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安静  李雪艳 《河北化工》2006,29(10):19-21
用复合乳化剂(Span 80/OP-10)制备了稳定的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研究了温度、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浓度对单体增溶量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乌氏黏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的微观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做了简单介绍,重点总结了不同离子类型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并提出了今后AM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选用SPAN80-OP10复合乳化剂,煤油为油相,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制得了水溶解速度显著加快的聚丙烯酰胺,并对构成稳定微乳液的乳化剂HLB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聚合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乾  范晓东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1,18(6):316-323,340
本论文探讨了用Span80,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制备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并研究了所形成微乳兴的微观结构和影响该微乳液体系聚合反应的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机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可能形成的微观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并对聚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等进行了测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5.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使丙烯酰胺的聚合易于控制,可生成稳定的微乳液,在实际应用中,高浓度微乳液更有实用价值,可以节省运输和使用成本,但单体浓度增高以后,聚合产生的高热容易破坏微乳液的稳定性,造成破乳、结块。在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高固含量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常用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小月  李磊 《广州化工》2015,(5):101-103
以煤油为连续相介质,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电动搅拌器制备了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以50℃和20℃下乳液静置稳定性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转速、乳化时间、油水体积比、乳化剂含量、复合乳化剂HLB值、单体浓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最佳乳化条件:转速2000 rpm,乳化时间30 min,油水体积比1.2∶1,乳化剂含量6%,复合乳化剂的HLB值为6.0,单体浓度15%。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高单体质量分数(25%~40%)下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使用工业白油作为分散介质,使用复合非离子乳化剂稳定反应体系,使用焦亚硫酸钠引发聚合。研究了引发剂组成及浓度、交联剂浓度、温度及单体浓度对反应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化率和分子质量主要受引发剂浓度及单体浓度的影响。根据筛选出来的优化条件,制备了固含量接近40%、分子质量约850万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  相似文献   

8.
李素莲  陈尔凡 《化工进展》2013,32(9):2180-2184,2193
采用工业煤油/丙烯酰胺-丙烯酸钠/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脂)-Tween6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着重研究共聚物结构、形态、黏均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40 ℃下,乳液稳定的最佳HLB值为9时,单体占水相总质量的40%,(NH)4S2O8-NaHSO3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7‰,得均一稳定透明的微乳液。产物为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黏均分子量为5.0×105 g/mol,粒子分布均匀,呈规则球形,达到纳米级别。  相似文献   

9.
使用复配乳化剂,以液态烷烃为连续相,丙烯酰胺溶液为分散相制备均匀的油包水(W/O)型微乳液。通过测定体系电导率及观察稳定性,以水相的最大增溶度为指标,研究了连续相的种类、乳化剂复配、丙烯酰胺(AM)单体浓度、电解质浓度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异构烷烃Isopar M为连续相,乳化剂Span80/OP-10复配且当复配乳化剂中Span80含量占80%时,体系对水相增溶量最大;提高AM浓度、加入适量电解质Na Ac,都会增强微乳液的稳定性;电解质的加入还会提高乳化剂的最佳HLB值。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和单体乳液的稳定性、单体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乳胶粒大小及形态、聚合物的组成及单体残余率、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等的表征与应用 ,以及共聚物在水处理、造纸工业、采油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辛烷做连续相,以Span80和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通过反相微乳聚合制备丙烯酰胺-丙烯酸钠纳米粒子.研究了乳化剂、单体、引发剂配比及用量和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30 ℃,乳化剂浓度为油相质量的12 %~14 %,单体浓度为水相质量的35 %~40 %,引发剂浓度为单体质量的0.05 %~0.07 %时,得到稳定透明的微乳液.经扫描及透射电镜分析,所得共聚物的粒径为40~60 nm之间,粒子均匀分布的规则球形.  相似文献   

12.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陶瓷装饰用彩喷墨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种方法综合判断不同配比下Span80一Tween60/正己醇/环己烷/FeCl3水溶液的反相微乳液的相变情况,绘出反相微乳液区的拟三元相图,从而得出乳化剂/正己醇/环己烷/FeCl3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数之比为20.7:5.2:63.7:10.4是最佳组分配比。在该体系中制备出适合陶瓷装饰用彩色喷墨打印用的FeCl3红色陶瓷墨水。考察了固含量与电导率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固含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系列和Tween系列)种类和用量对丙烯酰胺(AM)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及平均粒径的影响,发现由S—65和S—40构成的复合分散剂,且当HLB值为4.5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最好,产率出现最大值,分散液滴的直径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4.
杨开吉  苏文强  沈静 《江苏化工》2006,34(3):15-17,20
介绍了造纸助剂、高分子絮凝剂、超细材料、吸水性材料领域中对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讨论了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高分子聚合物微胶乳的聚合过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秀  章悦庭 《化学世界》2003,44(12):633-635,632
采用煤油做连续相,以MOA-3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体系,进行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钠(SA)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反应,在单体浓度为55%~65%,引发剂浓度在0.1‰~0.4‰,乳化剂的浓度在20%~35%,聚合温度在30°C的条件下,在低转化率情况下得到了共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近似为:RP∝[M]2.41[I]0.23[E]0.87;并考察了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为35.69kJ/mol。  相似文献   

16.
李文飞  周世龙  刘军海 《辽宁化工》2010,39(12):1308-1310
综述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制备工艺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精细化工》2005,22(8):631-633,640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阐述了反相微乳液的性质、特点、聚合反应机理,介绍了微乳液聚合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作者目前的研究工作,并对微乳液聚合的发展及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