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槟榔芋淀粉理化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槟榔芋淀粉颗粒大小,淀粉粘度与糊化温度,淀粉的 和速度,淀粉酶水解速度,溶胀势,直链淀粉的含量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槟榔芋淀粉的理化性质。同时以小麦,百合,葛粉,红薯,绿豆,玉米等淀粉作对照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槟榔芋淀粉的一系列参数:即淀粉颗粒直径1-3μm,含0%-1%的直链淀粉。60℃开始糊化,为不透明糊,42℃时粘度值为1620mPa.s。在酸性条件下沉降较好,酸水解速度低于红薯淀粉。85℃下溶胀势为15.07,仅次于百合。相对密度为1.429,容重为649.5g/L。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处理对莲子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莲子淀粉品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莲子淀粉为原料,采用超高压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不同超高压时间对莲子淀粉颗粒粒径分布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随超高压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超高压处理提高了莲子淀粉在55,65,75℃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其在85℃和95℃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超高压处理降低了莲子淀粉的透光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透光率呈下降趋势;500MPa超高压处理10~50 min,有利于改善莲子淀粉的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颗粒被破坏程度加大,导致凝沉性增大,析水率增加。结论:超高压处理可以改善莲子淀粉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以槟榔芋原淀粉为原料,采用球磨结合辛烯基琥珀酸(OSA)酯化方法制得复合改性淀粉,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与原淀粉、酯化淀粉和球磨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球磨淀粉的溶解度、膨润力和透明度均显著提高(P0.05),尤其是冷水溶解度,但其抗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表观黏度却降低;酯化淀粉和复合改性淀粉的溶解度、膨润力、透明度、抗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表观黏度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槟榔芋原淀粉和球磨淀粉经OSA酯化改性后品质均得到明显改善,复合改性淀粉的表观黏度增加尤为明显,说明其具有更好的增稠性能。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脉冲电场对大米淀粉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电场强度和不同有效处理时间对淀粉颗粒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淀粉颗粒表面受电场影响遭到破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大米淀粉不会引入新的官能团,在本实验条件下也不会改变淀粉的晶型结构,是一种物理改性的处理手段。经脉冲电场处理后,大米淀粉糊的透明度由6.2%提高到32.4%,冻融析水率由58.31%降低到22.53%,此外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粱种子为原料制备高粱淀粉,在4个不同含水量(20%、25%、30%和35%)条件下,110℃湿热处理16 h对淀粉进行改性,进而分析湿热处理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没有改变高粱淀粉典型的A型晶体结构,但相对结晶度从21.1%显著增加到36.6%;湿热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形态有明显变化,吸水性和淀粉糊化温度的增加也与处理的水分含量呈正相关,最高值分别为HMT-35的1.7 m L/g和76.7℃;同时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吸油性、峰值黏度和热焓变值(ΔH)随着处理水分含量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证明湿热处理能有效改变高粱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提高其热稳定性,扩大其在食品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乙酰化淀粉是一种重要的改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非食品加工等领域。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乙酸酐为乙酰化试剂,利用超高压处理技术,在压力为300~400 MPa条件下,保压10~20 min以制备乙酰化淀粉。利用传统方法(30 ℃,0.1 MPa,60 min)制备的乙酰化淀粉作为对照样品,探讨超高压技术对乙酰化淀粉的取代度、热特性、溶解性、膨润力、凝沉性和糊的透明度等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对乙酰化淀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超高压方法可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乙酰化淀粉取代度,压力为400 MPa,保压20 min时取代度为0.0461,与传统方法相比,取代度提高约30%,超高压处理时间越长取代度越高。超高压方法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节约能源,制备的乙酰化淀粉具有更好的抗凝沉性。 相似文献
12.
3%、5%和9%(w/v)的脱脂马铃薯淀粉悬浮液在700MPa压力下处理5min,5%(w/v)的脱脂马铃薯淀粉悬浮液分别在600、650、700、750MPa压力下处理5min,随后采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淀粉结晶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700MPa压力下,淀粉浓度越低,其偏光十字消失越明显,结晶度降低越多;淀粉乳浓度为5%(w/v)时,随着压力的增大,其偏光十字逐渐消失,淀粉的特征衍射峰逐渐变弱至消失,结晶程度降低,当压力达到750MPa时,其结晶区域完全消失,淀粉最终由多晶态转变为非晶态。 相似文献
13.
