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寻求全空气空调系统最佳的空气处理方案,分析了一次回风空调系统、二次回风空调系统和固定二次回风比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等3种不同空气处理方案的特点,对比相应的不同空气处理方案的理论能耗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的能耗计算结果与比较,确定固定二次回风比二次回风空调系统为最佳空气处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采用湿空气火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管式间接蒸发器的(火用)效率,探索了一次空气进风温度、二次空气相对温度、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风速之比、管径以及管间距等参数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火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式问接蒸发器火用效率随一次空气进风温度提高而降低,随二次空气进口相对湿度提高而提高,随二/一次空气风速比增加而降低.当管径20mm,管间距10mm时,火用效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在-15℃~0℃的蒸发温度范围内对压缩冷凝机组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变蒸发温度对压缩冷凝机组COP、输入功率、压力比、吸气温度、排气温度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得出制冷量和蒸发温度之间的线性拟合关系.由实验得出:环境温度不变,蒸发温度上升1℃,COP平均上升2.2%.该实验为压缩冷凝机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实验方法对一台新型热管散热器进行了变工况性能测试研究.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空气处理机组模拟环境温度(即冷侧进风温度),用电加热装置调节散热器热侧(热管蒸发段)空气进口温度.冷侧进风温度在5-41.5℃范围调节,热侧进风温度在20-55℃范围调节,得出散热功率与冷热侧进风温差有关而与进出风温度范围无关;对充液率分别为35%和25%热管散热器进行变工况实验研究,得出了热管散热器充液率25%时性能优于充液率35%时性能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前民航配备了大量的二次监视雷达,这些雷达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测试以确定系统的各项参数在规定范围之内.使用传统的测试仪器虽然能完成雷达系统各项指标的测试,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品牌的仪器参数设置的差异化,或者不同的操作者测试习惯的不同均会导致测试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比.因此我们基于NI PXI模块化仪器设计了一套二次雷达自动化测试系统,该系统将测试方法以及测试流程进行标准化设置,可以对于不同型号和厂家雷达的系统参数指标进行横向对比.该系统可以同时测试接收机和发射机的物理参数,包括:接收机带宽、灵敏度;发射机功率、脉冲等参数.功能测试包括:目标模拟器与雷达间以1090MHz频率通信、视频信号检测、基于合成的TTL逻辑视频信号的雷达扫描变换器显示,以及局域网通信.来自于目标和多目标模拟器的返回脉冲,或是静止的或沿着轨道运动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工作稳定并且达到节能、节省人力的目的,本文在分析热回收型热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空气处理过程的基础上,采用西门子PLC设计了自动控制方案,实现了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解决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运行时空气侧换热器表面结霜问题,提高机组的综合运行性能,延长机组运行时间,方法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微分方程。并进行离散求解.结果分别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工况下.采用不同翅片间距、翅片管管径、管间距时,结霜速率、霜的密度、霜的厚度、空气侧压降及换热量等随时间的变化.不同工况下,空气侧换热器的结构参数不同,对机组性能的影响也不同.结论增大翅片间距可以延缓结霜,但对于不同湿度的地区,翅片间距应取不同的值.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用于处理大温差新风的双级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的设计方案,针对不同的中间温度和蒸发温度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同时对单级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在不同蒸发温度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双级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的设计最优值.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工程某室内显热负荷下,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蒸发冷却段和机械制冷段在运行时分别承担多少显热负荷,及蒸发冷却段所需质量流量和蒸发冷却段冷水机组的选型,并在设计条件下分析了机组的设计步骤,为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得到较大迎面风速、室外相对湿度的高低、喷淋水量与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降温效果的关系,分别在较高和较低的室外相对湿度下对纸质填料和铝箔填料进行测试,并获得相关性能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在喷水量250L/h、迎面风速为3m/s时,热湿交换效果比较好;在高湿度地区提高填料的迎面风速,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换热效果与中等湿度地区小迎面风速下的换热类似;室外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送风加湿量和温降的幅度;直接蒸发冷却器换热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空调机组的整体性能,而且使送风的相对湿度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超临界燃煤机组的增多及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二次滤网作为凝汽式汽轮机组的辅助设备,对于机组冷端的运行的经济性及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循环水杂物多的取水渠道中二次滤网的安稳运行已成为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EPFG型二次滤网在某电厂运行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实际应用中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外绝缘水平及空气间隙与平原地区不同的问题,为得到高海拔设计经验,通过实地实验获得的图形曲线,提出了将实际环境与理论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设计规范中的修正公式得到了修正结论。结果表明:工程应用的爬电比距可通过统一爬电比距和现场污染度的关系经公式修正得到,且可通过计算得出绝缘子片数在工程中的实际用量,还可通过结合实验图形和修正公式得出实际应用的外绝缘水平以及空气间隙。  相似文献   

