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小型化行波管高压电源应用场合,研究一种全桥ZVS(zero-voltage-switching)倍压变换器。电路采用移相控制,并利用激磁电流拓宽了滞后管ZVS的负载范围。次级采用倍压整流和容性滤波技术,实现高效率、高电压、小电流、低噪声输出,降低了电路设计和制作难度。此外,漏感和整流电容之间的谐振可以减小整流管的电流应力,降低通态损耗。在对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后,用PSPICE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得到全桥变换器DC/DC电路的移相和有限双极性两种控制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将两者在同一条件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主要从控制方式、环流、占空比丢失、软开关实现难易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负载等参数变化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Matlab仿真得到:两种控制方法的环流损耗主要取决于电路本身参数,与负载大小无关;移相控制的占空比丢失与负载关系很大而有限双极性控制则无这一问题;负载调定后移相控制可实现4个开关完全的ZVZCS而有限双极性控制则不能.  相似文献   

3.
4.
一种零压零流软开关直流-直流变换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新型软开关DC-DC变换器。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原理实验,所提出的拓扑电路实现了主功率开关、辅助功率开关及功率二极管的软开关,整机电路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用电容器、二极管和开关组成的新型电能变换器。它是一个单向传输的器件,在输入、输出交替进行的条件下,能将输入的高电压实行分压,以直流低电压输出,它的输入输出阻抗传输比为 N~2(N表示它包含的电容的个数)。直流分压器集开关电源和电能变换于一体,可以用来设计降压型直流电源。  相似文献   

6.
针对双Buck-Boost集成双有源桥型三端口直流变换器高频链的电流应力优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对各个端口电压与功率的调节,高频变压器原边采用占空比控制,原、副边之间采用移相控制. 副边2个桥臂之间的内移相角可以作为第3个控制量,以实现优化控制目标;提出在传统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副边桥臂间的内移相控制,实现优化高频链电流应力的效果. 建立三端口直流变换器高频链各模式下电流应力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给出电流应力优化的实现条件. 搭建500 W的实验样机,对所提的电流应力优化控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频链的电流应力,提升系统效率,负载端口轻载时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电能传输方式中存在的电线摩擦、老化、电能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火花等缺点,设计了一种移相全桥磁耦合谐振无线直流变换器。即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变压器以实现输入输出的物理隔离,结合移相双闭环控制实现软开关及提高响应速度。并通过Matlab/Simulink和TMS320F28335对设计的变换器进行了仿真和实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移相全桥磁耦合谐振无线直流变换器的响应速度较快、损耗较小,且通过无线变压器进行电能传输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用电容器、二极管和开关组成的新型电能变换器。它是一个单向传输的器件,在输入、输出交换进行的条件下,能将输入的高电压实行分压,以直流低电压输出,它的输入输出阻抗传输比为N^2(N表示它包含的电容的个数)。直流分压器集开关电源和电能变换于一体,可以用来设计降压型直流电源。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小高频变换器的开关损耗,提出一种新颖的ZVZCS PWM TL直流变换器,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表明.该变换器可以在较轻负载下实现软开关.  相似文献   

