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Si/C值铸铁的强度及内应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碳当量或共晶度一定时,增加硅与碳的比值使达到0.7~0.9的铸铁,在我国称之为高 Si/C 值铸铁。这种铸铁区别于低 Si/C 值(0.4~0.5)铸铁,加工后试棒反映出的抗拉强度较高(约提高3~6×10~7N  相似文献   

2.
用应力框试验法研究了Si/C的变化对灰铸铁残留应力及抗变形能力的影响,得出随Si/C的提高,铸铁抗变形能力增强,残留应力减小,铸铁尺寸稳定性变好的结论.对比试验表明,起重机减速器箱体类铸件采用高硅碳比铸铁,不经热时效,其尺寸稳定性亦可得到保证.因此,在生产中已取消热时效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复合孕育处理对新型高硅碳比抗磨中铬白口铸铁的影响。高硅碳比中格铸铁成分(%)为:C2.3~3.2、Si1.0~2.8、Cr7.0~9.5、Mo0~1.0、Cu0.3~1.0、Mn0.3~2.0、P<0.1、S<0.1,Si/C0.4~1.0。用中频感应电炉熔化铁水,炉  相似文献   

4.
铁液化学成分对铸铁熔炼增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虹 《铸造》2007,56(8):877-879
对铁液中C、Si、Mn、S和P等成分对铸铁熔炼增碳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C、Si、Mn、S、P对增碳效果有不同的影响,Si影响最大,C、Mn、S次之,P影响较小;铁液中的初始碳量过高不利于碳的吸收和增碳,Si、S、P也阻碍碳的吸收和增碳,而Mn有助于碳的吸收和增碳。在实际铸铁熔炼增碳过程中,应先增锰,再增碳,最后增硅,而且要严格控制铁液中的S、P含量。  相似文献   

5.
Si/C对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碳当量w为3.8%时,Si/C对灰铸铁金相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C从0.5→0.7→0.9变化时,铸铁的组织由P+Le GE→P F GD变化;当Si/C为0.7时,拉伸强度达最大值357.1MPa;对铁液不进行传统的孕育处理,只调整Si/C,也可能得到HT250以上的高强度灰铸铁。  相似文献   

6.
为消除铸铁件薄壁处的白口,提高铸件厚、薄壁处的强度、硬度,减少缩松缺陷,降低铸件残余应力,采取提高Si/C值、CE方法生产高强度低应力铸铁.试验结果表明:用高Si/C和CE的铸铁取代低Si/C和CE铸铁,不仅应力低,而且相对强度高、硬度高、断面均匀性好,铸件薄壁处不易出现白口,并成功地应用于压缩机铸件上,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提高低铬耐热铸铁化学成份中的Si/C值 ,在稳定获得较高强度的同时降低了铸铁的残余应力 ,提高了强度 /应力比 ,具有较强的抗裂纹能力有效防止了矩形阀体的裂纹。分析了Si对提高铸铁耐高温性能的良好效果 ,增加Si量可适当的提高含铬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对D型石墨铸铁微观组织、硬度、抗拉强度以及抗氧化性和抗热疲劳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铸铁的碳当量为4.24%~4.26%时,通过控制Si/C比和加入少量Cu、Cr等合金化元素、适当提高冷却速度,可以获得具有D型石墨组织的铸铁,其抗拉强度可达290 MPa,与普通灰铸铁相比,D型石墨铸铁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热疲劳性。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气缸套材质采用耐磨铸铁,根据综合分析,我们决定选择一种强度高、成本低、耐磨性较好的低应力铸铁──硼铸铁来生产摩托车气缸套。1硼铸铁成分选择1.1控制含碳量及硅碳比,可获得高强度、低应力铸铁件。在相同碳当量的前提下,提高硅碳比,可显著抑制碳对断面敏感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改善组织均匀性。同时通过控制低的碳量,提高硅碳比可有效降低铸件的应力,对提高铸铁强度、硬度也十分有利。根据冲天炉的熔炼特点,碳尽量取低值选择在2.9%~3.1%范围,Si/C严格控制在0.7~0.8。1.2锰可稳定珠光体含量及提高铸件耐磨性,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得出锰量低于常规锰量,约为硫量的3~4倍,反而对提高铸铁强度与硬度有利。在现阶段生产中,采用高 Si/C 值提高铸铁强度,而 Mn/S 值也值得考虑,以稳定铸铁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1.
Si促使铁液凝固过程中不断G化,奥氏体(A)共析分解为F+G的机理分析认为:铁碳合金凝固以稳定状态转化,是Si熔于铁液中的化学特性,不断促使铁液的C溶解度下降所形成G的速度>凝固时铁液C的变化速度的必然结果。铁液凝固的过冷度,随Si的提高,过冷度是减少的,是Si对铁碳合金物理性能产生的影响之一,与C的G化无关,不能与Si的化学特性混为一谈,也不能作为促进铸铁G化退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调整硅碳比值改善铸铁性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调整铸铁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改变硅碳比值,再加以适当的孕育和合金化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高强度灰铸铁,为生产机床类零件和薄壁高强度结构零件提供了一种新的铸铁材质。文中讨论了硅碳比值对铸铁的强度、硬度、弹性模量、残余应力、精度稳定性、耐磨性及铸造工艺性的影响,指出Si/C比值为0.65-0.9时,即使较高的碳当量也能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焊机》2008,38(6):74
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称为铸铁。铸铁中除了含有Fe和C之外,还含有Si,Mn,P,S等元素,某些特殊用途的合金铸铁中,还分别含有Cu,Mg,Ni,Mo,Al等元素。  相似文献   

