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获得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CT血管成像检出软斑块27个,中间斑块41个,钙化斑块68个;经冠状动脉造影检出钙化斑块41个,非钙化斑块82个,两种检查方法斑块检出总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敏感性为86.21%,特异性为99.68%。结论 :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心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邱婉莉 《影像技术》2023,(6):44-47+63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术(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本院接受CTA检查、冠脉造影(CAG)检查的9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以CAG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对冠脉狭窄、左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4.41%、94.81%、94.64%、93.14%、95.78%、0.891。将CAG作为金标准,前降支、右冠脉、回旋、左主干的检出率分别为95.05%、95.07%、92.52%、93.10%,冠脉CTA与CAG对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CTA对左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8.10%、94.00%、91.30%、92.50%、90.38%、0.824。左冠脉狭窄患者中,CTA检出斑块247个,其中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分别为55、105、88个,中重度冠脉狭窄、轻度冠脉狭窄患者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发生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冠脉CT成像技术和冠脉造影检查,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对斑块性质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在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的诊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在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诊断准确率高,特别对钙化斑块的敏感性高,能够准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0例行炫速双源CT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存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非钙化斑块类型,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40例患者中,82例存在冠状动脉斑块,58例未发现斑块;其中37例为钙化斑块、15例为非钙化斑块,30例为混合斑块。82例有斑块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显著大于无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当患者存在斑块时,心外膜脂肪的体积就会增大,行炫速双源CT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5.
吴海凤 《影像技术》2012,24(6):9-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方法:对5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MSC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8.6%,特异性为96.0%,阳性预测值94.0%,阴性预测值99.1%.结论:64排螺旋CT操作相对简单,无创、费用低.可作为冠心病的临床筛查和冠脉支架术后复查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别对比颈动脉CT、MR检查效果。结果:CT与MRI检查显示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CT发现80支血管共出现100处钙化,MRI发现80支血管共出现95处钙化。MR发现其中5支血管斑块中有小灶出血,CT不能检出斑块内出血。MRI检出8支血管中存在不稳定纤维帽,CT检查6支血管斑块不稳定纤维帽。结论:CT以及MR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但MR诊断粥样硬化斑块体征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64排的螺旋CT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对再狭窄程度诊断评价。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在本院的心内科诊治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复查患者44例(支架数69个),将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设为对照组,将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种方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的具体诊断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检查与金标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类似,kappa=0.874;64排螺旋CT检查支架直径≥3mm患者的灵敏性及特异性情况均优于支架直径3mm患者,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程度具有临床积极诊断价值,具有现实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64排螺旋CT多期相血管成像与冠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98例心肌桥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检查),按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心肌桥诊断的一致性、心肌桥长度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在心肌桥诊断中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1.00);研究组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检查肌桥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相血管成像与冠脉造影诊断心肌桥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长度诊断更具优越性,临床应用现实意义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本院接诊的冠心病病患70例,患者都接受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综合分析冠心病用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法的敏感性达88.71%、特异性达89.92%、阳性预测值达89.43%、阴性预测值达89.23%,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积极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法,可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十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分别对患者采取选择性冠脉造影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诊断,将选择性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作为对照组,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结果作为研究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位置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出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患者中合计出现150支血管狭窄,其中研究组患者左回旋支、左主干、左前降支阳性准确率分别为84.21%、100%、90.48%与78.26%。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予以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方法,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能够成无创性的冠心病诊断方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中64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45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造影诊断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狭窄造影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评价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与特异性价值。