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通过分析工程实例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段应用高压柱塞泵雾化循环水、二次空气的进风采用四面进风.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运行测试提出在干燥地区和中等湿度地区二次/一次空气比值的优化设计值分别为2∶1和1∶1;从机组整体的性能方面,提出对不同地区和室外环境采用不同的过滤措施,既可以减少送风机的负荷,降低能耗,又可以满足不同室内洁净度要求,为进一步推广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应用提供使用方法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雾滴粒径、喷头间距、风速和喷雾比等参数的改变对管内喷雾降温蒸发效率的影响,采用DPM模型方法对送风管道内喷雾直接蒸发冷却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模拟,得到各参数最佳工况.模拟结果表明:粒径、风速和喷雾比越小时,蒸发效率越高;喷头间距的最佳值,应根据饱和水气比、空气流速、喷头的喷出速度和喷射角度确定.根据模拟结果,考虑系统经济性,对雾滴粒径小于30μm、风速1 m/s以下的工况,喷雾比下限为0.7,蒸发效率最高可达92%,饱和效率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换热器间距对冷却组性能的影响,将某轮式装载机后置冷却组放在风洞试验台上进行测试.该冷却组由中冷器、液压油冷却器、水散热器和变矩器油冷器组成,分成三排布置.通过改变换热器排与排之间的距离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冷却单元的间距对冷却组的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与间距10 mm相比,冷却空气风速在1.8~10.0 m/s下,间距100 mm时冷却组换热能力提高3.1%~7.4%,压降降低1.8%~7.4%;间距200 mm时冷却组换热能力提高5.1%~10.9%,压降降低8.1%~20.5%.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大冷却组换热单元的间距,不但可以提高冷却组的散热能力,而且有利于节能.  相似文献   

4.
在热湿气候风洞内,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一定初始含水率下加气混凝土蒸发换热的影响因素。从对蒸发换热量影响的显著性和持久性来衡量,太阳辐射居首,其次是试件厚度,再者是风速,最后是温度,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太阳辐射、风速、温度及试件厚度对材料蒸发换热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平分别为400w/m^2、1.5m/s、30℃、100mm。其原因是太高的辐射和温度导致了材料表层温度过高,表面蒸发过快而“干化”,从而阻碍材料内部水分向表层的迁移;而过高的风速和过厚的材料也对其自身蒸发换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逆流式露点蒸发冷却器内部空气流动的不均匀性,在已有冷却器下方增设静压箱和均流装置。通过建立逆流式露点蒸发冷却器的二维模型,对其热湿传递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改进前后冷却器的速度和温度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入口风速、二次/一次风量比、通道长度对其热质交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逆流式露点蒸发冷却器内一次空气速度不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07~0.14,其值约为改进前冷却器的1/10,说明改进后冷却器内的一次空气速度场分布较均匀,热湿交换空间充分得到利用,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另外,当入口风速为2~3 m/s,二次/一次风量比为0.25~0.4,通道长度为1 m时,冷却器的湿球效率在115%以上,冷却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6.
对敞开式太阳能集热再生器建立理论解析模型,理论求解发现溶液在常温下再生时存在一个最佳单位面积流量使单位面积蒸发率最大.溶液入口温度和室外风速是决定最佳流量值的2个最重要参数,溶液浓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最大蒸发率影响最明显.当溶液出口温度低于入口温度时,最佳流量不存在,溶液流量越大再生效果越好.当室外风速为2 m/s时,溶液再生蒸发率最大.文章全面揭示了影响敞开式集热/再生器性能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7.
混合式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性能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两级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它可以全年运行,能够回收利用室内排风的冷热量,与同类型采用单级除湿的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通过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蒸发器是影响冬季热回收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蒸发器、蒸发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却器应按冬季工况进行设计和匹配.在夏季工况运行时,当除湿器入口溶液浓度、除湿器之间的流量比例、外循环比例分别为30%、0.25、0.15时,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值最佳,在西安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参数下,其性能系数COP等于0.791,所需再生器入口溶液温度为48.5℃.  相似文献   

8.
孙志坚,王立新,王岩,吴存真,岑可法选择水作为工质,通过确定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结构尺寸,设计研制了电子器件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建立了其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平台,测试了在不同散热功率、进口风温和进口风速下热源表面的温度,比较并分析了测试结果.研究表明,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满足较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要求.性能测试台是改进散热器设计的重要手段,测试系统风速、风温及散热功率稳定,能达到设计时所要求的精度,为进一步研究重力型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种窝形翅片管——单面球形窝、单面柱形窝、双面球形窝与普通光滑平板式翅片管在吸风式直流风洞上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微机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了各种翅片的性能曲线和计算公式,并与平翅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迎面风速为1.7m/s~5.5m/s,雷诺数为840相似文献   