13.
对某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余热利用和抽汽的整体优化。余热利用方式选择两种:方案1,低压回热加热器之间引入低温烟水换热器;方案2,采用空气预热器分级布置,在水侧高温烟水换热器与1~#高压加热器并联在烟气侧高温烟水换热器与高温空气预热器并联,出口烟气汇合后进入低温空气预热器。结果表明,机组在余热利用后对最佳抽汽口位置有很大影响;采用方案2整体优化后发电功率增加最明显,可以使机组发电功率增大21 170 kW,发电效率比单独优化提升明显。此外,研究表明,在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时需要余热和回热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能耗分析软件EnergyPlus中兰州地区气象文件和蒸发冷却模型,得到机组各段效率和进出口温度值.采用该软件对兰州地区管式间接-直接两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模拟,将模拟值和实测值对比发现间接段和直接段效率误差均在3%以内.该机组的能耗分析表明,机组COP值达11.9,远远低于传统空调机组能耗.  相似文献   

15.
在江浙等湿热地区应用双级耦合热泵即空气源热泵代替水环热泵系统中的锅炉,空气源热泵制取低温热水作为水环热泵的热源,空气源热泵制冷循环除霜会使其供热量减少.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中有串联在水环路上的蓄热水箱来改善系统的运行特性.通过计算,选择了合适的空气源热泵、水环热泵和蓄热水箱,通过实验研究了蓄热水箱对化霜的影响.由于蓄热水箱的存在,中间环路的热惯性较大,空气源热泵机组结、化霜对系统的影响与室温的稳定性几乎无关.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应用于该系统,本实验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实际工程要求,为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试验平台,对整个夏季多功能空气源热泵机组制冷、制热水和制冷余热回收模式下的运行性能进行跟踪测试,得出了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在夏季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外温湿度、机组运行功率、制冷量、制冷能效比(EER)和回收热量.试验为多功能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规热平衡方法和等效热降理论为基础,针对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高低压加热器均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特点,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将等效热降理论应用于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循环吸热量计算的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凝汽式机组的通用数学计算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数学模型简捷、准确,为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和其他不同类型凝汽式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定量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要适应不同建筑冷负荷变化.通过研究典型城市室外气候条件对建筑冷负荷、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出水温度、蒸发冷却空调制冷量的影响,提出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冷源选型、空调设备二次空气选用等设计要点.对比分析得到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制冷量并非随建筑冷负荷呈规律性变化,需考虑峰值负荷时蒸...  相似文献   

19.
根据液体新杜的蒸发理论,计算分析了DOP(那苯二甲酸二辛酉韵气溶胶粒子的蒸发效应。结果表明,DOP气溶胶粒子的蒸发效应是非常显芳的;并且粒子越小,温度越高,空气压力越低,蒸发越强。因此,在洁净技术研究实验中采用DOP气溶胶时,须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蒸发冷却空调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过程.结合设计规程分析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应用的优势,给出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的应用实例,说明了其实用的运行流程及使用效果,并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在水电厂应用的一些新发展.分析得出蒸发冷却空调符合了经济、绿色、节能的低碳发展要求,和传统机械制冷空调相比,更适合在适宜地区的水电厂使用,且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