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钻井的目的是解放油气层,气测录井的目的是发现和评价油气层。钻井液是钻井、录井的共同载体,当钻井液受到原油污染后,将给常规的气测录井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准确识别钻井液受原油污染造成的假油气显示,及与之相伴的气测录井是识别、解释真假气测异常层的前提和保证。为此,针对在钻井液受原油污染条件下,对常规气测录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现场录井生产实践和实验结果分析,探索其对气测录井的影响程度,归纳、总结在此种情况下的气测录井方法,达到准确区分真假油气显示和评价油气层的方法。为在被原油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气测录井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技术作为21世纪初提出的新型录井技术,此技术依然处于试验阶段并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为促使上述技术完善并成熟后获得大面积应用,实现建立对应的解释评价方法,可有效针对常规钻井工艺(如PDC钻井、空气钻井)等使用导致的通常化岩屑录井法难以对岩性进行识别的问题。通过岩屑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技术的试验性应用,完成了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技术的初期应用,并实现了此地区的基本岩性识别和地层划分有关的解释评价方式。研究结论表明:岩性的特征和元素含量变化二者存在关联,使用X射线实施荧光元素分析,可对岩性识别及地层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此种定量化元素分析数据可解释评价某一特定地区的地层物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沉积相变、复杂的断块构造以及油质多样等因素的影响,王集油田西南缘储层岩电关系、油水关系、油气产层的电性特征及录井资料响应特征极为复杂。通过统计分析工区内已有的录井、试油等基础资料,在分析该区油气水层的录井资料(常规地质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产层的气测、地化录井参数下限,提出了利用气测全烃曲线形态和气测、地化资料的差异性进行本区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经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斜度井由于目的层井斜角过大,无法进行井壁取芯录井,因此录井资料较少,仅有岩屑和气测资料,甚至个别井只有岩屑资料。岩屑受钻杆挤压和岩屑床的影响返出地面时十分细碎,失真严重,代表性差,且含油岩屑存在严重的分散、混杂、滞留、拖尾的现象,实践证明常规录井技术已很难满足大斜度井的油气显示发现的问题,如地化热解挑样无法进行,岩屑图像技术也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性。针对大斜度井录井面临的困难,为了实现储集层油气显示异常的准确识别,将应用于定量精细解释的岩石热解、岩屑图像、钻井液轻烃等常规录井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改进,筛选出与油气显示关联较大的主要参数,利用曲线法定性识别含油显示,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钻井液混油及加入有机处理剂后,对常规地质录井、气测录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出了区分真假油气显示的方法,为钻进液混油及加入有机处理剂条件下录井准确识别油气显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随着掺稀测试和开采工艺的成熟,过去难以开采的重质稠油区--10、12区成为现在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由于重质稠油的烷烃组份及物理性质与常规、轻质原油差异很大,所以过去常规的油层解释方法已经不适应重质稠油层的综合解释.为此,探索新的油层综合解释方法,是当前录井科技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当前录井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气测录井是地质录井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监测油气显示、判断工程异常意义重大。由于录井现场条件恶劣,在开展气测录井工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影响因素,制约气测录井在现场的应用效果。从气测录井影响因素及对策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气测录井工作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深凹区油气显示富集,且具有较好的生储盖条件,但该区油气层录井显示特征及电性特征复杂多样,给油气层综合评价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深凹区油气层解释符合率较低,成为河南油田油气层解释难度较大的地区。录井资料作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本区油气层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独特的优势。为提高该区油气层解释评价水平,针对油水层在常规录井、气测录井和地化录井参数的响应特征,结合试油或投产结论,总结了适合该区的录井油气层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区油气层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而言,地质录井是综合井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的基础,水平井录井是地质录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拥有什么样的钻井工程技术,再大的油田,再好的油气藏,再高产的油层,离开了录井这双发现油气层的"眼睛",都将无法实现最终钻探目的。强调水平井录井的重要性,把传统的录井方法与现代录井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水平井与常规井的井身结构和钻井手段的差异,水平井地质特征诸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具有江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特色的水平井录井方法,多快好省地为再接再厉发展苏皖石油工业做出江苏录井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录井现场页岩含气量的测定沿用了煤层气的解吸装置和方法,对现场实际工作有一定的不适应,在常规解吸装置及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高温二阶快速解吸方法,克服了常规解吸方法的弊端。同时针对高温二阶快速解吸带来的水蒸气影响,进行了设备改进,增加了冷凝系统。经现场试验证明,优化后的新方法新设备工作效率更高,流程更简单,更适用录井现场含气量测定,对含气性评价、资源储量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富地1井作为一口小口径油气地质调查井,文章以该井施工为背景,简要介绍气测录井施工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对气测录井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阐述,指出本井气测异常的评价原则和按照该原则对黑富地1井钻遇气层的判定情况,并参照气测录井结果和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气测录井数据准确性和录井曲线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探索小口径油气地质调查井气测录井操作规范,说明由于小口径钻井特点对油气储量评价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气测录井由于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只能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气测录井资料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方法实际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研发出针对气测录井的定量分析方法势在必行。主要对气测录井在监测过程中的运行原理、检测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气测录井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充分研究了大量气测录井资料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建伟 《地质装备》2011,(5):25-28,18
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在国内多数油气田得到了推广使用,近年来检测技术和评价技术均有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结合具体生产实例,肯定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岩石热解录井技术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优势,展示了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两个领域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方页岩气黔绥地1井为全井取心钻进,通过加工模拟绞车实现了绞车传感器的安装、安装开关代替了悬重传感器的安装、将泵冲传感器安装到皮带轮保护罩上等解决方法,使得气测录井在黔绥地1井中顺利进行。影响黔绥地1井气测录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储集层、钻井液、钻井工程以及脱气器,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给黔绥地1井气测录井资料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减少对气测录井资料解释的困扰,必须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录井培训,使录井人员在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可控因素对气测录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质钻探气测录井的准确度,为南方页岩气地层划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气测录井是录井现场发现油气显示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气测录井资料的准确性、降低色谱分析仪故障率,分析了样品气含水对气测录井的影响,设计制作了样品气除水装置,实践表明该装置在录井现场的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化录井分析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对比,指出了各类影响因素对地化录井分析结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对提高地化录井分析精度.准确评价储集岩含油气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欠平衡钻井工艺给录井作业带来的影响及难点的分析,探讨了欠平衡钻井条件下如何通过新的录井方法,以提高录井信息完整性、准确性。较详细的叙述了目前技术条件下消除欠平衡钻井工艺对录井信息采集及应用影响的可行办法。所作的分析与探讨拓展了特殊钻井工艺条件下录井作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钻具下入对后效录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效监测是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和侵入程度的重要录井手段之一,可用以判别随钻气测录井显示的真假异常,反算油气层深度,计算油气上窜速度,定性评价油气层原始地层压力。目前现场常用的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公式存在较大误差,指导意义受限,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施工措施,造成井下事故,污染油气层。综述后效录井的影响因素,针对钻具下入对后效录井的影响进行分析,推导出新的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蒋林军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0):69-70,72
地质导向作为一项全新的现代录井技术,得益于随钻测井等现代技术及其解释软件的发展,独辟蹊径地提出并分析了从运用综合录井、传统常规地质录井技术的角度进行水平井、大位移井地质导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PDC钻头由于其特殊的钻头结构和破岩机理,使得返出地面的岩屑细小,代表性差,对传统的录井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立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参考近年来针对PDC钻头录井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传统的录井技术、方法进行一些完善和改进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