结果:在45例患者中,其中阳性例数为29例,阴性例数为16例,其中轻度患者8例,中度患者14例,重度患者7例。常规冠状造影诊断中,45例患者检查出阳性例数为33例,阴性例数为12例;64层螺旋CT诊断中,45例患者检查出阳性例数为30例,阴性例数为15例。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明显低于64层螺旋CT诊断,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针对轻度狭窄的诊断,64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诊断中,通过使用64层螺旋CT诊断,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诊断效果优于常规造影诊断,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与评估预后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0例,观察检查结果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90例患者中有检出动脉瘤89处85例患者,有5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出动脉瘤20处18例患者,有2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出结果中有4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明为假阳性,漏诊4处动脉瘤。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高敏感性和准确性,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病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C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螺旋CT确诊心绞痛者60例,将其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其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糖尿病组混合斑块较非糖尿病组多(P<0.05)。结论:MSCT冠脉造影检查可对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清晰的显示,合并糖尿病者与非糖尿病者的斑块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田越  李家一 《影像技术》2012,24(6):32-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CTCA)在冠脉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疑诊为冠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经CTCA诊断及冠状动脉造影,将两者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0例患者采用冠脉造影显示1200节段冠状动脉,CTCA可提供优良分析1080节段,其诊断冠脉≥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与冠脉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CA对预测及早期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肾盂旁囊肿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肾盂旁囊肿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前实施B超检查,观察临床诊断检查效果。结果:运用B超检查,误诊为肾积水11例(55.00%),漏诊4例(20.00%),误诊、漏诊率比较高,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肾盂旁囊肿诊断检查正确率为100%,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肾盂旁囊肿的效果显著。结论:在肾盂旁囊肿患者临床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患者的诊断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3例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所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对其行宝石能谱CT检查,并于检查完成3-15d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结果: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当中,51枚支架可良好显像,所占比例达96.23%;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6.08%。结论: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3.0T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斑块诊断分级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70例存在脑血管斑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诊断分级分为Ⅰ级组(n=23)、Ⅱ级组(n=25)、Ⅲ级组(n=22),所有患者均进行3.0T磁共振增强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斑块检出情况、诊断效能。结果:Ⅰ级组23例患者检出42处斑块,其中环形斑块最多,检出10例,占比23.81%;其次是前下壁斑块,检出6例,占比14.29%。Ⅱ级组25例患者检出62处斑块,其中环形斑块最多,检出15例,占比24.19%;其次是前下壁斑块检出10例,占比16.13%。Ⅲ级组22例患者检出80处斑块,其中环形斑块最多,检出28例,占比35.00%;其次是前下壁斑块检出20例,占比25.00%。由此可知,脑血管斑块诊断分级越高,检测出的斑块越多,病情越严重。ROC曲线结果表明,子宫体积、卵巢体积、卵泡直径及卵泡个数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924、0.982,其中Ⅲ级准确度(94.47%)和灵敏度(100.00%)高于Ⅰ级准确度(8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20例,使用AquilionTSX-101A64排CT进行检查。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动脉亚段全部显示清晰79例,占65.8%;四个动脉亚段单一显示不清晰29例,占24.2%;动脉亚段均显示不清12例,占10.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控制好患者心率,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窗,可以提高冠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行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5例,于其受伤后72h内分别应用核磁共振(MRI)与CT检查,分析两种方式中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果:75例患者共确诊颅脑损伤72例,CT检查检出58例,MRI检出70例,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80.56%(58/72)、66.67%(2/3)、80.00%(60/75),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7.22%(70/72)、100.00%(3/3)、94.67%(71/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可有效检查患者病灶,并弥补CT检查未能诊断小脑、颞叶边缘裂伤及轴索损伤的不足,因此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诊断中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住院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以及常规CT扫描,将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者纳入观察组(n=68),常规CT扫描者纳为对照组(n=68)。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扫描参数并绘制ROC曲线,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对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诊断出阳性64例,阴性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2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6例;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共诊断出60例阳性,阴性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0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4例;常规CT扫描共诊断出54例阳性,阴性1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48例,肺栓塞3例,主动脉夹层3例;观察组扫描长度、有效剂量以及剂量长度乘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CT扫描的AUC值为0.906 0,灵敏度为81.30%,特异度为50.00%,95%CI为0.789 0-0.835 0;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的AUC值为0.953 0,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