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大致可概括为以下趋势:"原文—原作者—译者—主体间—翻译生态"。这一趋势反映的是译者主体地位的觉醒与对其过度膨胀的反思。然而对于翻译实践来说,理论认识上的深入并不是以直接指导的方式来发挥其功能的。更可能的途径是:理论认识内化为认识背景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中得到了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4.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根据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揭示翻译主体如何在文学作品译文形成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需整合原文空间信息和翻译主体空间信息,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文本。文章以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为例,应用概念整合图示,从东北民谣、方言和文化意象三方面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碰撞、融合等,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认知理据和阐释基础。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与传统译论下译者地位的对比,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同时通过引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在实践上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范式不仅是科学成就的模式,同时又为研究活动制定指导原则。西方译学就经历了从古典译学范式到近现代语言学范式再到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的演变和变迁。通过对西方译学不同范式下译者身份的考察发现,不同范式下译者的身份迥异。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在西方译学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中其地位也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结果。本文从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理解,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对《论语》两译本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用描述翻译学解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从译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肯定不同译本差异的合理性。翻译没有定本,只有在容纳不同译本的基础上,翻译批评的研究才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需要正确认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主要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强弱。认为译文必定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又因译语文本类型、译者的前理解及翻译个性风格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即改写,翻译亦叛逆.对改写理论追根溯源,从意识形态与诗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译者具有主体意识,实际操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的处境尴尬,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阐释学视角对亚瑟·威利翻译的《论语》译本进行分析,从翻译过程的信任、吸收、侵入和补偿四个方面探讨,以期证明译者主体性在这四个步骤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的处境尴尬,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本文 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阐释学视角对亚瑟·威利翻译的《论语》译本进行分析,从翻译过程的信任、 吸收、侵入和补偿四个方面探讨,以期证明译者主体性在这四个步骤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和生态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二者都关注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语及译语读者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到制约作用。揭示了与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相比,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17.
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酒国》的译本为个案,分析《莫言》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原作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原作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8.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观和以语言学基础的翻译观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对等,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自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出现,西方翻译理论就逐渐消解了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观。从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德里达对原文意义的消解以及福柯的作者功能论等方面,分析了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地位的凸显。  相似文献   

20.
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的学生Gutt随之提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同并坚持翻译是一种交际,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结合关联翻译理论分析《论语》译本,并据此提出检验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是否在译语中重现原文中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