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滩海油田水井调剖效果的数理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京 《中外能源》2008,13(4):61-65
介绍了胜利滩海油田2004~2006年的调剖工作量以及调剖效果,即注水压力上升,吸水指数下降,压力指数上升,吸水剖面明显改善。分析了堵剂类型、油层层数、油层厚度和施工工艺对调剖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从堵剂类型看,树脂颗粒类堵剂效果最好,冻胶类堵剂无法达到理想的封堵效果;从油层层数上看,调剖井以二层和三层以内为宜,多层井效果差;从油层厚度看,对于单井,油层厚度大,调剖效果好,单层厚度在10~5m为宜;从施工工艺看,施工压力上升幅度在3~10MPa之间效果较好,平均封堵半径一般选5~8m为宜。  相似文献   

2.
西江X-1油田是典型的底水油藏,具有厚底水、薄油层的特点,采用常规水平井开发时,由于流动摩阻和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存在较严重的底水锥进问题,含水率上升过快,开发效果较差。中心管、ICD完井工艺是一种水平井控锥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能使水平井的供液剖面趋于均衡,从而有效改善底水油藏的水驱效果。为了改善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对中心管、ICD完井工艺技术进行油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底水油藏中,中心管、ICD技术的开发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水平井,单井平均增油2×104~4×104m3。在西江X-1油田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收到了理想的开发效果,实现了底水油藏的成功开发。西江X-1油田的开发实践表明,中心管、ICD完井工艺技术有明显的控锥作用,能有效改善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中外能源》2014,(7):41-47
大庆外围油田开发的扶杨油层属于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天然裂缝发育,由于多年注水开发和实施压裂增产措施,使得地下油水关系非常复杂,影响了调剖稳油控水的效果。为解决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变差的难题,首先通过岩心模拟实验,定性分析了调剖剂注入时机、用量、性能以及单轮次不同强度调剖剂段塞组合对调剖效果的影响,评价了不同措施方式在井组控制综合含水率和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然后在考虑地层基质与裂缝渗透性差异的前提下,依据矿场实际,建立了数值模型,对多次动态浅调剖作业的时机、药剂用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定量优化。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首轮次浅调剖时机越早越好;第二轮调剖时机选择在首轮调剖后连通井含水最低点时,最佳用量为0.002PV;第三轮调剖时机为上轮调剖后连通井含水恢复至措施前和含水最低值平均值时,最佳用量为0.003PV。  相似文献   

4.
蓝辉  孙贵军 《中外能源》2010,15(12):60-63
百49油藏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5.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6.3×10-3μm2。该区块曾历经多次大规模压裂改造,但由于调剖有效期短,调堵剂耐压强度低,抗冲刷能力差,导致效果不明显。至2008年底,水驱效率下降,产量大幅度下降。综合考虑膨胀倍数、强度和韧性,筛选出A作为封堵有机填充剂,B作为裂缝封堵剂,并根据实验结果和现场取样分析,最终选用配方为0.5%强凝胶。2008年、2009年百49块共进行了两个井组4井次的调剖施工,水井从过去被动周期小剂量注水转变为可连续稳定注水,累计有效温和注水18077.9m3。其中百水1井组注水压力平均提高8.2MPa,吸水指数平均下降0.81m3/(d.MPa)。证实复合强凝胶体系适合低渗裂缝性油藏,能够有效封堵窜流通道,达到了深部调剖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区块累计增产原油152.7t。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浅调剖可作为分层注水技术的重要补充,但目前常用的调剖剂体系存在成本高、毒性大、现场调控难度大等问题,为此,研制了DY-Ⅱ浅调剖剂。该调剖剂聚合物使用浓度为2000~3000mg/L,聚交比为30∶1~40∶1。用TA公司2000EX流变仪,对该体系黏度、储能模量进行评价,发现该体系成胶黏度在17000mPa·s以上,储能模量在10Pa以上,属强凝胶体系。将该体系成胶后的样品在45℃下放置180d,黏度损失率在10%以内,长期热稳定性良好。5次岩心剪切后,该体系黏度和储能模量均没有太大变化,对岩心进行水驱,其突破压力达9.2MPa,后续水驱10PV后压力仍能稳定在7.5MPa,残余阻力系数可达500,具有较好的耐剪切和耐冲刷性能。与常规酚醛浅调剖剂体系相比,DY-Ⅱ浅调剖剂体系综合成本可降低30%。DY-Ⅱ浅调剖剂在大庆杏北油田现场应用68口井,平均单井启动压力升高1.70MPa,平均单井视吸水指数下降10.37m3/(d·MPa)。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扶余油田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辟了中7-3区块先导试验区,对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该区块目前采油速度仅0.3%,标定最终采收率约25%,采出程度为13%,开发水平较低。利用改性沥青石油胶调剖剂在地层温度下,颗粒之间可互相粘结,封堵性强度高,且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耐水冲刷性能好,有效期长的特性,有效解决了扶余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常规调剖有效期短的问题。该区块于2013年5月完成现场施工,平均单井注入调剖液1386.5m3,74口受效油井平均日产液698.6t/d,平均日产油53.8t/d,综合含水92.3%;与措施前相比,平均日增液4.0t/d,平均日增油28.3t/d,综合含水下降4.0个百分点。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扶余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朱敏 《中外能源》2013,18(7):50-55
大庆油田扶余油层是注水开发的裂缝性低渗透油层.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两类油层吸水差异加大,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加大,而常规浅调剖技术存在调剖时机滞后、单井多次调剖效果逐次变差和井间协同作用差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扶余油层动态浅调剖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调剖时应尽早进行下一个轮次的调剖,调剖剂的用量和成胶强度应逐轮次递增,在每个轮次实施调剖时应采取先强后弱的强度应用原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首轮调剖时机越早,调剖效果越好;确定首轮调剖剂用量为0.0005PV.第二轮调剖时机选择在首轮调剖后连通井含水下降3/4时,最佳用量为0.002PV.第三轮调剖时机为上轮调剖后连通井含水恢复1/2时,最佳用量为0.003PV.选择26口水井与连通的73口油井进行现场应用试验,调整了吸水剖面,累计增油7389t,综合含水下降3.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张建宁  尹辉  周均 《中外能源》2013,(11):51-54
宋家垛油田周43断块K2t1为一天然能量充足的疏松砂岩底水油藏,因底水锥进和储层出砂双重影响,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相对复杂。该断块自1996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过2次加密调整,但由于储层出砂、底水锥进等因素影响,油井无水采油期短、见水后含水上升快。截至2010年4月,区块采油速度下降到0.58%,含水上升到90.9%,阶段采出程度仅为13.49%。针对周43断块高含水期采油速度低、出砂严重、含水上升率快等问题,通过剩余油定量化描述研究.应用短水平段水平井整体开发调整、化学堵水,以及优化避水厚度和临界产量参数等防砂控水技术,采取防治结合的思路,日产油水平从调整前的40.7t/d最高上升到132t/d,综合含水由90.7%下降到80.3%,目前日产油水平为117t/d,综合含水为83.8%,采收率从调整前的24%提高到29.7%,采收率提高5.7%。  相似文献   