14.
论高Si/C值灰口铸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高Si/c值铸铁的特点和适当组合共晶度及硅碳比,以获得高强度铸铁的经验,并指出这种铸铁在组织上的缺陷.为获得更高质量铸铁,应从熔炼和结晶进行冶金控制调整硅碳比.  相似文献   

15.
applicationofCastIronwithHighSi/CRatio我厂生产的制氧机铸件品种繁多,大小不一,有不少铸件形状复杂,壁厚不匀,常出现裂纹、加工困难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厂在HT200牌号的铸件上进行了提高Si/C的试验。一、高Si/C铸铁的工艺控制1.化学成份的选择灰铸铁在CE一定时,随着Si/C值的提高,铁水中含硅量增加,改变了初生奥氏体形核生长情况及共晶凝固时过冷度大小,促进奥氏体核数量增加。在相同的熔炼条件、孕育条件和CE的情况下,提高Si/C,能够提高铸铁的抗拉强度(见图),并且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E。铸铁E的提…  相似文献   

16.
中铬铸铁价电子结构及其对中温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  胡世涛 《材料热处理学报》2006,27(5):126-128,F0003
耐磨损290Cr8Si2中铬铸铁热处理中温相变的淬透性低于290Cr8Sil中铬铸铁。此文建立了290Cr8Si2中铬铸铁基体的价电子结构,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分析了中铬铸铁中Si对铸铁中温相变的影响,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290Cr8Si2中铬铸铁基体含C、Cr、Si的γ-Fe晶胞中,C原子与Si原子的结合力强于C原子与Cr原子的结合力,中铬铸铁中较高的含Si量降低了铸铁基体的含Cr量,进而降低了中铬铸铁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17.
重点探讨了合成铸铁生产时增碳剂的加入方法、原铁液中的化学成分(C、Si、Mn)和增碳温度等对合成铸铁增碳吸收率的影响;同时对合成铸铁与非合成球铁的组织状况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球铁比非合成球铁中的石墨球数多、细小且分布更为均匀;而且基体中的铁素体量略有增加,晶粒与珠光体片更为细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用富铈稀土硅铁(Ce10)作为孕育剂以考察其在高Si/C比铸铁中的孕育效果。Ce10的化学成分(%)为铈9.75,其它稀土12.2,硅44.04,钙1.1,铁余量。一、试验方法用三种碳当量的铸铁:低碳当量3.0~3.2%,中碳当量3.4~3.6%,高碳当量3.7~4.0%,以考查铈稀土Ce10的孕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西平 《现代铸铁》1994,(3):51-51,45
我厂是国内最早使用高Si/C值铸铁的厂家之一,笔者对我厂墙板件易产生变形问题,进行了旨在探索Si/C值与铸铁性能的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寻求生产低变形倾向铸件的最佳成分配比的试验研究。一、试验条件及方法12kg中频炉熔炼,湿砂型手工造型,数据由ZSCC—Ⅰ型智能数据处理系统自动采样、记录,采样时间为150min。二、试验结果与分析1.对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Si/C值对σb和E的影响如图1所示,主要通过改变组织中初生奥氏体数量及石墨状况来实现。随着Si/C值提高,初生奥氏体技晶数量增加,无论对何种碳量水平均是如此。测试数…  相似文献   

20.
双高铸铁在机床铸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高铸铁具有强度高,机械性能稳定,组织均匀.白口倾向小.加工性能好等特点,而且残余应力小,一般铸件不经热时效仍有较好的尺寸精度保持性。通过试验已应用于机床铸件生产。一、试验目的和方法1.试验目的(1)适当提高碳当量,通过调整化学成分.提高Si/C来提高铸铁强度,改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2)提高Si/C.减少残余应力,提高机床精度的稳定性。2.试验方法(1)试验在3t/h冷风倒大双冲天炉上进行,为了能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我们是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的。首先确定配料的化学成分和硅碳比,见表1。铁水温度为14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