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铅酸蓄电池以其容量大、寿命长、性价比高、输出电压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优良的充电控制策略不仅能缩短充电时间,而且能相对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因此,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在其应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有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了不同充电控制策略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为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陆珂伟  王林  赵小巍 《电池》2018,(1):34-37
在25℃和-5℃下,采用极限电流对铅酸电池充放电特性进行研究,基于电池表面温度,对生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下,极限充电电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池的放电容量,同时,短时间的放电脉冲可缓解电池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带负脉冲铅酸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毅锋 《低压电器》2011,(8):23-25,39
针对中小型车用铅酸动力电池,说明了带负脉冲的充电原理,分析了带负脉冲放电充电方法能提高电池接受率的可行性,设计了带负脉冲充电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充电系统明显改善了铅酸动力电池的接受率,同时也证明带负脉冲充电方法用于不同的充电策略中,可加快充电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采用锌 氧化银电池做UPS电源 ,在恒压充电电压与放电电压极其接近的情况下 ,能否保证足够的充电效率 ,能否提供足够的充电容量。并对充电电流的变化做了一些粗略的分析 ,计算出恒压充电的容量 ,将其与正常的恒流充电比较 ,解决了某工程用锌 氧化银电池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亚爱  邱欢  周京华  刘明远 《电池》2020,(2):157-161
分析铅酸电池充电时遵循的马斯三定律,提出基于马斯曲线的铅酸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策略及参数计算方法。依据铅酸电池参数,结合马斯理论计算充电参数,从理论上论证该充电控制策略可实现快速充电。采用该充电控制策略对放电率为75%的24 V/12 Ah铅酸电池进行充电,可在4 h之内将电池充满电,在充电后期,电池表面温度维持在约30℃,未造成电池过热。  相似文献   

6.
黄燕  李成勇 《电源技术》2016,(11):2177-2179
通过研究电动汽车铅酸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改进机制,分析了目前铅酸电池组在给汽车充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了充电电路设计,完成了包括主电路、信号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PWM脉宽调制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在内的无损充电系统。设计的充电过程能够按照蓄电池厂家给出的充电曲线进行充电,制定的充电策略对于减小电池不一致性增大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过充,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小型VRLA电池分段恒流充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静瑾 《蓄电池》2004,41(2):74-76
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用小型阀控铅酸蓄电池(后称VRLA电池)特性的分析,研究了一种新的充电方式———分段恒流充电方式。通过对首段充电电流及充电电流段数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首段0 5C电流充电,四段或五段恒流充电,可使充电时间缩短到小于150min,同时电池的循环寿命达到大于250次,与"恒流—恒压—浮充"及"恒流—恒流—恒压"充电方式比较,分段恒流充电方式不仅充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而且电池温升低、失水少。对电池性能衰减机理的研究表明:采用分段恒流充电能抑制VRLA电池正极板活性物质的软化和负极板活性物质的硫酸盐化。  相似文献   

8.
9.
阀控铅酸蓄电池分段恒流充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用阀控铅酸(VRLA)蓄电池特性的分析,研究了一种新的充电方法——分段恒流充电法。对首段充电电流及充电电流段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首段0.5 C充电,4段或5段恒流充电法,可使充电时间缩短到小于150 min,同时电池的循环寿命达到大于250次,与恒压限流充电方式比较,分段恒流充电方式不仅充电时间短,而且电池温升低、失水少、循环寿命提高1倍以上。此外,采用恒流充电法还可以消除由于充电方法不当造成的电池极板硫化,使电池恢复容量。对电池性能衰减机理的研究表明:多段恒流充电能抑制VRLA电池正极板活性物质的软化和负极板活性物质的硫酸盐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阀控式铅酸(VRLA)电池内化成技术在电池化成过程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内化成技术中多阶段恒压限流充电、多阶段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重点介绍了多阶段恒流化成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脉冲技术在电池化成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内化成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极化现象始终存在并逐渐加剧 ,严重影响充电速度与质量 ,损伤蓄电池 ,甚者可能报废。根据充电速度、出气、温升及活性物质脱落等现象 ,比较了传统的充电方法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及快速充电的优缺点 ,指出极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充电方法不符合蓄电池充电接受特性 ,据此提出了定电压快速充电法 ,不但所需人工干预少 ,而且极化现象少、充电效果好 ,即充电速度快、出气少、温升少、活性物质脱落少。  相似文献   

