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CO2跨临界水-水热泵供热系统应用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当量温度概念对CO2跨临界水-水热泵供热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体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出口压力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对供热过程中采用能量梯级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热水侧进行梯级利用可提高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2.
运用当量温度概念对CO2跨临界水-水热泵供热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体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出口压力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对供热过程中采用能量梯级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热水侧进行梯级利用可提高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寒冷地区某城市地源、污水源以及海水源热泵等15个集中式水-水热泵供热系统中22台热泵机组制热工况的现场实测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热泵机组实际运行制热性能系数低于额定值。总结了热泵机组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换热器结垢降低换热性能;热泵机组负荷率过低;用户侧供水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4.
(接10月刊72页)6.2.5板式换热器在冰蓄冷系统中的应用6.2.5.1在制冰滑落式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图73所示。其中板式换热器为水-水换热器,一次侧水温5℃/10℃;二次侧水温7℃/12℃。6.2.5.2在常规冰蓄冷系统中的应用1.流程配置在冰蓄冷系统流程中,按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设置为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在串联连接中又可分为制冷机组位于蓄冷装置上游或者下游的流程配置。1)串联流程。串联配置的蓄冷系统,无论是满负荷或部分负荷运行方式,都能保持恒定的供冷温度,系统运行稳定,且较易实现对系统运行的自动控制。串联流程对…  相似文献   

5.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方法,对冷水机组冷凝器水侧受阻故障时空调系统冷水侧、制冷剂侧、冷却水侧的运行参数进行研究,确定对冷水机组冷凝器水侧受阻故障敏感的运行参数。冷却水出水温度、制冷剂冷凝温度、压缩机排气温度是对冷水机组冷凝器水侧受阻故障敏感的运行参数,可以作为检测识别该故障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暖通空调》2012,42(9):89-90
问题1:一个工程,有两幢建筑物,其中一幢高75m,另一幢高98 m,采用了两级泵空调水系统,其中由扬程为17.5m的一次循环泵担负集水器-制冷机-分水器组成的冷源侧循环;由两组扬程为24 m的二次循环泵分别担负75 m高建筑和98 m高建筑负荷侧的循环;75 m高建筑的二次循环泵设在集水器的入口,而将98 m高建筑的二次循环泵设在分水器的出口,系统定压80 m.运行以后,出现了设在地下1层的直燃冷温水机组超压、98 m高建筑系统上部无水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分排参数法建立了空气换热器在加热工况下的动态数学模型,使用Simulink对该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空气换热器空气侧的出口温度和水侧的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同时采用PI控制器,对空气换热器供水量进行调节,使得空气侧的出口温度的波动减小并控制在小范围内,获得了温度较恒定的送风。  相似文献   

