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我的安东妮亚》的主人公安东妮亚的成长过程。安东妮亚在成长过程中女性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冲破父权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和压制,走向独立、自强,为自己带来了满足和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我的安东妮亚》的主人公安东妮亚的成长过程。安东妮亚在成长过程中女性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冲破父权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和压制,走向独立、自强,为自己带来了满足和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了高职高专女大学生成才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在女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具有高职特色的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男性话语依旧强势的当代,女性"成长"仍是一个在路上艰难跋涉的历程。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自我身世狂热般的叙述,以及对女性"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孜孜不倦地关注与追求。从"成长事件"、"成长困惑"、"成长意象"、"成长叙事"四个方面解读《私人生活》的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5.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文学著作,之前的研究大多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他们的爱情故事进行分析,而这里作者借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中的自然和女性进行分析,揭示了自然和人类,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从而探寻其中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只有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健康的发展观,人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成长故事为例,分析了第三代电影导演塑造英雄成长的模式.以吴琼花为代表的女性的成长必经入伍、入党和完成预定任务三个阶段,当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时,她作为女性的特征却消解在政治群体中.导演从这些革命女性身上寄托了改造民族、时代和社会的审美理想以及重建英雄神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圣殿》中通过谭波儿这一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在父权制世界观下相同的"他者"地位和"受害者"身份,反映了他对自然与女性同一性的关注。小说通过塑造被阉割的男性形象金鱼眼,进一步对父权制社会进行了讽刺,表达了作家渴望自然、女性、男性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主人公奶娃的姓氏"戴德"和"飞翔"这两大象征寓意,探讨了小说的主题:美国黑人只有认同自身的民族身份,坚持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为主线,叙述了她在不同的环境下女性意识逐渐独立成熟的过程。外在的物理空间的流动,造成了主人公成长早期的疏离感和胆怯;二元对立的社会空间使得主人公多次面临困惑和艰难抉择。但是女主人公主动构建了独立的精神空间,其女性意识越发清晰坚定。这些组成了范妮成长之路的主要因素,使得她最终从寄人篱下、依赖他人的小姑娘,成长为思想独立、品德高尚,并成为他人精神依靠的成熟女性,展现了简·奥斯汀时代渴望平等、独立和尊重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有了快感代就喊》中,"父子场景"、婚姻和事业构成卞容大成长自我的三个重要环节。"父子场景"中父亲血缘自然生命与权力文化象征意义在子身上的成长成为卞容大处理与婚姻、事业等社会关系的重要根源。卞容大在婚姻上以压抑弱者减轻主体内心痛苦的反压抑手段来维护男人的角色,但追求"事业成功"的失败让他的男子汉气概黯然失色,他却依然在妻子面前维护男人尊严的悖论产生了池莉女性情感体验下了解男性典型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奇卡纳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要概述,将奇卡纳女性的生存之道与一般成长小说的成长模式进行对比,梳理出《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性自我成长的艰辛与伟大,以及少数族裔移民追寻精神家园之旅的崎岖漫长。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探讨自然与女性,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和重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女性视角,发掘诗人的生态女性意识,探究诗歌中反映的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西语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特有的族裔、阶级及女性视角,展示了一种丰富而具有普遍性的成长体验。成长中感受的耻辱时刻是女主人公成长转折点;成长特有的渴望和梦想是成长的动力;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认同是脱离童真、融入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19世纪清朝年间名叫百合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姐妹情谊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有亲缘关系中的姐妹亲情,也有非亲缘关系中的女性友谊。百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姐妹情谊的相互抚慰、支持的亲和状态,以及相互误解、诋毁的背离状态。给百合带来的不管是温情还是创伤,姐妹情谊帮助她度过成长困境中的艰难境遇,塑造父权制社会要求的性别特质,引领和启蒙她进入性别角色。姐妹情谊是女性身心成长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伊迪丝·华顿的《夏季》描述了女主人公切丽缇与2位男性的情感历程,展现了她从诱惑、反叛、逃离到考验、迷茫、顿悟并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小说内容上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成长的主题.同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作者自身的成长体验.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鲍恩的小说《魔鬼情人》的解读,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认为女性与自然具有相互融合性,二者均与男性相对立,都是社会和男性侵犯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建立自然与人、男性和女性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苏珊·格里芬是自然/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反对柏拉图式的二元论使男性以主人的心态驯养女性,就如驯养家畜及自然一样,她指出女性须回到整全的物质/精神合一的岩穴,自然/女性的内在价值不能以文化的实用逻辑取代。她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淑与阿拉贝拉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哈代对两性平等关系的理解和他的女性主义意识。小说男主人公的郁郁而终,女主人公的精神毁灭,则反映了哈代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他赞同女性的自我追求,却又担心和恐惧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所带来的强大毁灭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对理想女性的塑造和赞颂中显现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和相对守旧的妇女观。在对传统社会思想、制度、文化的批判和反思里,将女性命运谱写成一幕幕社会的悲剧。女权主义理论和批评以女性中心视角对现存历史文明和社会秩序进行了解构,将女性命运解读为“菲勒斯中心论”秩序下男性对女性阉割和压抑的性别寓言。  相似文献   

20.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