12.
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与充电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俄收  吴文民 《电源技术》2004,28(5):328-330
分析了铅酸蓄电池定电压充电、定电流充电及脉冲快速充电的原理及特点;详细阐述了初充电、补充充电、去硫充电、预防硫化过充电、锻炼循环充电和均衡充电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蓄电池的不同状态选用不同的充电方法。汽车发电机对蓄电池的充电及部分工程抢修车上的充电设备采用的是定电压充电;充电工作间的初次充电、补充充电、去硫充电、预防硫化过充电、锻炼循环充电和均衡充电则采用定电流和脉冲快速充电。  相似文献   

13.
铅酸蓄电池充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俄收  王远  吴文民 《蓄电池》2010,47(6):253-258
分析了铅酸蓄电池常规充电、快速充电和智能充电的原理及特点;阐述了初充电、补充充电、去硫充电、预防硫化过充电、锻炼循环充电和均衡充电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刘旭涛  赖小龙  卫东  赵磊  王志文 《电源技术》2016,(12):2377-2380
以使用阀控式铅酸(VRLA)蓄电池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马斯提出的最佳充电曲线,分析铅酸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提出了根据蓄电池阻抗与容抗的变化,预测可接受最大充电电流的方法。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采用变电流方式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优化充电控制过程。通过对铅酸蓄电池的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在Matlab中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地完成充电和避免过充,从而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实现系统的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
动力用铅酸蓄电池电极充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亮 《电源技术》2003,27(4):379-380
利用四电极体系研究了单极板铅酸蓄电池在三种不同充电率下恒流充电过程中的充电性能,分析了充电过程中正负电极反应的特性,观察了过充对极板造成的损伤。结果认为,充电过程中有两个反应平台,一个是电池充电反应平台,另一个是水分解的析气反应平台;过充不仅会降低充电效率,而且会导致负极板的物理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电动车对电池的快速充电要求,应当改进铅蓄电池的结构设计和板栅材料。尽量降低电池内阻;同时采用脉冲充电技术或智能化充电技术,以保证电池在达到析气电压前充入更多的电量。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EV)实测平路50 km/h匀速运行电流为50~110 A,平路起步3 s的电流为240~340 A,15 ~25 爬坡起步4 s的电流为320~390 A,爬坡电流为120~180 A,以20 km/h越坎15 cm的最大电流为350 A,峰值功率为8~24 kW。为满足EV对电池高能量、高功率、低温容量高和循环寿命长的要求,可采取减薄增片、汇流排直连及铜端子内嵌等方法对电池结构加以改进,并认为提高放电限制电压、实行有温度补偿的充电限制电压有利于延长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8.
陈新  张桂香 《电源技术》2012,36(8):1132-1134,1202
针对目前纯电动汽车采用的铅酸蓄电池,设计了铅酸蓄电池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用于监测铅酸蓄电池过充、过放、温度过高、报警提醒和计算剩余容量等参数监测,同时该系统具备车载通信等功能。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参数采集原理,给出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原理和框图。通过LIN/CAN车载总线协议,实现车载通信和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的通信。  相似文献   

19.
汪敏 《电源技术》2015,(4):790-792
化成是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而其中充放电设备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铅酸蓄电池准入条件的实施,绿色、节能、环保深入了行业内的每一个企业,充放电设备类型有多种,可控硅充放电设备、母线式充放电设备、母线式并网逆变充放电设备、整流逆变一体机充放电设备、电压巡检配组等,将通过数据对比选择适合企业的性价比高的充放电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