超高压处理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快速黏度分析技术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超高压处理能使玉米淀粉糊化,处理压力为500 MPa及600 MPa时完全糊化所需保压时间分别为15 min和5 min,但400 MPa超高压处理30 min也不会使淀粉糊化。超高压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结构逐渐破坏膨胀,结晶结构由A型向V型转化,RVA黏度曲线峰值黏度逐渐消失。适宜条件的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颗粒同时具有韧化和晶体破坏作用。其中,400 MPa超高压处理5~10 min时,淀粉颗粒内部韧化作用占优,因而表现为相对结晶度、糊化温度(T_o,T_p)及糊化焓增加,而RVA曲线峰值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淀粉颗粒的乳化能力,以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采用激光粒度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流变仪等对Pickering乳液外观、液滴粒径、显微形态及动态流变特性进行表征,考察淀粉颗粒质量浓度(1、5、10、20、30 mg/mL)和油相体积分数(10%、... 相似文献
15.
木薯原淀粉因存在不溶于冷水、易老化等诸多性质上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 用。为了优化木薯淀粉的产品特性,通过对木薯淀粉进行高静压(200~600 MPa)改性处理,来优化其性质并拓 展其应用范围。结果显示高静压处理后木薯淀粉颗粒形貌发生明显变化,透光率、溶解度和膨润力均下降,老化值 增大,特别是在600 MPa改性处理后变化最明显,且失去偏光十字;此外,高静压处理后的木薯淀粉表观黏度低于木 薯原淀粉,剪切稀化现象更加明显。木薯原淀粉在经高静压处理后虽然晶型有一定的变化,但没有形成新的基团。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超高压处理对莲子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采用500 MPa高压处理莲子淀粉10~60min,使用流变仪研究了经不同超高压时间处理后莲子淀粉糊的流变特性。静态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莲子原淀粉及经不同超高压时间处理后的淀粉糊均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其流变特性曲线可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在相同处理条件下,莲子淀粉糊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超高压处理前后的淀粉糊均存在剪切稀化现象,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动态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莲子淀粉糊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0 min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小值。剪切结构恢复力试验结果表明,淀粉糊在经历低—高—低速剪切后较难恢复到原始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压处理后的莲子淀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将淀粉的酯化改性在高静压的协同作用下进行。选择木薯淀粉为原料,压力水平300、450及600 MPa,以醋酸酐为酯化剂,合成高静压酯化木薯淀粉。借助偏光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粘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在1700 cm-1左右形成酯键,随着压力的升高偏光十字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形成的酯键使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更加稳定,即使在600 MPa的高压下,淀粉颗粒的结构也不会明显的破裂。高静压协同酯化木薯淀粉的稳定性降低,抗酸性增强,变性淀粉相对原木薯淀粉而言抗老化性明显。450 MPa较300、600 MPa压力水平的冷、热粘度差值最大,其差值为27.56 m Pa·s。以上说明变性淀粉可以在造纸、纺织和化工等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超高压处理对轻度加工茭白保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货架期保鲜效果的影响,在25℃、600 MPa下处理10 min,贮藏至第7天,对照组和超高压处理组茭白的失重率分别达到10.9%、7.2%,呼吸强度分别为56.63、64.24 CO2mg/(kg.h),细胞膜透性分别为53.3%、45.5%,VC含量下降了56.3%、48.2%,纤维素含量分别为1.49%、1.37%,L值分别下降至70.35、62.45,a值分别上升至-0.54、-0.38,b值分别上升至16.7、15.5。 相似文献
19.
超高压对肌球蛋白-抗性玉米淀粉混合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添加质量分数0.6%抗性玉米淀粉(resistant corn starch,RCS)的鸡胸肉肌球蛋白(myosin,M)混合(M-RCS)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超高压(ultra high pressure,UHP)处理(100~400 MPa,10 min)对该体系凝胶保水性(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和硬度的影响;并通过分析M-RCS体系表面疏水性、活性巯基含量、流变特性及凝胶水分子横向弛豫时间的变化,探讨其凝胶特性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M-RCS凝胶的WHC随着压力的增大(100~400 MPa)而显著增加(P0.05),硬度则显著降低(P0.05);UHP通过增加M-RCS体系的疏水基团和活性巯基数量,减小其储能模量G′,改变其黏弹性tanδ,缩短凝胶内部水分子弛豫时间T22和T23,减弱体系内水分的流动性,进而改变了凝胶的WHC和硬度。实验结果可为低脂、高膳食纤维肉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泰州地区三种芋头为原料,采用氨水提取芋头淀粉,研究-18 ℃冷冻24 h,25 ℃解冻1 h(反复冻融0、5、10次)对其体系性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冻融过程中淀粉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种芋头淀粉颗粒表面形态的破坏程度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冻融次数越多,其稳定性越差,三种品种相比,冻融稳定效果:靖江香沙芋 > 泰兴香荷芋 > 兴化龙香芋。冻融处理使淀粉凝胶硬度、弹性、咀嚼性增加,最后趋于稳定,黏性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呈递减趋势。随着样品冻融次数的增加,兴化龙香芋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终点糊化温度比同等条件下的泰兴香荷芋、靖江香沙芋高。三种芋头淀粉的膨润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每种芋头淀粉的膨润力和凝沉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芋头淀粉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