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五”期问我国实施了电力体制改革,而电力立法的相对滞后使得现行电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协调快速发展,都需要坚持立法先行原则,依法推进改革和发展。本文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10个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立法基本做法的综述分析,总结了国外电力改革立法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就我国坚持立法先行、依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力市场操纵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电力工业改革重组后电力市场操纵力依然存在的基础,探讨测度电力市场操纵力的方向,并介绍世界主要国家电力改革后市场操纵力的实证分析结果。揭示出电力市场操纵力这个在上世纪电力监管要克服的核心问题,仅仅依靠电力工业的按环节拆分重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存在与实施的基础。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电力市场的建立,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抑制和消除市场操纵力的政策措施,以全面实现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卫平  秦勇 《华中电力》2006,19(4):56-59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情况十分复杂,没有一个可以照搬的现成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慎对待。是否充分尊重电力工业的特殊规律,是电力改革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问题。法国电力市场运行经验,为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力危机对电力工业市场化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加州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监管、电力市场的结构模式,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加州电力危机的根源,剖析了电力危机对电力工业市场化的影响和对策,指出发展电力市场应当成为我国电力工业改革的基本方针,要认真解决好竞争与管制、局部利益与全局资源优化配置、现有利益与电力工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应重视市场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鸣  李娜  刘晓立 《华东电力》2012,(8):1273-1276
印度大停电是世界上受影响人口最多的一次停电事故,这对于在人口和能源分布上特征相似的中国具有重要警示作用。从印度电力供需和电力供应整体格局两方面阐述印度电力工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印度电力改革和目前电力体制特点,着重分析印度电力系统的输配关系、调度管理模式和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印度电力工业在电网安全、电力市场建设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印度大停电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力市场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曾鸣  程芸  丁声高 《电网技术》2000,24(2):69-73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近期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电力工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区域性和全国性电力市场的建立和运营可能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它们的解决方案、电力市场总体框架、建立和运营电力市场的具体模式、行动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电力工业的发展呼唤电力市场 ,世界电力市场的成功营运 ,三峡电站的建设 ,迫使我国必须选择成功的电力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六年历程,电力工业的发展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从电力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来看,改革使我国成为世界的电力强国,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高性能的电力设备;改革激发了电力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工业的发展呼唤电力市场,世界电力市场的成功营运,三峡电站的建设,迫使我国必须选择成功的电力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日本电力工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日本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改革进程,并介绍了日本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电力市场下一步改革的要求,从法律、环境、能源以及监管等几方面提出了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此,200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以提高电力资源使用和配置靛率.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着眼于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电力工业正在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跨大区电力市场正在形成。本文回顾了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可为我国各大区域电力市场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慧 《黑龙江电力》2004,26(6):431-433,436
介绍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和近年来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情况,分析了初期电力市场条件下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并用微观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对电力市场供需的均衡状况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电力工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形成广大用户主动参与的,充满活力的电力市场,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分析美国加州电力危机的教训并结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电力体制改革必须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而这两项改革的结合点是电价,电价可引导用户参与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并使供应侧和需求侧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两项改革的结合是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需要在法律法规、电价制度、通信和控制技术,计量和计价系统等方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 ,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即将迈出重大步伐 ,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关注。本刊编辑部就这次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些主要问题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改革报、华东电力报和中国证券报等的有关报导摘编而成本综合报导。1 必要性国务院的《方案》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跨省的区域性高电压等级的主网架 ,缺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电力工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电力工业长期不变的输配电合一的体制,已经阻碍了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输配电价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深化农村电力改革等各项工作。如果输电与配电在体制上不分开,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的改革就无从谈起。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国家电监会政策规划部主任、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强披露,从现在开始,输配电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电监会正在抓燎进行方案研究和试点工作,以期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向全国推开。这意味着,成为“十一五”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的输配电分离已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力工业垄断所带来的弊端,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介绍了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历史、改革原因、市场结构以及现货市场提出背景,分析了北欧地区以及美国PJM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若干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典型新兴市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新一轮电改的要求是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建立市场化机制,但具体如何实施尚无明确的方案。与我国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巴西是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其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介绍这三个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历程以及现行的电力工业体制和电力市场模式,然后讨论改革中需要处理的引入私人资本方式问题、电能市场的平衡问题、保障居民等用户用电问题和保证电力系统的投资问题。最后,对于我国近期可以采用的电力市场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力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化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电力市场化有助于提高行业整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该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电力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即电力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电力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电力行业协会自律服务、垄断与竞争并存"的电力工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叶倩  廖宏 《大众用电》2007,23(6):42-44
我国传统的电价形成机制是计划经济和垂直一体化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产物,缺乏与市场需求状况互动的灵活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电力市场的建立,电价形成机制也必将随之改革和发展。本讲主要对我国传统电价机制的缺点进行分析。汇总介绍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电价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步骤的设想,并对“十一五”期间电价改革进程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