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双尺度"燃烧技术进行燃烧器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唐山热电公司原有的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高的问题,采用"双尺度"低氮燃烧技术,对燃烧器进行改造,改造后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来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三河发电公司在进行锅炉烟气脱硝处理的同时,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了双尺度低氮燃烧器改造,改造涉及主燃烧器和分离燃尽风(SOFA)两部分,改造后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使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改造前降低50%~70%,达到了预期效果。但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再热气温低于设计值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以期达到在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同时保证机组效率。  相似文献   

3.
燃煤锅炉燃料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必须对锅炉烟气氮氧化物进行减排。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低氮燃烧技术(LNB)应作为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的首选技术。介绍了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生成原理及控制技术,结合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动供总厂(以下简称包钢动供总厂) 1号中温中压锅炉脱硝项目,分析了低氮燃烧减少烟气中NOx排放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并对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可供同类型的锅炉脱硝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4.
低NOx煤粉燃烧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日益严格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从直流燃烧和旋流燃烧两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低NOx煤粉燃烧器的技术特点、应用状况及其优缺点,从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低NOx煤粉燃烧器。  相似文献   

5.
满承波    高超  欧阳子区    潘清波  田继林  刘敬樟    朱建国     《热力发电》2021,50(9):160-166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实现煤粉高效低NOx燃烧,开发了煤粉预热燃烧技术。煤粉首先进入流化床预热燃烧器,与较低当量比的空气发生部分燃烧反应产生热量将自身预热至800 ℃以上,在高温强还原性气氛下析出并脱除部分燃料氮,预热后的燃料随后进入煤粉炉炉膛,在炉内通过分级配风进一步控制NOx生成。某40 t/h煤粉预热燃烧锅炉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锅炉可实现高效运行和低NOx排放的协同控制;锅炉NOx排放质量浓度随锅炉负荷的提升而逐渐升高,提高内二次风比例和延迟三次风配入等手段均有利于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二次风当量比在0.4左右时NOx排放质量浓度最低;锅炉热效率可达到93.08%,在50%~100%负荷范围内可实现NOx原始排放质量浓度≤119 mg/m3(φ(O2)=6%)。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超临界机组锅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要求,提出了低氮燃烧器改造方案。采用超浓缩煤粉燃烧与燃尽风摆动的立体错列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将煤粉燃烧器改造为新型旋流耐磨陶瓷煤粉燃烧器,燃尽风燃烧器全部改造为上下摆动燃烧器,并对改造前后的锅炉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优化改造后锅炉的氮氧化物有了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480t/h锅炉低氮燃烧系统改造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480 t/h燃煤锅炉燃烧系统氮氧化合物排放的现状,采用美国阿米那电力环保公司(LP Amina公司)的技术,对8号炉进行了低氮燃烧改造。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含量为262 mg/m^3,降幅达40%以上。同时改造后锅炉效率有所提高,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亦淳  翟德双 《中国电力》2015,48(12):85-90
随着国家颁布更严格的NOx排放标准,锅炉燃烧优化更多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将低氮燃烧技术优化和SCR脱硝系统优化相结合,在锅炉低氮燃烧闭环控制系统、SCR喷氨格栅调节门的状态控制器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制定了优化策略,开发了锅炉燃烧与脱硝运行综合优化系统。工程实践应用表明,在不同负荷工况下,采用锅炉燃烧与脱硝运行综合优化系统后,脱硝效率提高,SCR反应器出口NOx排放浓度降低,氨逃逸率降低,实现了燃煤机组氮氧化物排放达到燃气轮机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电力勘测设计》2014,(3):80-80
6月25日9时,神华国华舟山电厂4号35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正式移交生产,标志着国内首台"近零排放"燃煤发电机组顺利投入商业运行。记者在神华国华舟山电厂集控室看到4号机组显示的排放实时数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值分别为1.75、1.78、18.12毫克/标准立方米。而根据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试运行期间独立现场取样监测数据:4号机组试运行期间,粉尘排放2.55毫克/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2.86毫克/标准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20.5毫克/标准立方米,3项指标均远低于燃气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10.
电站锅炉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锅炉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方向 ,重点从燃烧角度论述了各种低NOX燃烧技术在山东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某厂现有锅炉为410 t/h等级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为满足氮氧化物(NOx)超低排放要求,采用了炉内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炉后催化氧化吸收(COA)脱硝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虽然环保指标能够满足环保排放要求,但脱硝系统运行成本明显高于同类机组。通过实施锅炉流态优化改造及SNCR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后,成功实现了锅炉出口NOx达标排放。此外,相比改造前锅炉氨水耗量降低10%以上。依靠低氮燃烧结合SNCR脱硝实现NOx超低排放后,炉后COA脱硝系统的停运可大幅降低厂用电率,节约制备臭氧所需的氧气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脱硝反应器入口氮氧化物浓度,国内燃煤锅炉正进行大范围的低氮燃烧改造。以某300 MW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工程改造实例,分析了技术改造过程,并结合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对低氮燃烧技术进行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达到日益严格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青海桥头铝电采用武汉天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有的"多层空气分级低NOX燃烧技术(MAS-LNCT)"对3号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数量大幅度降低,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300 MW机组锅炉上进行了燃烧调整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试验研究,测试数据反映了煤种、锅炉运行工况和参数等对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影响。通过调整燃烧工况降低了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同时考虑燃烧工况变化对锅炉运行安全、经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330 MW机组锅炉上进行了燃烧调整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试验研究,测试数据反映了煤种、锅炉运行工况和参数等对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影响。通过调整燃烧工况降低了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同时考虑锅炉各种损失随工况的变化及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无烟煤燃烧效率和降低NOx的排放,提出借助循环流化床在低空气当量比下燃烧的技术将无烟煤粉预热到800℃以上再进入到下行燃烧室中燃烧的新工艺。在小型实验台上对预热后无烟煤粉的氮氧化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热态实验以阳泉无烟煤为燃料,实验台由提供高温预热燃料的循环流化床和用于预热燃料燃烧的下行燃烧室组成。实验结果表明,预热过程中约有36.9%的煤氮被还原为N2。随着还原区空气当量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x的排放增加;随着煤粉在还原区停留时间的增加,NOx的排放减少。煤粉预热技术和分级燃烧技术相结合能有效降低无烟煤粉燃烧中NOx的排放。实验中,预热后无烟煤粉的燃烧效率最高能达到97.5%。  相似文献   

