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成都市杜甫草堂为例,从游客的角度探讨湿热地区景区中的休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的关系,得到游憩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结果表明:微气候舒适度WBGT值30℃时,微气候舒适宜人,游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相关性不高,景区应注重改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增加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当30℃≤WBGT值31℃时,微气候不舒适而对游憩行为有负面影响,景区需要改善微气候舒适度为游客提供适宜的游憩环境;当WBGT值31℃时,没有游憩行为,景区急需改善微气候舒适度,适宜的微气候也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是31℃,达到这个值即不再有游憩活动。研究结果为景区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量化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综合运用WBGT和TS-Givoni指标来计算成都市河流廊道上主要七处景区的微气候舒适度,通过夏季和冬季的实地探测,并结合问卷的反馈,对府河文体公园、合江亭周边、岁寒园、青少年宫、滨江公园、浣花溪公园、清水河畔七处代表性观测点进行微气候舒适度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于以后河流廊道的建设及改造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3.
陈睿智  董靓 《建筑科学》2012,28(6):57-60
适宜的气候区划是实现低碳景观的前提。本文选取四川100个县级以上气象台站的典型气象参数(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结合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其气候舒适度。参照《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GB/T 17244-1998)和Givoni提出的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给出了四川省气候区划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由此,将四川划分为了5个气候区,即干冷区、湿冷区、冬暖夏热型湿热区、冬冷夏热型湿热区和温和区。不同区域的气候的特征不同,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不同,低碳景观设计策略也不同。研究成果可作为四川及相关气候区域类型的低碳景观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潘佳茵 《城市建筑》2023,(9):148-152+171
城市建筑设计通过营造室外或半室外空间,为人们的健康福祉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室外空间的热舒适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空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场景。文章对室外空间热舒适度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以上海市某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采用计算模拟的方法,对其在典型工况下的室外微气候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建筑设计对热舒适条件进行改善。文章就常见的三个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湿球黑球温度WBGT、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热感知系数TSI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并确定TSI为本项目模拟指标。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夏季最热工况下,室外主要活动时段的活动场地约有一半面积会有过热风险;冬季大部分时间室外舒适度较低,不宜进行室外活动。针对上述情况,项目提出通过增加天幕设计改善室外活动空间微气候。通过模拟计算验证了优化天幕的遮阳系数和开口形式,能够有效缓解夏季过热情况。  相似文献   

5.
陈睿智 《风景园林》2020,27(7):94-99
在园林微气候设计中,需要根据环境要素量化分析影响微气候的关键气候参数和改善微气候的适宜景观要素。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为例,选取7个观测点,实测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照度等微气候参数,利用实测数据客观评估观测点的热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观测点微气候参数与热舒适度的相关性、微气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湿热气候区影响园林微气候舒适性的关键气候参数是风速和太阳辐射照度;水体和植物是改善高温、高湿气候相对更适宜的景观要素,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优于植物。研究内容和结果为湿热气候区优化园林气候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促进园林健康气候建设。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微气候舒适度体验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是成都市园林中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鼎足而三"的中国名园。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微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使用者对成都望江楼公园整体体验较为满意,调研过程中望江楼公园的微气候舒适度(WBGT)稳定在舒适范围内,使用者的人体热舒适感较好。同时,竹林提供了宜人的视觉感受,并起到了遮阳降温的效果。研究为成都市望江楼公园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实践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景区工作人员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从使用主体的角度多方面考虑适应微气候的客观景观要素。  相似文献   

7.
用WBGT法和TS法评价和分析湿热型乡村旅游住区——董坪村的微气候舒适度,并根据董坪村景观要素提出生态改善策略:运用本土植物规划种植立体乡村景观体系,由此构建适宜的风环境而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对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的热环境和风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探究周边水体、树木遮阴和建筑遮阴三个主要因素对步行环境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不同因素的组合与风环境指标差值以及热环境指标差值的相关性。选取夏季和春季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因素组合测点的单日测量数据,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步行环境春夏两季的日间风环境指标和热环境指标变化特征,评价不同因素组合在步行环境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区别,以此得出多种步行环境微气候舒适的局部模型,以期为湿热地区大学校园的室外步行环境微气候改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湿热地区典型教学组团的夏季室外热环境进行了33 h昼夜连续实测.根据气象参数,行人高度上温度、湿度、风速和湿球黑球温度(WBGT)分布以及典型地表温度等的测试结果,得到湿热地区教学组团夏季室外热环境的主要特征.测试结果表明,组团内的天井、架空、透水砖可有效降低夏季白天行人高度处的空气温度及WBGT,一些建筑设计手法对组团夏季白天室外热舒适的改善效果依次为:架空>天井>透水砖路面>不透水砖路面>混凝土路面.夜间,各测点的热舒适性基本一致.将测试结果对组团室外风速和WBGT现有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学公式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6%,与实测统计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湿热地区夏季30℃和40℃不同气温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要素、小气候因子和热舒适度指标对公园吸引力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成都市锦城公园进行小气候实测和行为注记调查,结合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的计算、Arc GIS矩阵网格可视化和多元回归分析,将游客数量作为中介变量,量化评价各指标对公园吸引力的影响程度,以期为西南盆地湿热地区应对夏季高温热浪的气候适宜性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仍为夏季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和公园吸引力的最关键小气候要素,但在40℃时风速和相对湿度影响更为显著;2)12项景观要素均对公园吸引力影响显著,SVF是影响热舒适度的最关键因素,但在40℃高温下才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关键因素,而在30℃时靠近水域的景观最具吸引力;3)UTCI和PET指标对于户外热舒适评价的表现最好,WBGT较差,但叠加了游客数量后,UTCI在40℃时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4.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6.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8.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中环线大柏树立交桥工程中需拆除预留两联高架桥。该文介绍了该工程采用人工破碎方法拆除的施工流程;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混凝土凿除,预应力释放,箱梁支撑系统设计和箱梁变形控制。经工程实践,使拆除工程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及该处交通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地得以实施,为市中心交通枢纽处拆除高架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