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CT、MR影像特征,总结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共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4例,MR、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小脑半球囊性或实性占位,囊壁强化瘤结节影。MR诊断分型大囊性小结节型患者10例,3例实性型表现,1例囊实性。CT检未发现胰腺、肾、腹睾等囊肿与肿瘤,CT平扫典型表现为大囊小附壁结节表现,CT10-20Hu,4例患者表现为囊性区,4例实质性病灶边缘不清,1例肿瘤进入小脑延髓池,增强扫描CT上升15-20Hu,5例实性或混合性增强明显。CT、MR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CT、MR定位、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价值较高,检查后可获得丰富的有关于肿瘤性质、侵袭、大小等信息,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麦瑶璋 《影像技术》2014,26(4):26-27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肺内小结节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肺内孤立性小结节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肺内小结节定性结果。结果:本组48例患者共检出孤立性小结节54个,原始横断面扫描图像与处理重建图像对结节内部特征的显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处理重建图像对结节周边结构特征显示上效果明显优于原始图像,能够显示原始图像不能完全显示的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症状。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CT征象细节,可提高CT诊断和肺内小结节定性的准确性,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GE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脑血管造影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融合技术相结合应用探究在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00例颅内静脉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扫描,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86例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当中,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其中137例患者的条状排列以及放射状的解剖位置当中的血管呈现异常增强,呈现出"水母头"病症特征的患者共有39例,临床的确诊正确率为67.1%。结论:在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将与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与图像融合技术相结合能提升诊断效率,因此可将该方式作为诊断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首选方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在结肠癌中的诊断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5月收治我院的100例经过活检证实为结肠癌患者,使用飞利浦制造的philips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测。结果:通过多排螺旋CT的扫描可以清晰的辨别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有效的确诊出结肠癌疾病。结论:结肠癌的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异性表现,是确诊此类疾病的很好的辅助检查手段,为结肠癌的早期发现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肝脏包虫病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病例,术前对肝脏包虫病患者在平扫的基础上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54例患者病例中大多数肝包虫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均显示无明显强化特征,部分病灶动脉期出现轻度强化与囊周及囊内感染有关,肝包虫病的CT影像特点较典型。观察动态三期扫描肝包虫病强化特征,并且利用多排CT后处理软件重建功能观察包虫占位周围血管走形及特点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价值。结论:利用多排CT的增强扫描观察肝脏包虫占位病变的强化特点可与其它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包虫病影像诊断,观察包虫周围血管走向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更好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肠癌的CT表现。结果:37例患者结肠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厚,15例发病部位为升结肠,9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病灶未见周围组织侵犯,26例病灶浆膜层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22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螺旋CT检查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对于结肠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在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选取的38例肺小结节患者(参照组)与37例早期肺癌患者(实验组)为研究对象,皆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病理检查结果及两组多层螺旋CT图像特点。结果:多层螺旋CT、肺小结节、肺癌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相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组多层螺旋CT图像特点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肺小结节与早期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实践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A)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OCCA的CT及MRI资料。3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患者先后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平均发病年龄50岁左右。CT表现:14例位于左侧卵巢,1例位于左侧跨中线生长,瘤体直径4-11cm。25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囊性为主,1例实性为主,1例多房囊性肿块。3病变均有完整包膜,实性部分及分隔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包膜强化呈稍高密度。4MRI表现:1例为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均呈高信号;1例多房囊性肿块,囊液信号不均,分隔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2例肿瘤实性部分及分隔动脉期轻中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延迟期包膜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结论:OCCA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OCCA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4例胸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并明确CT诊断及鉴别的临床价值。结果:104例患者中共诊断3例淋巴瘤、4例结核、2例转移瘤以及83例非典型胸部结节,其中有12例患者漏诊或者误诊,非典型胸部结节的CT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87.7%(83/95)。