处是高低滩地的一个分界点。上游河道内多为高滩,下游河道内均为低滩。东坝头附近河滩宽约五公里,缺乏必要工程控制,大河主流摆动频繁;(3)东坝头是一个常年靠  相似文献   

13.
黄河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开始南决入淮,迄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河复北徙,其间黄水走淮河故道共达661年。淮河故道经黄河泥沙淤塞,成为地上河,名为废黄河,淮水被迫夺里运河南下入长江,里运河从此多灾多难。沂、沭、泗三  相似文献   

14.
九曲黄河,奔腾东流,在河南省兰考县转向东北,进入山东,横贯鲁西北平原,在垦利县注入渤海,走完了它那汹涌澎拜的万里征程.从兰考东坝头到人深D这段长达600多公里的河道,是黄河在1855年钢瓦厢决口后形成的,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了。140年,在长达数千年的治黄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然而,黄河在齐鲁大地上纵横流淌的这140年,恰好是中国近代以来治理黄河的一个缩影。半个世纪以前,黄河这条纳拉不驯的巨龙,还在齐鲁大地上横冲直担,逞凶肆虐,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的黄河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象一条纵贯泰山南北…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恩惠 《人民黄河》2000,22(9):22-23,25
系统介绍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利用河工模型开展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河道整治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河道演变规律及历次河道整治规划治导线的检验与修订试验成果。通过对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河道整治设计流量以选取4000m^3/s为宜;东坝头以上河段河道整治河宽可降为1000m、东坝头以下可降为800m,潜坝过水后应计入或部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0年开始河道治理以来,陶城铺以下河段已由弯曲型变成了微弯型河道,河势基本得到控制;陶城铺至高村河段,也已演变为比较稳定的单一河道。河势基本稳定;高村至东坝头河段,完成了总体布局,只待补充、完善已初步控制河势,减小游荡范围;东坝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武陟沁河口至兰考东坝头河段的两岸堤防,是河南黄河防洪的确保堤段。目前,该河段还存在分水夺溜、顺堤行洪,或形成“横河”的可能,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将严重威胁堤防安全。为此,必须十分重视武陟木栾店至人民胜利渠渠口段堤防,做好老滩上水后临堤出险的预防措施;严密防守南岸险工堤段,提防“横河”发生;引黄涵闸也必须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水沙搭配关系是影响黄河下游“驼峰”河段(东坝头-艾山)冲淤发展的重要因素,滞沙则是调配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水沙过程与“驼峰”段冲淤之间的关系,论证了需要在“驼峰”段上游河道滞沙的水沙条件.基于河道特性及近期演变过程的分析,将滞沙范围确定为小浪底-花园口河段.考虑到滞沙对于行洪和河道稳定性的影响,以滞沙河段平滩流量及河槽稳定条件为约束,得到了本河段理论最大滞沙量1.44亿m3,此结果可为通过河道滞沙治理“驼峰”河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余希红 《江苏水利》2005,(1):18-19,21
一、流域概况。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黄河自1194年~1855年侵泗夺淮入海.行水660余年,上游泥沙下移淤积.形成了一条高出两侧地面4-6m的“悬河”。黄河改道北徙后,废黄河自成独立水系。  相似文献   

20.
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恺忱 《人民黄河》2012,34(7):20-24
概述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从输沙平衡临界流量、平衡趋向性、冲河南淤山东还是淤河南冲山东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几点认识:①黄河下游的冲淤受水沙条件、河床边界、河口基准面三大要素制约,三者缺一不可,分析研究下游河道的冲淤时不与河口尾闾的影响相联系是不全面的;②输沙率法、同流量水位法和断面法均有局限性和各自的优越性,应取长补短,以达到真实反映下游河道冲淤规律的目的;③黄河艾山以下河段的冲淤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相对应,输沙能力不足不是黄河下游淤积的主因,将临界流量作为判断艾利河段冲淤的条件是不当的和缺乏依据的;④冲河南淤山东还是淤河南冲山东的问题,在短时段的冲淤情况十分复杂和不稳定,从长时段宏观上看,上下河段的冲淤始终是趋向于河流自身的相对平衡,二者的冲淤过程大体是同步的,不存在哪个河段多冲多淤的问题;⑤现阶段黄河下游的淤积主因是来沙量巨大,其淤升幅度受制于河口基准面,属于溯源淤积的性质,解决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是"抓两头",即首先减少上游流域进入下游的沙量,特别是粗沙量,其次是减缓河口淤积延伸的速率;⑥拖淤、挖沙、放淤、调水调沙和借清刷浑等措施均具有局限性,在解决局部淤积问题和兴利方面有实用价值,但欲凭借这些措施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长时段宏观的淤积问题,则难见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