10.
对基于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对湿度较大的运行环境下,空调系统性能系数(COP)仍可达到3.5左右,证明即使在夏热冬暖地区,基于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仍具有较好的系统效率;空气湿球温度对蒸发式冷凝器的排热性能影响明显,在测试范围内,当其它控制参数不变时,湿球温度每上升1℃,排热量下降5%左右.本研究还对蒸发式冷凝器及空调系统进行了变工况条件下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冷负荷的降低,系统COP和冷凝器能效比均有所下降,但采用变风量的运行控制策略可使系统性能系数提高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地铁站冷却塔设置难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低速电机驱动旋转布水装置的间接蒸发冷却器,在两种布置方式下,对其换热性能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运用正交实验法对较优布置方式下影响换热器换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布置方式下,喷嘴与蒸发冷却器的间距、两组换热管束间距均存在最佳值,喷嘴双侧旋转布水优于单侧旋转布水;换热器平行气流布置且喷嘴双侧旋转布水为较优布置方式,此时,换热器换热量随喷水量、转速、空气速度、冷却水进口温度的增加以及喷水温度、空气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其中,冷却水进口温度对换热器换热影响最为显著,其他因素对其换热的影响从主到次顺序为:喷水量、空气温度、空气速度、喷水温度、转速、冷却水流量。  相似文献   

12.
影响蒸发冷却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出水温度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得供给显热末端的高温冷水水温恒定,根据蒸发冷却理论与传热传质机理,从风侧、水侧、气水流量比、填料性能、风冷冷水机组性能等因素对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出水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得出蒸发冷却段与机械制冷段混合配水的比例关系,以及进风干湿球温度、气水流量比、填料性能、风冷冷水机组性能对出水的影响关系.并对该冷水机组的改进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误差在1%范围内;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外掠管束间传热传质及压降沿竖直高度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湿空气焓差和饱和空气焓差的变化,导致传质系数沿盘管高度方向发生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同一工况下,湿空气焓差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传质系数的波动主要是湿空气焓变化造成的;外掠交错管束间喷淋水膜温度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随盘管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即沿下落方向液膜温度逐渐降低;交错管束底部区域喷淋水蒸发量最大,沿盘管高度方向,喷淋水蒸发量降低;喷淋水发过程主要发生在管束表面及管束尾流区,通过在管束间增加挡板或者减小管间距,可以强化管束表面及尾流区流场扰流作用,增强喷淋水的蒸发冷却作用;交错管束间传热系数在换热盘管中间稳定区域变化较小,其受进气温度、喷淋水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交错管束间压力...  相似文献   

14.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结霜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运行时,空气侧换热器表现结霜是影响其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霜形成机理的分析,建立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空气侧换热器的结霜模型,分析了空气的温度,相对温度,迎面风速等对结霜的影响,得到了结霜量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机结霜工况的性能及采取有效的除霜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风侧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中术语存在的使用混乱问题,按不同的工作介质或不同的冷却产出介质媒介,将风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分为两类,并分别介绍了冷却排风(内冷)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如板翅式、管式、热管式、转轮式、露点式等5种结构形式,及冷却水(外冷)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冷却塔与表冷器联合供冷基本形式,即为风侧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蒸发冷却空调技术中的使用提供基本的诠释,使蒸发冷却空调术语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在气液叉流条件下,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测温方法,就不同气相雷诺数和液膜雷诺数对地铁站板式蒸发冷却器液膜传热传质特性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被冷却水温,在液膜雷诺数增加的过程中,液膜厚度逐渐增加,进出口温差逐渐减小,削弱液膜换热,但雷诺数上升使得液膜湍动强度增强,强化了液膜换热,在这2个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存在最佳液膜流动雷诺数,使得液膜的换热热阻最小,传质最强,换热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7.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是在蒸发式冷凝器和板式换热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有两者的优势.文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蒸发式冷凝器气-液界面的温度和蒸发量的简化算法,进而对影响蒸发式冷凝器性能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的空气流速导致低的界面温度和高的蒸发量,强化了换热效果,并得到了空气通道内温度和含湿量的分布曲面;当相对湿度保持不变而增大空气温度时,蒸发量随之下降,与此同时界面温度线性上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换热器原理,把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TIEC)抽象为一次空气不混合,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应用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诸传递过程的基本方程组,利用实验测出的边界条件对基本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了一次空气、水膜温度及二次空气焓在空间中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用试验结果对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说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从而为进一步理论分析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