9.
定北区块复杂储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北区块上古生界储层具有低孔、致密、高温、天然裂缝发育、基本无自然产能等复杂特征。勘探前期因地层参数缺乏.采用常规硼交联压裂液体系及常规压裂技术实施作业,压裂工艺的针对性不强,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砂堵现象。为此.开展了高温暂堵压裂液体系及测试压裂工艺技术应用研究,研制了有机锆交联高温暂堵压裂液体系,并选择定北7井2储层首先开展了小型压裂测试,获取了储层、压裂裂缝、压裂液等相关参数。根据测试压裂结果,对该储层进行压裂设计与施工:设计排量4.5m3/min.前置液比例37%,平均砂比24%,加砂量38m3,全程使用有机锆交联高温压裂液.前置液添加l%屏蔽暂堵剂。压裂施工结束后,对主压裂数据进行压力拟合,结果显示,研制的高温暂堵压裂液体系能满足区块高温、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压裂造缝、携砂等施工需要,压裂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控能防开裂并确保工程结构安全的特点,基于燕山水库基本资料对水库溢洪道水闸闸墩和闸底板进行了温控设计和计算,获得了温升、温差等相关参数和指标,并提出了浇筑方案和建议,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丽 《中外能源》2014,(10):47-51
注水开发油田在开发中后期,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发生变化,导致在注水井与生产井间可能产生高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孤南油田131块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达到97%以上,为了提高水驱油效率,对该区块进行堵水调剖试验。首先利用PI值、FD值对该区块中4个井组进行初选;然后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及现场生产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邓氏关联度模型与B型关联度模型,得出B型关联度模型在计算油水井间的动态关联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最后利用B型关联度模型及历史生产数据,计算得出131-2井组关联度最高,选择该井组进行堵水调剖先导试验。试验后该井组累计增油1600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区块的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并为后期区块整体调剖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新站油田区块整体调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凯锋  张晶 《中外能源》2008,13(5):59-62
对新站油田2007年区块整体调剖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调剖后区块日产液、日产油、含水率等有所下降,取得了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通过对产量递减规律分析并进行计算,累计增油2034t;通过对比调剖前后的水驱曲线发现,凋剖后,增加可采储量1.68×10^6t,增加最终采收率1.5%,含水上升率下降1.08%,降低产水量3002m^3;调剂后吸水剖面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世界油气MRC技术及中国油田开发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MRC技术被国际石油专家们确立为21世纪初最具发展潜力的8项钻井新技术之一,代表了21世纪石油技术的发展方向。MRC技术除具有水平井的常规优势外,其成本比单个水平井低,它是在一个主井眼中钻出两个或多个分支井眼,从而钻遇多个不同空间位置的产层,增大储层钻穿几率和有效面积,进而提高单井油气产量。介绍了MRC技术的发展概况,阐述了该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对其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油田开发问题,提出应用MRC技术挖潜剩余油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胡五块套损井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鹏昌 《中外能源》2006,11(1):38-45
讨论了胡状集胡五块油水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套管损坏主要受地应力、固井质量、盐岩蠕变、射孔补孔、高压注水、强化采油、腐蚀及作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胡五块套管损坏防治方案。开发了高强度!101.6mm(!104.8mm)套管、高压注水套管保护工艺管柱、低伤害井下锚定工具、井下井况监测、井筒套管防腐、!101.6mm套管延迟固井、开窗侧钻等系列防治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谭智 《中外能源》2011,16(8):100-102
葡Ⅰ-1注水站建于1997年4月,现有700m3水罐2座,注水泵2台,冷却泵2台,主要承担葡北地区油田注水任务。站内注水泵冷却原来采用的是空气冷却器,由于躁声大、投资高,近年来对老化的注水泵进行了更新,目前都已经改为水冷却。但是采用污水作为冷却水不能满足冷却需要,实际生产中需要每天从其他联合站调运1200m3左右的清水,致使一方面浪费大量的清水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冷却后清水无其他利用途径,只能用于注入水,实际注入水量大于需求注水量,造成葡一联地区局部产注失衡。为减少清水资源消耗,避免油田处理后污水外排,采取封闭式循环水冷却方式,应用水源热泵系统冷却葡Ⅰ-1注水站注水电机,缓解葡一联地区污水产注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冷却余热可以满足葡Ⅰ-1注水站内1600m2建筑的冬季采暖需要,取得良好的节能、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