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压力容器筒体与补强圈间接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文中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 分别模拟内压、接管横向、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分析与试验数据表明,有限元接触分析能很好预测补强圈的应力场,同时对补强圈与筒体之间的间隙量及开孔率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文中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分别模拟内压、接管横向、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分析与试验数据表明,有限元接触分析能很好预测补强圈的应力场,同时对补强圈与简体之间的间隙量及开孔率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殿东 《压力容器》1997,(3):72-73,84
1引言一台容器的补强圈根据设计要求可能有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补强圈焊缝质量的检验又是容器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按现行规范GB150-89中第10.9.3条规定,容器的开孔科强圈应在压力试验以前通入0.4~0.5MPa的压缩空气检查焊缝质量,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成此项工作的试验装置。关于这套装置,目前还没有较完整和实用的设计方法,各容器生产厂家各自采用不同的装置、方法在进行试验。本大针对补强圈的试验特点设计了一种完整、方便、实用的简易试验装置,该装置已在北京有机化工厂投入使用,效果良好。2结构设计及相关因素2.1…  相似文献   

4.
压力容器的开孔补强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压力容器的开孔补强圈厚度、结构的选取及其焊接工艺。  相似文献   

5.
姜福顺  邓胜 《一重技术》1999,(2):53-55,14
压力容器筒体的异径自由锻造技术,在我国80年代末至今通过大量的试验及生产实践,已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本文针对产品的结构特点,在原有工艺和现有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生产工艺方案,通过实践得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 ,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 ,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本文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模拟了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分析了接触行为对整个结构最大应力的影响 ,考察了接触变形和接触压力的变化 ,同时还分析了补强圈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变化及不同d/Di 值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为卫  刘亚旭 《压力容器》1998,(3):40-41,67
本文针对压力容器用简体开孔波口的设计加工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简体开孔坡口设计加工的新方法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大大降低了开孔坡口制造加工的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崔学义  秦德全 《压力容器》1990,7(2):85-85,51
在JB/TQ424-85《钢制单层焊接压力容器质量分级》中把质量分为A、B、C三级。筒体纵环焊缝对接棱角和错边是其中一项重要质量指标,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为防止产品局部形状突变,在进行检测控制时,采用了样板检查,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棱角与错边的检  相似文献   

9.
桑芝富  李磊 《压力容器》1996,(2):138-144
本文对接管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简体间几何间隙对补强区局部应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管弯矩(包括纵向弯矩M_L,横向弯矩M_(?))作用下,补强圈的补强效果是明显的,它使开孔—接管附近的应力集中明显下降;由接管横向弯矩M_(?)在简体横向截面(θ=90°~270°)内产生的应力比接管纵向弯矩M_L在简体纵向截面(θ=0°~180°)内产生的应力高。同时表明,对接管弯矩截荷而言,补强圈与容器筒体间的几何间隙大小对简体上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补强圈补强是常用的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制造方便,造价低廉,使用经验成熟,能有效地降低开孔接管根部的峰值应力。1补强圈厚度壳体焊上补强圈后,使该处的容器壳体刚性变大,对接管与壳体的角焊缝的冷却收缩起较大的约束作用,容易在焊缝处造成裂纹。在补强圈外围因外形尺寸突变,引起不连续应力,造成新的应力集中,使其焊缝脚趾处易于开裂。补强圈越厚,这种可能性越大。所以笔者认为,补强圈的厚度一般不应超过开孔处壳体的厚度,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63.2条关于“补强圈的厚度应小于或等于1.5δn(δn为壳体厚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ANSYS软件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补强圈与壳体之间的接触行为。以一个水冷磁体容器开孔补强设计为例,分析补强圈与壳体在不同内压下,接触间隙对接触应力与最大应力的影响;同时采用间接的热-结构耦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接触间隙对热应力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下,接触间隙对热应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试验台架上对鱼雷进行冷、热车试验时,试验台架与壳体之间的接触刚度对试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是考察台架是否压坏鱼雷试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中使用ABAQUS软件对鱼雷壳体与台架的接触刚度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结果中的接触应力集中及接触应力曲线不连续等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壳体弹性模量对接触应力曲线不连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壳体上存在应力集中区域的附近同时存在着接触应力曲线沿环向的分布不连续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接触应力曲线的不连续程度与壳体弹性模量有关,弹性模量越大,该曲线的不连续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王磊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25(9):1130-1134
针对内压容器壳体在开孔部位尤其大开孔接管部位有很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从应力分类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开孔边缘的复杂应力状态,并对大开孔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的应力分类评定提出建议。比较分析了几种大开孔补强方法的异同点,阐述了工程设计中如何进行应力分类和选择合适的补强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胡兆吉  淦吉昌  涂文锋 《压力容器》2012,29(3):12-16,21
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接触单元,运用整体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对卡箍式快开门压力容器进行了详细的应力计算。通过对整体应力分布以及接触应力的具体分析,得到了卡箍式快开门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应力分布规律,同时对各危险截面进行了强度评定。结果表明,卡箍式快开门压力容器满足相应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显式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颗粒介质在楔形摩擦副中的受剪切行为,其中下表面具有与颗粒介质尺度接近的连续凸峰。数值试验表明,显式有限元方法能够捕捉颗粒介质的受剪切行为、碰撞和挤压前后的应力分布、颗粒的塑性变形等。发现了当颗粒多体接触并形成强力链时,会使摩擦界面产生摩擦力和抬升力的峰值。同时探讨了不同的摩擦因数和材料硬度对颗粒介质的应力分布、摩擦力和抬升力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6.
在评定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强度时,经典薄壳理论未考虑补强圈与筒体间隙,而间隙却在实际结构中存在。设筒体承受不同的内压值、接管上承受不同的轴向力,应用有限元软件的接触算法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了静强度与疲劳强度评定,考察了不同间隙值对强度的影响,同时也计算了未考虑接触时的结果作为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在接管有正向轴向力存在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接触,而补强圈与筒体之间间隙大小在评定开孔补强结构静强度与由内压或者轴向变载引起的疲劳强度时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7.
齿啮式快开门法兰的接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接触单元来数值模拟压力容器快开门法兰的接触过程,得到了其受力特性和应力分布规律,并对其危险截面进行了强度评定和疲劳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考虑补强圈与圆柱壳作为一个整体子模型和接触子模型,对开孔补强结构的圆柱壳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应力分析。比较两个子模型和弹性/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发现接触子模型和整体子模型的圆柱壳开孔应力分布相似,但接触子模型和整体子模型在壳体和补强圈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存在差异。对不同直径的接管和不同倾角的接管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表明,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受倾角的影响较大,受直径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角接触球轴承的静态接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经典Hertz弹性接触理论的解析计算方法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轴承工况相同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接触特性参数的一致性较好,但各有特点.解析计算法编程复杂、解算难度大,只能算出接触区的主参数,而有限元法边界设置十分复杂、技术性强,可仿真轴承接触区的工作状态,且表达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