8.
针对数据机房内空调系统全年不间断运行导致的高能耗问题,本文将平板微热管阵列与多孔通道平行流管有效结合,设计了新型室内侧微热管阵列式气-水换热器末端,在冬季或过渡季节利用自然冷能对数据机房整体环境散热降温。实验利用多功能气候实验室模拟机房28℃室内环境温度,对换热器在不同供水温度、水侧流量及风量下的换热性能及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换热器最大换热量为8. 79 k W,空气侧最大阻力为252. 6 Pa,水侧最大阻力为8. 79 k Pa。风量以及冷热流体的进口温差为影响换热器性能的主要因素。采用传热单元数法(ε-NTU)得到换热器最大效能达到85. 8%。当冷热流体进口温差较大(> 20℃)时,系统平均等效能效因子τ值大于19,当温差较小(8℃左右)时,系统平均等效能效因子τ保证在7. 8以上。将本文换热器与采用百叶窗翅片形式的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进行了对比分析,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j/f1/2提升了10. 47%。该换热器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及较小的阻力特性,为其在数据机房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实验系统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换热器水侧换热量测试误差的表达式,研究了水侧换热量测试仪表最大允许误差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水温测试误差和压差测试误差对水侧换热量测试误差的影响,指出换热器进出口水温测试误差是影响换热器水侧换热量测试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对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探究(主要考核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等)。将空气作为微通道换热器外部高温换热介质,将冷水作为微通道内部低温换热介质,不考虑冷水分配的不均匀性,对比分析在不同迎面风速、冷水进口温度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空气进口温度设定为35℃,相对湿度设定为60%(模拟时不考虑空气相对湿度对微通道换热器结露的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迎面风速变化范围为1. 00~1. 75 m/s。冷水流量设定为1 m~3/h,冷水进口温度变化范围为5~8℃。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随迎面风速、冷水进口温度的变化趋势模拟与试验基本一致,由于试验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翅片易出现结露,使得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压力降大于模拟结果。冷水进口温度为5℃时,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均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面风速为1. 5 m/s时,空气出口温度随冷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均随冷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地埋管换热器形式、管径及岩土温度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单U形与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学模型。对外径25mm与32mm的单U形与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模拟研究表明,相同管径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比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提高20%左右,但外径25mm的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可以获得更大的进出口温差;对于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外径32mm与25mm相比,换热性能无明显优势;工程应用中,在地埋管用地面积充足时,建议选用外径25mm的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否则应选用外径25mm的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岩土温度每升高1℃,出口水温升高0.23℃,换热量下降5%左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热力站换热器选型余量过大的问题,采用混水连接方式,在二级管网供回水管之间设置旁通管,以提高换热器二级侧出水温度,降低换热器二级侧阻力,优化换热器选型。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带来了数据中心耗电量的急剧增加。数据机房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考虑到隔热、隔湿及洁净度的要求,即使在冬季也需供冷降温。而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源则是降低空调能耗的最有效方法。但目前自然冷源的利用中常出现受环境影响大、节能效率低等问题,热管式散热器能将室内外空气完全隔绝,具有启动温差小、体积小、安装灵活等优点,在机房节能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以节能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为目标,对数据机房应用分离式热管的被动式散热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本学科工程领域现有技术为基础,理论分析了应用分离式热管的意义及优势,定义了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及冷凝段的换热效率,建立了数据机房应用分离式热管散热系统的理论分析模型,以某名义排热量为30 kW的管翅式换热器为例,研究换热效率随风量的变化关系,得出分离式热管散热下可运行的最高允许室外温度、全年运行时间、功耗及全年节电量等关键参数。以某一30 kW冷负荷数据机房为模型进行CFD软件模拟,获得了采用分离式热管散热器的机房内部温度场分布,并与普通空调进行了比较。针对室外温度下降所引起的室内侧送风温度过低问题,提出减小室外侧风量的具体改进措施。利用理论模型设计分离式热管换热系统蒸发段和冷凝段,提出可根据热负荷及实际机房灵活配置,建设成本低,有效适应机房现有散热系统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分离式热管散热器应用于数据机房散热,换热效率随着风量增加而减小,分离式热管散热器应用于数据机房散热,换热效率随着风量增加而减小,但可利用室外冷源的温度升高,可利用室外冷源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可根据换热器及所在地区设计最佳风量。(2)分离式热管散热下风量较大时,机柜进风温度比普通空调散热更为均匀,机房内热环境更好,可减少机房内局部热点。(3)若风量不变,分离式热管散热器蒸发段送风温度随室外温度降低,并有可能低于机房送风的标准温度。可通过减小室外侧风量使室内蒸发段出风温度满足数据机房送风温度,同时散热器的能效也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对其各装置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有、无蓄热水箱对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制热性能系数随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口水温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其出口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地下埋管换热器出口水温升高,蒸发器传热量增大。当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中无蓄热水箱时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高于有蓄热水箱时的瞬时集热效率。就总体效果而言,有蓄热水箱要优于无蓄热水箱,这样可使地源热泵运行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single pass shell and multi-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double segmental baffle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by two methods of air injection into shell side when an increase in air bubble created an effect i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uch as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effectiveness, NTU and the pressure loss. In the first method, air bubble injection into shell side was parallel to the cold water flow; also in the second method, air bubble injection into shell side was cross flow to the cold water with different air flow rates to calculate approximately the most favourable performance conditions. 1–6?LPM of air flow rates and 10–20?LPM shell side water flow rates were transformed with constant tube side hot water flow rate.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多孔介质导热模型,计算再生水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流速为0.4 m/s时微生物污垢的厚度及热导率,进而计算微生物污垢热阻(称为计算值)。针对再生水放热工况,采用ANSYS FLUENT建立宽流道板式换热器模型,模拟换热器冷热流体出口温度及再生水侧压力降。将微生物污垢热阻计算值,模拟结果作为微生物污垢热阻预测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的训练样本,验证样本,采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预测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48%,说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高,可用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白丽莹  杨昭 《煤气与热力》2006,26(12):40-43
分析了热管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中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影响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烟气出口温度一定的前提下,较高的烟气进口温度可减少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面积,降低造价,但受到热管工作温度的限制,应控制烟气进口温度。在热管几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烟气进口温度对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因此为提高传热系数,应优化其结构。虽然较低的高压发生器溴化锂溶液进出口温度可减少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但会使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性能系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2月,深圳汉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光公司)喜迎成立20周年庆典。汉光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基础能源(水、电、气、热、冷等)的能耗数据采集、运营监测、节能管理等产品与软件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汉光公司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节能减排以及物联网产业政策,始终坚持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断拓宽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了汉光品牌,依托深圳辐射全国市场,目前产品已遍布北京、天津、深圳、宁波、济  相似文献   

19.
通过换热器综合实验装置,搭建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实验台。新的实验台增加了压力传感器、涡轮流量计和热电偶等自动测量传感器和仪表。该实验台能测量换热器的换热量、冷热水流量、热水侧的水循环阻力、冷热水进出口温度等参数,其信号由Agilent 34972A采集仪采集。该实验台利用了实验室已购置的设备,减少了外购实验台的费用支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灿  常茹  吕建 《煤气与热力》2012,32(10):1-4
理论分析地埋管地源热泵相比空气源热泵的节能率。结合工程实例,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进出水温度、冷凝器进出水温度、热泵机组日能效比、供暖期能效比进行了实测计算。在测试期,地埋管换热器进出水温度、冷凝器进出水温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日能效比基本不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而波动,说明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比较稳定。供暖期能效比为3.05,说明该项目地源热泵的制热性能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