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敏感器是一种高精度的空间姿态测量装置,精度标定是其高精度测量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影响大视场星敏感器测量误差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常用标定方法(如多项式畸变模型法和直接映射法)的缺点,提出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根据此方法建立了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系统,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标定方法使得单星测角误差由标定前的0.14°降低到0.0053 °,有效提高了大视场星敏感器测角精度,并且代码效率高、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2.
星敏感器数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星敏感器的工作过程和主要算法,以及依据这些算法对星敏感器所作的数学仿真的方法和步骤,文中列举了一次数学仿真的实例。并且对影响星敏感器精度的部分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航天器的发展需求,需要研制小型轻量化的多星模拟器。提出了采用Sony公司的LCX023CMT液晶光阀为核心的多星模拟器构成方案。设计了相应的LCD显示驱动电路和光学系统。所设计的多星模拟器经过与星敏感器联调测试,达到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繁荣发展,星敏感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星敏感器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一方面,星敏感器的观测水平较高,可以快速获取星体信息。另一方面,星敏感器的精度较大,可以得到科学的姿态分析结果。本文将具体探讨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研制与性能测试,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星敏感器是常用姿态敏感器中测量精度最高的姿态敏感器,但是星敏感器的系统偏差会影响姿态估计精度,因此星敏感器系统偏差的标定成为高精度姿态确定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扫描式有效载荷的成像特点,推导了利用其成像图像中的地标点信息标定星敏感器系统偏差的方法,并且进行数学仿真验证了标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对地三轴稳定卫星中存在的杂散光严重影响星敏感器测量精度和准确性的问题,在研究日-地-月-星的几何位置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的姿态信息、星敏感器的安装位置,以及视场范围,分析了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太阳光、月球反射光对星敏感器的影响。此外,根据星敏感器的布局设计状况,探讨给出不同时刻推荐使用的星敏感器方案,进而有效避免杂散光对星敏感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导航星识别定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星敏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恒星能量在星图的分布特点,结合星图的特点提出了星敏感器导航星点识别定位方法,按照处理顺序,介绍了导航星阈值确定,连通性分析和内插细分等其中各步骤算法,并用星敏感器通过导航星角距标定新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定位精度检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STK的卫星星敏感器视场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卫星无陀螺姿态稳定性优化控制问题,针对在轨星敏感器可能会受到太阳光、月光、地气光等杂散光的干扰,从而降低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精度以及有效姿态率等.首先建立了星敏感器视场遇杂散光的数学模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用Satellite Tool Kit(STK)仿真软件进行了杂散光进入星敏感器视场的仿真,并给出了星敏感器遇杂散光的时间段、持续时长等信息.研究方法和仿真结果适用于对任意轨道卫星的星敏感器视场进行杂散光研究,并可用来优化星敏感器在星上的安装方位,对星敏感器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星敏感器的误差分析出发,讨论了提高星敏感器角位置精度的要点,并具体地讨论了可放转光楔及由可旋转光楔构成的星敏感器标检台。  相似文献   

