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卫国 《煤炭学报》2010,35(6):964-968
采用遥感反演、自然间隔点分割与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取1989、2001、2005年的乌达煤田火区范围,分析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变化速度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乌达煤田火区面积增加了9810 万m2,每年新增约613万m2,年增加率为248%,乌达煤田南部的A(12、13与14号)火区面积在逐渐减少,其他火区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并向四周扩散蔓延形成新的燃烧带。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监督分类法和目视解译法提取建设用地信息,采用建成区扩张强度指数、动态度、弹性系数以及速率,定量分析克拉玛依市建成区1996—2016年时序变化,采用分形维数、重心转移及紧凑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建成区总体以“团状+内部填充式+星状+沿交通线”扩展模式扩张,各时段扩展方式各异;2)在扩展方向上,呈现“东南—西南—西北”方向转变空间格局,重心迁移符合“三轴两片区”发展规律;3)在扩展驱动因子上,人口规模推动建成区进一步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推动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现代交通是重要因素,政府宏观政策的落实引导建成区扩张,决定城区的规模及格局。对于建成区扩张相对松散、粗放等问题,需要对空间布局进行集约化管制,实现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3.
方林  蔡俊  刘艳晓 《资源与产业》2022,24(2):119-131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霍山县1990—202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谢高地等2008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得出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以及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霍山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较慢,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分别达到402.58%、-5.13%;2)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看,霍山县土地转出贡献率最高的为林地,土地转入贡献率最高的为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大于0,县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30年来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5)霍山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县域中部林地及水域附近,冷点区域集中在南部草地及中心城区,冷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显著增大。整体来看,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未来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提升用地集约化程度,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4.
矿区水土关键要素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沛北矿区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SPOT-4/5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间隙度指数和分形维数3个指标,分析矿区水域空间变化特征;结合煤炭产量和粮食单产,分析塌陷水域空间扩展驱动因素及对耕地影响。结果表明:1)矿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大量转为水域,而水域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耕地斑块趋于破碎化,水域空间均衡性降低且呈多中心化结构;2)煤炭开采是区域景观格局演变主要驱动因素,采煤沉陷改变了水域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城乡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水平从2005年以九江县、彭泽县、武宁县、永修县等低—较低水平区为主演变为2015年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新余市区、景德镇市区、浮梁县、高安市等中等—高水平区为主,农村发展水平则表现为以城市市区及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发展水平更高;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2005年城乡协调程度主要为武宁县、瑞昌市、德安县、湖口县等中等—低协调区,2015年则转变成新建县、高安市、进贤县、丰城市等较高—中等协调区;3)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域中与邻近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呈负相关的县域个数分别为16、17、21,均多于与邻近区域呈正相关的县域个数15、14、10,生态经济区的协调度在空间上依赖关系不明显;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消费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起到阻碍的作用,交通区位、职工平均收入和投资则对于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对沈抚连接带同城化演变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沈抚城镇空间扩张的时空形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6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手段提取时空演变信息,定量的以自由度、夏农熵和优势度描述城镇扩张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同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得出如下结论:2010年以后,沈抚城镇空间结构逐渐向紧凑型靠拢,抚顺部分政策响应积极性相对较高,不断向沈阳方向发展;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促使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沈抚连接带分属不同的行政辖区,不同的规划在土地利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研究结果对沈抚区域各规划方案之间的统筹协调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3和2015年三期日照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日照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呈扩张趋势,新增建设用地类型以工业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的扩展合理有序,居住用地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人均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景观生态格局有向破碎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林用地面积基数大,生态型景观辐射范围和控制能力较强,非建设用地保障能力高,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呈现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中利用Landsat5(1994、2004)和Landsat8(2015)影像,研究兰州市1994~2015年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定量分析了各热岛等级之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热岛面积主要以次级热岛为主,而扩展速率最快的为强热岛,热岛的扩展方向与城镇用地延伸方向一致。兰州市热岛演变过程为强热岛→次热岛→正常区→绿岛→冷岛,其逆过程则是向相反方向逐级演变,越级转变的概率相对较小,强热岛对于城市下垫面的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矿区水土关键要素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沛北矿区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SPOT-4/5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间隙度指数和分形维数3个指标,分析矿区水域空间变化特征;结合煤炭产量和粮食单产,分析塌陷水域空间扩展驱动因素及对耕地影响。结果表明:1矿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大量转为水域,而水域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耕地斑块趋于破碎化,水域空间均衡性降低且呈多中心化结构;2煤炭开采是区域景观格局演变主要驱动因素,采煤沉陷改变了水域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宏全  胡振琪  陈秋计 《中国矿业》2007,16(10):42-45,53
利用遥感数据对煤矿区进行景观格局及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唐山市古冶区为研究对象,以3个时相(1987年、1992年和2001年)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人机交互解译,获取3期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同时获取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像元数。选取斑块的规模特征、斑块的形状特征、景观多样性指标、空间异质性指标进行计算,并进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市南山区的社区为单元,以扩展演化的住宅用地为研究对象,引入土地承载力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指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住宅用地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进行评估,以揭示城市住宅用地的空间利用状况,为合理配置城市住宅用地以及提高住宅用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009年至2012年期间,南山区住宅用地总体扩展演化速度较快,但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不高,形成以“松坪山—安乐”为中心、“大学城—留仙”为次中心、质量值向外围逐级扩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1991-2008年江西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用地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江西省2000年和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8年江西省城市建设用地大致以每年36 km2的速度呈直线递增,生产性用地在减少,服务性、生活性用地在增加;2000年居住、公共设施、工业、道路广场用地分布最为均匀,仓储、绿地和对外交通用地分布较为平均,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分布比较合理;到2008年演变为居住、道路广场用地分布最为均匀,市政公用设施、对外交通、绿地、仓储、工业和公共设施用地分布比较平均;特殊用地的区域分布两个年份的差距都较大(基尼系数都超过国际警戒线0.4);居住、公共设施、工业、道路广场和特殊用地在各地的分布趋向集中,仓储、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地分布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14.
王千 《资源与产业》2017,19(4):81-87
利用2010—2015年河北省的相关数据,构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测算全省以及省域内138个县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数,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GIS技术,研究脱钩指数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规律,为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供支撑。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为扩张性复钩,脱钩指数为0.05~0.97;138个县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为扩张性复钩,脱钩指数为0.09~0.70。县域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存在空间聚集规律,LISA 指数显示“高—高”关联(HH)主要分布在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邢台市东部4个县,“低—低”关联(LL)显著区,位于省域中南部地区的19个县。最后,在扩张性脱钩类型基础上将省域内138个县划分为3个级别。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国土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进行改进,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不高,没有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仅占3.93%,主要分布在新阳高速、大广高速两侧以及汝河、洪河等地;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80.67%,呈现“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建设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77.24%,呈现“中西部和镇区高,东西部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按照“五带四片、一区多点”的国土开发战略布局,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总体规划是影响城市基准地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河北省新兴城镇唐海县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法、地价模型评价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系统剖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空间演变情况。同时,结合小城镇的特点,揭示了规划对地价的作用规律,证明了合理的规划有利于城市土地收益的提高,从而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集约性。  相似文献   

17.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为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本文以海东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2010—2014年海东市统计年鉴和土地变更数据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海东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人口、经济变化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来判断建设用地利用趋势;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数进行计算,最后根据集约总指数和海东实际情况判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级。结果表明:I级有民和县,Ⅱ级有循化县、平安区、乐都区,Ⅲ级有互助县、化隆县,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