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2.
"在+处所"这一介宾短语是汉语句法结构中常见的一种格式,是表状语性处所范畴的一种语法形式。本文选择施事做主语、受事做宾语的核心句式考察"在+处所"的语义功能表现和关系化的结构框架,发现在不同的语义功能限制下会出现介词省略和出现两种情况,而且关系化过程一般不会因为"在+处所"不同的语义功能而发生质的变化,关系小句的类型多是空缺型和代词保留型。  相似文献   

3.
《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法。"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孟子》一书中其用法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其具体用法为工具介词、对象介词、原因介词、时间介词;作为连词,其具体用法为顺承连词、因果连词。虽然其作为动词的用法在《孟子》中较少使用,但由于"以"的虚化过程是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因此对于其作介词与作动词、作介词与作连词划分上有很大分歧。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福州话虚词“乞”的多功能现象及其语法化路径,以福州话虚词“乞”为研究对象,将张敏所构建的以处置和被动为核心的语义地图作为理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描写和分析过去和现今福州话虚词“乞”功能和语法化路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动词>接受格介词>受益格介词>处置格介词>役使格介词>被动格介词”为曾经“乞”语法化路径。由于福州话虚词“乞”表处置的功能在20世纪就已经完全被虚词“共”所取代,导致现代福州话“乞”表处置的功能消失,虚词“乞”的多功能连续统便形成断链现象,仅存作为接受格介词、受益格介词、役使格介词、被动格介词此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左传》和《史记·晋世家》同义语料中的介宾结构进行的共时描写、历时比较等考察,揭示介词"於"、"于"在汉代已合流,且以用"於"为常;介词更丰富,由多功能向单一功能转化,使表意更准确具体;表时间、处所的介宾结构由作补语向作状语转化,状语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介连兼类"和"跟"与"有诸多相似点,但本文在总结二者共性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细微不同之处。探讨了连词"和"与连词"与"共现时"与"的组合作用和分隔作用,以及符合共现条件的例句中,连词"和"与介词"与"这种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情况,进一步得出了同为介连兼类的"和"跟"与"的不同。"与"作为介词使用的频率较高,"和"作为连词使用的频率较高,也即"与"的语法化程度低,保留了更多伴随介词的特点,"和"的语法化程度高,是更加成熟的连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是指方言"有 VP"句式中"有"字,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确认,句法位置固定,几乎能置放于任何时态的语言环境中,起着明显的标记作用."副词性确认标记"这个概念涵盖了"有"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8.
"坐"字在古汉语里存在着一对对立的义位"因为、由于"与"无故、自然",文中即以此为切入点,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了这一对对立义位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情况."坐"先是由于语法功能的改变导致其动词义位的虚化,随虚化程度的加深衍生出表示原因的介词义位以至其强势使用,表示"无故、自然"义位产生并与表原因的义位抗衡以达到语言内部的暂时平衡,表原因的义位重新取得词义内部的优势."坐"这一对对立义位的整个演变过程说明"坐"字对立义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内部的不平衡性,反映了反义同词现象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的心电信号二值化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ATLAB语言比较了最大方差阈值法选择阈值、基于灰度期望值法选择阈值以及整体阈值与局部阈值相结合的几种图像二值化算法. 将以索引图格式保存的心电图信号转换为RGB格式,利用上述方法单独对R数组、G数组和B数组进行二值化处理,然后分别对结果数组作"或"操作,作为二值化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全局阈值的二值化算法比较实用,能够很好地滤除背景噪声、背景网格以及QRS综合波处所做的标记,并保留有用的心电信号.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研究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单向性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性研究.本文着眼于日语"とニろ"的语法化,通过对"とニろを"とニろで""とニろへ"和"とニろが"中"とニろ"的语义和功能分析,论证其语法化演变过程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与逻辑表示的分析,讨论"知道"与"什么"的关系."知识"的概念尚未有定论,更多的人所熟知的是"知识是4个W"或"知识是6个W 1个Q"这样的概括.以模态词"知道"为一个算子K、模态词"什么"为一个算子W,建构一个逻辑系统KW,可实现对知识的4个W或者6个W的逻辑刻画.KW系统至少具有对知识的描述有较高的准确性等3种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在生机盎然的春天,中国青年咨询工程师论坛成立大会暨首届青年论坛在天蓝海阔的南疆城市三亚召开。中国青年咨询工程师论坛从此诞生。这是我国工程咨询界可喜可贺的大事,对我国工程咨询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惠施关于"同异"问题的观点,结合类比推理对惠施"举譬"思想进行了阐发.研讨其"同异"思想和"举譬"之间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论辩过程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惠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随感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所首创的报刊专栏,"随感录"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在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五四运动"的主将,成为他们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不良时政的一种理想方式.他的开创者陈独秀不仅首创了"随感录"这种讲究时效性、新闻性的杂感类专栏,启发了当时的许多报刊纷纷仿效并开辟了"随感录"以及类似的专栏,为当时知识分子开拓了一种新的批评空间;同时"随感录"也成为了一个文体概念,陈独秀首创的这一文体成为了中国现代杂文的雏形,并为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芫爆杂谈     
芫爆里脊丝和盐爆腰条都是常见菜品,其口味清鲜脆嫩爽口,让人齿颊留香。芫爆是否等同盐爆?芫爆是爆还是烹?对此说法众多。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盐爆即为芫爆。  相似文献   

16.
“受众本位”论是新闻理论上的新突破。然而,“受众本位”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首先,“受众本位”论在对“传者本位”论辩证否定的同时,也抛弃了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如传者的自身定位的明确性以及传播目标的明确性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放弃了引导、教育群众的责任与意识。其次,在实践中,“受众本位”论无法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陷入两难境地。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受众意识:新闻报道不能无条件地追随受众,但受众的选择决定报道的生死。坚持受众与媒介并重的二元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受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对"去棹"的解释有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深入阐明其失误。  相似文献   

18.
正确阐述了“RelationshpsMarketing”的内涵,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了其实质。强调企业要用普遍联系的整体营销观科学理性地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19.
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效果很不明显 ,其原因就是凯恩斯药方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为此寻求需求不足的根源 ,再对症下药 ,才能走出当前经济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下饭”、‘下酒”概念的由来,其词语文字的演变及内涵关系,可以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本原及中餐主、副食分野格局诸方面进行考察.考究“下饭”、“下酒”,不难发现:菜与饭交替是中餐的生命,也是真正推广中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