结论: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临床诊断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能够更清楚观察病变,对于疾病病变位置、诊断与鉴别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后的特征,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2例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32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1例,特征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不融合,增强后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肺内病变25例,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网状结节。结论:肺结节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时段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00例,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0例研究对象,检出病灶161个,其中36例多发,占22.36%;89例单发,占55.28%。直径2cm的41例,占25.47%;直径在2-5cm的70例,占43.48%;直径5cm的50例,占31.06%。100例研究对象均成功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向心性特征。结论:64排螺旋CT在诊断肝血管瘤中准确性较高,且可对肝血管瘤的具体大小、位置做出分析,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对小儿内耳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09.12-2011.12入住我院的20例内耳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均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然后采用多平面重建(MPR)的方法,对半规管、前庭结构以及耳蜗等结构加以显示。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共计40耳,经过多平面重组之后,清晰地显示水平半规管19个,后半规管18个,前半规管18个,前庭为19个;发现耳蜗畸形为2个,半规管畸形2个。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小儿内耳畸形,并能够通过三维重组对小儿内耳畸形的临床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临床诊断内耳畸形的诊断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常规螺旋CT以及多排螺旋CT的诊断,比较两种。结果:两种方法均可取得诊断效果,但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螺旋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排螺旋CT对病灶解剖关系可更好的显示。结论:在临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使用多排螺旋CT可起到更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乳腺癌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MS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临床病理证实并行MSCT检查的病例,采用16、64排及GE-宝石MSCT螺旋扫描,对78例临床怀疑乳腺癌患者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乳腺癌,行冠状、矢状重建。结果:MSCT扫描可清晰显示乳腺结构。乳腺癌的MS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肿块或结节状影,有分叶、毛刺、沙粒样钙化、腺体结构紊乱、局部皮肤受累或脂肪间隙变形、消失、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结论:MS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有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结肠癌患者50例,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50例患者均为结肠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50例结肠癌,诊断敏感度为100%。手术病理检查A期5例,占10.00%,B期15例,占30.00%,C期18例,占36.00%,D期12例,占24.00%;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A期8例,占16.00%,B期17例,占34.00%,C期14例,占28.00%,D期11例,占22.00%,两种检查结果对比,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能有效提高检出率,确定结肠癌分期,安全有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肿瘤的68例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肠充气后的螺旋CT容积平扫及增强扫描。逐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增强特征,生长方式,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远处有无转移。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俯卧位直肠充气螺旋CT检查。表现为直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直肠壁环形增厚及变窄17例,直肠肿块26例,管周侵犯或远处转移32例。结论: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操作简单、经济,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直肠肿瘤的诊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在肝脏囊性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资料为我院于2012年至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含8例肝脏原发性囊性恶性肿瘤,7例转移性囊性恶性肿瘤,分析所有患者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特征,灰阶超声观察患者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囊壁的厚度和内部回声,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肿瘤的供血及血液流速。结果:肿瘤直径为1.89cm至13.26cm,其中呈圆形状包含7例,呈不规则形包含4例,呈分叶状包含4例。所有患者肿瘤均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壁内、乳头结节内等引出血流信号15例,13例为搏动性血流信号。结论:灰阶超声在肝脏囊性恶性肿瘤中应用表现为厚壁不规则的囊性病变,而彩色多普勒则能够更加清楚的反应出血流信号,为肝脏囊性恶性肿瘤治疗提高更加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及MRI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6例,同时行CT及MRI4例。结果:8例肿瘤呈类圆形,边缘光整,2例肿瘤边缘呈分叶。肿瘤表现为囊实性结构5例,囊性结构为主3例,实性结构2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分隔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肿瘤MRI信号不均匀,实性部分T1WI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较好地做出术前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诊断中应用CT和MR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选取58例,分别给予所有患者CT和MR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和MR检查均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位置主要为小脑蚓部、胼胝体内壁、第四脑室和额叶等。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有20例,表现为囊性病变4例,片状钙化有7例,其他患者表现为肿块呈分叶状和结节状钙化等。MR检查主要表现为肿瘤实质呈等或稍低信号、丝瓜瓤样囊变等,其中表现为血管流空5例、瘤内钙化、7例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8例。通过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CT与MR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5.17%和81.03%,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均能为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提供重要依据,但MR诊断的准确率相对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仔细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