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油料油脂加工的主要内容包括油脂及蛋白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及品质控制技术等,概述了我国植物油料油脂加工技术新进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于营养和安全为评价标准的食用植物油精准适度加工体系;突破了零反式脂肪酸专用油脂生产技术,能满足各种食品加工场景需求;功能油脂制备技术成果渐次落地,推动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多款结构脂产品进入量产,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得以改变;新油源开发方兴未艾;植物蛋白结构功效关系基础研究促进了植物基产品开发;油料油脂综合利用规模扩大;食用油安全防控技术、绿色储油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大型浸出器和浓缩蛋白制取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化工厂建设支撑我国油料油脂加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用Rancimat仪器测定了油脂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的高低,脂肪酸不饱和度,抗氧化剂和增效剂的使用,均与油脂氧化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常桂芳 《中国油脂》2001,26(6):13-15
综述了高稳定性油脂(HSO)的特点、分类、制备,以及原料和加工手段的特点。同时,阐述了HSO在各应用领域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4.
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测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脂在贮存过程中会由于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最终导致酸败。测定油脂酸败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有指导意义的是对油脂氧化反应过程中诱导期的测定。采用氧化稳定性测则试了多种常用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模拟了油脂氧化初期的过程,对预测油脂的货架寿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热处理可大大减少食品中热敏性物质的损失,该技术已成为近年来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在非热处理过程中,仍会引起某些食品成分(如油脂等)的变化,对食品的风味和安全性产生影响。本文对超声辐射、γ辐射、脉冲电场、脉冲强光和超高压等5种非热处理导致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的机制进行阐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酶法分别制备油茶籽油、花生油、核桃油、葵花油和大豆油,通过化学方法和中红外光谱技术对5种油脂在加速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籽油和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核桃油、葵花油和大豆油均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且含量均在50%以上。在整个加速氧化过程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共轭二烯值和共轭三烯值逐渐增加。5种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油茶籽油花生油核桃油葵花油大豆油。采用中红外光谱法对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再次印证了对共轭二烯值和共轭三烯值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说,植物油可以所有含油分的植物为原料。但是,实际上并非所有含油分的原料都有实用经济价值。所以尽管含油植物种类繁多,但在植物油工业中,只有含油分较多的植物才有可能作为原料。  相似文献   

8.
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与抗氧化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宪青  余善鸣  刘妍妍 《肉类研究》2003,17(3):18-20,47
论述了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与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即油脂的氧化稳定度与脂肪酸组成以及生育酚浓度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对几种天然抗氧化剂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对核桃进行不同温度(30~150℃)和不同时间(0~60 min)的加热处理,研究处理后压榨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水分、油脂伴随物、美拉德反应等指标探索压榨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加热前期(20 min),氧化稳定时间上升最显著,分别比加热前增加1.6、2.3、3.1、3.6、3.4倍;加热中后期(20~60 min)是氧化稳定时间缓慢变化期;在所考察的加热温度范围内,随加热温度的增加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增强,其中150℃加热20、40、60 min时,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加热30℃时增加69.0%、38.9%、419.1%。水分和过氧化值低的核桃油可能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总酚是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可能是影响核桃油氧化稳定时间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猪油脂产品特性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经表面活性剂分提四种猪油脂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试,并对产品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开发猪油脂产品。  相似文献   

11.
油料预处理是油脂加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油脂的质量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不同预处理技术对油脂质量和风味的影响,综述了不同油料在加工中的不同预处理技术,重点分析脱皮、高温烘烤、微波、挤压膨化、脉冲电场、红外线烘烤及超声波等油料预处理技术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油料预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同预处理技术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多种油料预处理技术协同应用的加工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微波处理油料对油脂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分析了微波处理油料对出油率、原料本身结构、油脂主要理化指标、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成分和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指出微波处理油料可提高出油率和油脂氧化稳定性,增加营养成分含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7):378-382
氧化稳定性是衡量植物油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植物油的酸败变质严重降低了其氧化稳定性。抗氧化剂含量、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位置分布以及甘油三酯结构等使不同植物油具有不同的氧化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的差异取决于植物油氧化的程度,一级二级氧化产物的分析是对植物油氧化程度综合评价的良好指标。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油脂氧化机理现状及氧化程度的分析方法,重点阐述油脂内外在氧化影响因素,为提高植物油在生产存储中的氧化稳定性及为预防植物油氧化产生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油茶籽经过不同条件加热后其压榨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压榨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油脂伴随物等指标探讨影响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经过不同温度加热20 min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显著延长,30、60、90、120、150℃加热条件下分别比初始延长了1.1、4.2、5.2、3.5、3.9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60、90℃和120℃的加热温度下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变化趋于平缓,30℃和150℃下加热40 min后氧化稳定性仍有提高,在加热60 min时,5种温度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初始延长了4.4、5.0、4.4、3.1、5.8倍。水分、酸值、过氧化值、角鲨烯含量、β-谷甾醇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变化呈现负相关,说明水分、酸值、过氧化值低的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好,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抗氧化物质并不是提高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活性成分。总酚、5-丁基二氢-2(3H)-呋喃酮、3,4-二甲基-2,5-二氢呋喃、正辛醇、苯甲醛、戊酸、辛酸、苯乙醛、壬醛等物质的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呈现正相关,说明总酚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可能是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南极磷虾油是一种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为提升南极磷虾油的氧化稳定性,首先简要介绍了影响南极磷虾油氧化稳定性的脂质组成要素,概括了不同加工方式对南极磷虾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详述以传统脂质氧化指标、微量成分含量变化、挥发性成分、脂质组学评估南极磷虾油氧化稳定性的现状。南极磷虾油的脂质劣变机制复杂,氧化状况评估困难,未来应筛选出合理化评估南极磷虾油氧化稳定性的方法,并系统研究其脂质组成与氧化稳定性之间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豆油食用期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过氧化值、酸值和p-茴香胺值为评价指标,模拟大豆油家庭食用条件,研究充氮气、添加抗氧化剂(TBHQ)的大豆油(2.5L/桶)在3个月(6、7、8月)食用期内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月的食用期内,2种处理方式下大豆油的过氧化值、酸值和p-茴香胺值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其中,过氧化值分别在第70、50 d达到质量安全值5.0 mmol/kg,酸值均小于质量安全值0.2 mg KOH/g,p-茴香胺值变化不大.与添加抗氧化剂相比,氮气储藏同样提高了大豆油的稳定性,氮气储藏可以成为大豆油的一种绿色储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稻米油全球开发情况、稻米油化学组成与特性等做了简要概述。综述了稻米油中γ-谷维素、生育酚等微量营养素在精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精炼下脚料中的分布,阐述了γ-谷维素、生育酚、植物甾醇及其复合物对稻米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VE、甾醇与植物油脂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总量、单一脂肪酸组分、脂肪酸组成比例模式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VE异构体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各种植物甾醇组分及其与其他抗氧化剂协同作用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植物油脂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