10.
CCD成像已经成为航天成像式探测的主流趋势。CCD47—20因其优异的性能,更是被国内外众多航天科研单位所应用。本文以星敏感器为基础,介绍了CCD47—20的品质性能和飞行经历,重点阐述了外围电路和控制时序的设计,突出了航天运用的特性,展现了CCD47—20星敏感器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一种星敏感器安装误差标定模型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装误差对星敏感器姿态确定精度有严重影响,需对其进行有效的标定与补偿。为此提出了一种以星敏感器量测信息为依据的安装误差快速标定模型和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星敏感器输出的姿态信息与安装误差之间耦合关系,建立四位置下星敏感器测量信息及相对位置关系与安装误差的观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安装误差标定及补偿算法。仿真表明,该法能够实现对星敏感器安装误差的高精度标定,可有效提高星光天文定姿的精度,对星敏感器的高精度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星敏感器三轴姿态测量的误差性质进行研究,得到一些具有实用意义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可以提高姿态确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环境温度对高精度星敏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设计了基于FPGA和AD7416的星敏感器温度测量控制系统。以FPGA作为主控制器,通过I2C总线控制温度传感器AD7416采集温度并控制制冷系统对星敏感器进行制冷,使其工作在-20℃-0℃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提高了星敏感器的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可满足星敏感器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MEMS技术受到广泛应用的趋势下,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以电容式压力敏感芯片为例,设计一种针对联动薄膜压力敏感芯片电容检测的测试方法,可对压力敏感芯片的输出电容做出准确测量。该测试方法涉及电路中的电容时间转换电路、时间脉宽转换电路、脉宽提取器以及数字输出电路,对各个电路模块进行电路设计论证,分析电路功能的完善性,并绘制版图,按照测试方法合并所有电路模块进行整体电路仿真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测试方法达到设计预期。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一款新型面向微小卫星的星敏感器,采用商用器件构成以满足微小卫星对小型化的要求.星敏感器由工业镜头、DSP、低功耗CPLD和灰度型CMOS图像传感器组成.为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以满足卫星的需求,针对星敏感器的成像模型进行了分析,并用恒星校准的方式补偿了光学参数;对恒星处理算法进行了分析,在图像处理环节特别地采用了中值滤波技术,解决了孤立脉冲噪声对星点提取的影响.基于地球自转的星座跟踪实验表明,所研制的星敏感器样机欧拉角回归标准差为30″,已可实际应用于微小卫星平台.  相似文献   

16.
GPS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有几大优势,例如可在轨获得完全的导航信息,质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等。 GPS定姿有许多重要的优点,可快速而可靠地实现初始姿态捕获,抗自旋速率,在执行任务期间始终有二颗GPS卫星在用户航天器视场之中可用于姿态确定。此外,GPS还可作为航天器的一种安全模式姿态敏感器。因此,GPS定姿技术看来是很有前途的。但由于GPS定姿受到基线长度和信号噪声的限制,可实现的定姿精度较低,因此,GPS姿态敏感器不能用于要求高精度姿态测量信息以及基线长度受结构限制的航天器任务上。对于这些航天任务,星敏感器将是合适的姿态敏感器。星敏感器安姿精度高,鲁棒性强,且星敏感器定姿算法业已完全成熟。利用星敏感器定姿的缺点是其视场受到限制,只能在较低的角速率下工作,敏感器性能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有时还会产生恒星识别问题。 考虑到GPS和星敏感器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将GPS姿态敏感器和星敏感器组合,取长补短,看来这是极有前途的。这种敏感器组合可应用于广泛的飞行任务类型。满足高精度定姿要求。 目前在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德国航天测控中心(GSOC)已经上马了一个研究项目,着手开发GPS姿态敏感器和星敏感器的组合定姿新算法,探索研究两种敏感器互补和彼此支持的各种可能性,以提高姿态解的精度.拓宽这种定姿技术的应用范围。 本文发表的初步研究成果是在转台上进行的一次试验中获得的,试验转台上安装了一个配有4副接收天线的GPS定姿敏感器,在夜间的一次地面试验期间还在转台项上装了一个星敏感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以Visual C++为开发工具,详细介绍了星敏感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同时对星敏感器伪识别故障进行了诊断算法研究。  相似文献   

18.
1.前言近年来以天文观测为目的的科学卫星为进行姿态确定和控制,要求高精度的姿态敏感器。卫星姿态敏感器主要有地磁敏感器,太阳敏感器,地球敏感器等。星敏感器(星扫描器,星跟踪器)可作为高精度姿态敏感器。有代表性的实用星敏感器有以下两种:自  相似文献   

19.
星敏感器杂光抑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蒙特卡洛法应用于杂光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以及表面热辐射概率模型,对某型号卫星星敏感器的杂光传递进行了模拟。在复杂的杂光环境下,建立杂光跟踪模型,获得了星敏感器杂光环境的定量杂光贡献,并对大衰减比遮光罩及光学系统内杂光传递进行了跟踪,给出了遮光罩的消杂光能力。  相似文献   

20.
考虑到采用多个雷达高度计进行卫星自主定位的不足,提出采用单个雷达高度计,结合星敏感器提供的测量信息,构成雷达高度计—星敏感器的卫星组合自主导航系统。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分析了地形起伏、可见导航星数目、星敏感器精度、地平仪精度等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总结其变化规律,对提高卫星自主定位精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