17.
彭芳  李珩 《西北电力技术》2006,34(2):59-60,64
论述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中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烧技术,详细地分析了氮氧化物(NOx)生成原理,讨论了抑制NOx生成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介绍了常规燃煤电厂锅炉降低NOx 排放的燃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彭芳  李珩 《陕西电力》2006,34(2):59-60
论述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中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烧技术,详细地分析了氮氧化物(NOx)生成原理,讨论了抑制NOx生成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介绍了常规燃煤电厂锅炉降低NOx排放的燃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山西国锋300 MW低热值煤综合利用亚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项目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讨论了超低排放电厂的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该项目采用炉内喷钙脱硫和炉外半干法脱硫控制SO2、流态重构的节能型循环流化床低氮燃烧技术和SNCR脱硝控制NOx、布袋除尘控制粉尘。研究结果显示,锅炉运行稳定、高效,满负荷下热效率为90.61%;烟气SO2排放质量浓度为18.75 mg/m3,NOx排放质量浓度为40.30 mg/m3,烟尘排放质量浓度为4.9 mg/m3,均达到了超低排放指标,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低氮燃烧和SNCR、炉内脱硫和半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净化、布袋除尘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可行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双尺度(炉内空间和燃烧过程)煤粉锅炉燃烧技术具有强防结渣、高稳燃、低NOx排放等特点,已在大同二电厂1~6号670 t/h煤粉锅炉上应用,使锅炉不结渣,炉内不吹灰,稳燃效果好,无灭火现象发生,低氧燃烧,降低了引、送风机能耗,锅炉效率提高1%~2%,NOx排放降低50%以上。1技术特点(1)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