10.
在移相控制的串联谐振丛桥软开关变换电路基础上,针对零电压开关全桥变换器的副边占空比损失和环流损耗问题进行了改进,即利用可饱和电感代替线性电感,进而提出了移相控制的零电压电流开关全桥变换器,并将改进电路与原电路进行对比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FB-ZVZCS-PWM变换器无论是在开关性能和能量传输方面,还是在变换器的成本和效率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全球环境急剧变化、能源紧张、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上升,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动态性能好、成本低等优势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技术需求日益增多.文章在分析传统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各种拓扑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隔离、高效、高功率密度的LLC谐振式双向DC/DC变换器的对称拓扑结构.通过研究LLC谐振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设计了300 W,336/24 V的双向DC/DC变换器样机模型,并在Cadence Pspice环境下,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从空载到满载全范围工作状态下,仿真实现了谐振侧开关管零电压开关(ZVS)和整流侧整流二极管零电流开关(ZCS),减小了损耗,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电磁干扰(EMI),验证了双向DC/DC变换器对称拓扑结构及其谐振电路参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新型的零电压、零电流全桥PWM相移控制DC-DC变换电路。其功率器件处于零电压开关状态和零电流开关状态,降低了开关损耗。文中给出该电路工作原理、设计特点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新型全桥半波零电流PWM DC/DC变换电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全桥半波零电流PWMDC/DC变换电路。该电路可实现所有功率开管在全负载范围内的恒频,零电流PWM软开关。并初步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仿真结果和在5kW/100kHz开关电源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电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一种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直流变换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利用耦合电感取代常规滤波电感,耦合电感所感应出的电压通过功率变压器反射回原边,使变换器在零状态时的循环电流减小至零,以实现内管的零电流关断.通过改变耦合线圈的匝比,可以任意设置用于电流回零的电压幅值,以调节电流回零时间.该变换器实现了外管的零电压开关和内管的零电流开关, 由于在零状态时一次侧不存在环流,减小了通态损耗, 提高了变换效率.实验样机验证了该电路的主要性能,电压电流实验波形显示了三电平的低电压应力特点和零电压开通、零电流关断的软开关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 Viswanathan K为消除普通BOOST DC/DC变换器的非最小相位特性而提出的三态Boost DC/DC变换器,为进一步提高这种电路拓扑的性能,在建立了变换器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其多变量、非线性特点,采用输入输出线性化将其转化为一个完全可控的线性系统,在此基础上应用现有成熟的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且采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这种非线性控制策略可以确保输出电压在大范围内恒定可调,且即使存在大范围扰动(输入电压和负载变化均较大)的情况下,系统也可以确保稳定性和良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改善之前提出的矩阵式AC/DC变换器性能,依据三相/一相矩阵式变换器(3/1MC)与其等效拓扑开关函数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以及限定条件,研究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该策略充分利用X扇区中三相电压资源,合理分配各相电压的作用时间(占空比)及各双向开关的门极驱动信号.使双向开关的有效导通角为180°,各相输入电流SPWM脉冲序列均匀、等间隔地分布在时间轴上,且分别跟随输入电压.仿真结果表明,网侧谐波电流小,功率因数接近1.  相似文献   

17.
在同时考虑负载和电源扰动的情况下,基于自适应逆推控制原理设计控制器,驱动Buck型直流斩波器工作,使其输出电压能准确地跟踪参考输出电压轨迹,并能保证控制目标的渐进稳定性,以及对系统存在的参数不确定性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此控制器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实例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18.
单级并联型高效率A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级AC-DC变换器串联式拓扑结构效率较低的问题,对并联型拓扑结构能够提高变换器效率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论述提高效率与电能分配的关系.同时,对提出的改进型并联式变换器拓扑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并联式变换器在宽范围输入交流电压和负载条件下,均达到90%以上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9.
自耦变压器方式的18脉波整流电路采用多相整流技术来提高设备的功率等级、降低谐波,而利用移相自耦变压器可以降低整流器的体积、重量和成本,但不能实现电气隔离.为此,将多脉波整流技术与实现DC/DC变换器软开关相结合,提出了初级采取全桥移相控制策略、次级使用多相整流电路的新型DC/DC变换器电路结构,分析了工作原理和软开关情况,最后进行了仿真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性的,该变换器能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电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可以针对锂电池的宽电压输入进行DC/DC转换,采用同步降压一升压转换结构,实现额定电压输出.分析节点不同模块的工作特性,采用不同的微功耗同步降压-升压DC/DC转换器进行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元器件选型方案.经实验测试和实际应用,该模块的转换效率可达85%以上,有效地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节点能量利用率.特别是该模块符合便携式设备的需要,利于该模块与其他产品的结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