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大量岩石薄片、储层物性、压汞曲线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区块上古生界主要气层段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碎屑组分、储集性能和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普遍具有低孔-低渗、孔喉偏小的特征;物源体系控制着砂岩组分的差异,由西至东石英含量减小,岩屑含量增加,长石含量仅在盆地西部边缘地带较高;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储层储集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是多方面的,由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集岩大部分是石英砂岩,少数为长石砂岩。孔隙度在4.4%~17.8%。渗透率在(0.1~1.5)×10~(-3)μm~2,以低孔、低渗、较强的非均值性为特点。部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经历了海相-海陆交互-陆相长期而复杂的历史,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内陆湖盆。稳定的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有利于大面积砂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从三叠纪至现今上古生界气源岩具有持续的供气能力,早日垩世后上古生界气源岩仍然具有可观的排气量。上古生界气源岩持续的供气能力、巨大的排气量是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形成深盆气的物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三叠纪-早白垩世向北大规模运移,早白垩世后天然气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为盆地大面积含气创造了有利的气源条件。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物性最好,分布于4个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这些沉积体系中的河道砂体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稳定的构造背景和区域盖层、直接盖层良好的封盖能力构成了上古生界天然气保存的有利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最关键条件是有利砂体的分布。加强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储层的分布预测对上古生界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含气丰富和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结合天然气组分、C5-C8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实验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和成藏过程,总结了高效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划分出3种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即源内成藏组合(山2段-太原组几源顶成藏组合(山1段-盒8段)、源外成藏组合(石千峰组)。并应用上述方法剖析了不同类型气藏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主控因素。图7表2参17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前人关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致密砂岩气特有的成藏特征,明确了其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盆地东南缘沉积环境有利、生储盖组合良好,具备成藏的基本条件;2致密砂岩气甜点区与下部山西组煤层气富集高产区相重合;3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保存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前者决定了在相同充注强度下能否成为有效储层,后者决定了早期形成的气藏能否保存至今。鄂东盆地东南缘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研究,为该地区下一步天然气的整体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野外露头和岩心,结合测井曲线、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层序界面的成因与盆地的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界面进行分析.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环境转换面、河道冲刷面、地层结构转换面以及岩性颜色变化面和湖泛面6种成因界面类型。在详细讨论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层序界面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层序界面的形成和发育受3个因素控制,即构造沉降、湖平面变化、古气候。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从煤岩的储层特征,吸附性和渗透性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系煤层储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孔隙为煤层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且以气孔和植物组织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中大孔和微孔达80%-90%。煤岩有效孔隙度很低,因而决定;了裂隙为煤层气的主要运移通道,主干裂隙走向受古应力场的控制,与主应力方向相一致,裂隙发育程度从北向南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压力孕育史模拟,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其烃源岩内异常流体压力均明显大于静水压力,形成2个过剩压力高峰(不同地区前、后峰的大小关系不同),之后对应的泄压段可作为两个重要排烃期,中西部的主排烃期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东部的主排烃期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根据对研究区5条剖面的水动力模拟结果,认为气势分布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至今),各阶段气势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不同阶段之间天然气运移方向变化较大。通过对层组间过剩压力分布、气势对比及奥陶系地层水和天然气化学性质的综合分析,认为沿垂直方向运移的天然气向上可到达下石盒子组,向下通过古侵蚀沟等可进入奥陶系,成为奥陶系大气田的一部分气源。图5参7(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2.
在电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将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溶蚀孔洞型、裂缝型、溶蚀孔洞-裂缝型、洞穴型、洞穴-裂缝型5类储层。并对这5类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做了总结,分析认为溶蚀孔洞型、溶蚀孔洞-裂缝型储层含气性最好。针对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气层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4种识别气层的方法,应用效果表明,单因素测井参数交会图识别气层能力有限,复合参数交会图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出气层,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混合气的实质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气源问题主要是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以奥陶系碳酸盐烃源岩来源为主、腐泥气为主的混合气;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上古生界煤系气或煤系气为主的混合气。最近,有人提出混合气中的腐泥成分仍来自石炭系。气源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低丰度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本文从介绍烃源岩入手,然后以乙烷碳同位素为主要判断依据,详细剖析了两种来源气体的各种特征。通过典型样品的氩同位素、δ^13C2和轻烃异庚烷值指标关系分析,说明腐泥型气只能来自奥陶系,不可能来自石灰系高成熟腐殖型干气和奥陶系过成熟腐泥型更干的干气所形成的混合气,计算中部气田天然气总量中有大约80%来自奥陶系,解释了轻烃碳同位素资料不能用来说明天然气主成分来源的基本道理。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储层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国外海相页岩气储层改造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储层的特点,通过对页岩气储层改造方式、增产机理、区域层位选择三方面论证,提出了压裂液体系优化、支撑剂优选、施工参数优化、工艺配套技术优化的方案,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储层的清水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并在延长油田多口页岩气井现场应用,获得了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储层改造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生产动态以及测试分析等多方面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区块盒1气藏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盒1气藏高产的主要因素为气井大量产水,气水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物性、断裂与气水层间隔层厚度三大因素控制;在一定的生烃强度下,物性较好的储层天然气含气饱和度高;气层、气水层主要分布在距离烃源岩垂向距离较近的储层,而含气水层、水层主要分布在距烃源岩垂向距离较远的储层;气水层间隔层厚度较小或气层靠近断层容易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沟通上部水层,造成水淹,影响产能。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复杂,无阻流量与地质、工程参数相关性差,单一统计方法不能有效评价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为此,文中提出一种新的产能主控因素评价方法,即在气井动态分类上,用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和决策树评分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和排序,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产能评价指标,逐类逐井评价.将新方法应...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特点与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研究区盒8、山2两大成藏组合具备深盆气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其储层具有致密化程度高、含气范围内零星产水、气藏压力分割性强等特点,主要归因于陆相沉积层序和气藏的后期改造。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砂岩体走向上区域连通,在成藏环境下可以发生气驱水的运聚过程。以早白垩世末为界可划分出形成发育期和深盆气改造期两个阶段。在成藏过程中气藏压力经历了由超压到负压的演变过程。引起不同地区压力降低的主控因素是不同的:苏里格庙地区主要由储层溶孔体积增大引起,温度降低也有一定影响;而东部榆林、神木-米脂地区,主要由后期抬升温度降低引起。在综合分析成藏特征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覆叠置式源顶改造型深盆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区块延长组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储盖配置良好,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主要目的层含油普遍,油层厚度大,但油层产量悬殊,单井产量明显受孔渗条件直接影响。区内构造简单,主要以岩性圈闭及岩性+低幅度构造复合圈闭为主,西倾单斜构造对油气聚集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泥岩欠压实形成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裂缝、微裂缝及连片发育的砂体为油气纵横向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尔多斯南部中国石化各探区的烃源岩分布、构造格局、砂体展布、成藏组合、断-缝疏导系统等分析研究,得出大面积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广泛发育的烃源岩和储集砂体、平缓的构造格局、有效的断-缝疏导系统以及有利的成藏组合。结合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南部各区块的勘探程度对18个勘探区带提出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是盆地中生界的一套主力含油层,前人学者对长2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未结合上下层系综合研究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二是对于经历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长2油藏成藏原因研究不清楚,缺乏对断层的研究。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盖层及遮挡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一个主控因素,但是很难去定义某个地层是否为有效的盖层或遮挡条件;应考虑延长组内部可能发育小的断层,而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盆地内部断层不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