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汽车排气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对汽车舒适性和排气系统寿命都有很大影响。汽车排气系统为多自由度复杂系统,传统方法很难对其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为解决此问题,引入了模态分析方法,建立了汽车排气系统精细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频率范围在0~150Hz内的边界约束状态下的模态分析,获得其在150 Hz以内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其所对应的振型图,并根据结果对该排气系统进行振动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温度场分布对排气系统振动固有特性与振动疲劳寿命的影响,应用试验和双向流固耦合等数值计算方法分析排气系统固体温度场分布,研究温度场分布对排气系统热模态影响,并采用频域振动疲劳寿命Dirlik估计法对某国六排气系统在温度场分布下的振动疲劳寿命进行分析估算。结果表明,在温度场作用下结构模态频率降低,并且考虑温度分布的疲劳寿命相对室温振动疲劳寿命降低90. 8%。因此温度场分布对排气系统的振动固有特性和疲劳寿命影响显著,在产品开发阶段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款乘用车设计阶段的排气系统,以其振动特性为研究指标,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对汽车排气系统整体约束模态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通过模态振型和应变能结果分析,对前消声器管路进行设计优化,从而使排气系统全约束模态避开怠速、起步频率段,避免了排气系统和发动机的共振。结合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ADDOFD)方法对排气系统的吊钩位置进行设计优化,从而使得排气吊钩布置位置更加合理,较少排气系统振动传递到车身上。  相似文献   

4.
排气系统由于受到路面和发动机的激励,其振动能量通过橡胶吊挂传递到车体上,从而影响整车NVH性能.针对某车排气系统传递到车体振动过大问题,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模态分析,发现排气系统的吊挂位置选择不适当.通过改变排气系统的悬挂点的位置,减小了排气系统振动对底板的影响,从而提升了整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5.
排气系统作为内燃机汽车的动力总成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排气污染、噪声、振动以及内燃机的输出功率。本文以某款轿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排气系统的作用和布置,采用UG8.0对排气系统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排气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汽车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汽车排气系统的NVH性能对整车的舒适性以及排气系统的寿命都有很大影响。汽车排气系统是一个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用传统方法很难分析计算其振动特性。为解决此问题,引入了模态分析方法,首先根据排气系统的实际数据建立合理的简化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分析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边界约束状态下的模态,得出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值及其相对应的振型图,最终根据结果对此排气系统进行振动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卞信涛 《机电技术》2012,(1):110-112
文章介绍利用Altair/HyperMesh软件创建某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运用MSC/Nastran软件计算排气系统的约束模态,对约束模态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排气系统吊耳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评估排气系统吊耳振动响应峰值频率点,为后续排气系统结构及吊耳位置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消声器排气系统与发动机相连,其振动通过挂钩传递到车体上,排气系统的挂钩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吊耳的隔振效果直接关系到排气系统振动时与车身之间的能量传递大小。在自由模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排气系统实际安装位置对消声器排气系统进行了动刚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挂钩的动刚度没有满足规定要求,对挂钩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汽车消声器排气系统悬挂结构进行了隔振分析与试验验证,从而使优化后的消声器排气系统挂钩的悬挂位置更加合理,隔振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汽车排气系统通过橡胶吊耳和挂钩与车身相连,合理的悬挂点布置能有效降低由排气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从而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通过对某乘用车的排气系统进行计算模态分析和试验模态分析,采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方法(ADDOFD)选择最佳的悬挂位置。为检验所设计悬挂点的合理性,对该排气系统进行静力分析和约束模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排气系统满足强度要求,振动频率避开了发动机怠速和经济转速所对应的激励频率,证明所设计的悬挂点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排气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一端连接于发动机冷端,另一端通过挂钩悬挂于车身底盘,其悬挂位置和挂钩动刚度是汽车NVH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在Nastran软件中计算自由模态并结合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ADDOFD)以确定悬挂位置,在上述基础上对排气系统进行约束模态分析、预载荷分析并引入机械阻抗与加速度导纳理论进行频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悬挂位置符合标准,有效的避开了发动机共振频段,挂钩动刚度较好的满足了隔振性能需求,系统振动响应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由于车身结构的限制,在布置汽车排气系统的吊钩悬挂时,其吊钩结构和强度对于整车的NVH有很大影响。因此,使用Hypermesh和Nastran软件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系统模态分析和吊钩模态的分析,并采用试验验证的方法验证排气系统吊钩的模态。此研究对汽车排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排气组件进行简化,建立排气系统一维梁振动模型,并进行整车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性能的数值和实验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排气组件简化合理,排气系统一维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排气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模型可用于排气系统的优化及疲劳特性预测.  相似文献   

13.
振动疲劳能够引起排气歧管的失效,发动机和车身的激励频率与排气歧管的固有频率相近,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会增大排气歧管的振动幅度,导致其加速断裂破坏;模态分析作为研究结构振动特性的常用手段,其分析的核心内容就是确定固有频率、阻尼比及振型等模态参数;本文针对排气歧管进行模态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排气歧管的固有频率,进而能够确定引起疲劳破坏的最大激励频率,避免发动机排气歧管共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某三轮摩托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挂钩位置优化。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和Nastran建立三轮摩托车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然后,应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优化了排气系统的挂钩位置,使得系统的固有频率避开发动机的激励频率;最后,对排气系统进行强度校核,分析优化后的排气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排气系统一端与发动机相连,另一端则通过悬挂与车体相连。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排气系统,然后通过悬挂传给车身。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款商用车的排气系统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初步分析悬挂布置是否合理。然后对排气系统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敏感变量。通过以上分析,对排气系统悬挂、波纹管等进行了合理调整,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固有频率,避开了发动机怠速激励频率,避免了排气系统和发动机的共振,解决了怠速下排气系统振动剧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整车的振动性能,以某车型的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排气系统吊钩位置进行优化。在整车开发设计阶段基于已有的排气系统实体建立有限元模型,运用试验和仿真两种不同方式得出的自由模态的振型和频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已建立的合理的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通过自由模态的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对排气系统吊钩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吊钩位置不在振动性能最优处,吊钩位置优化后整车的振动性能提高12%。  相似文献   

17.
以某款8×4重卡载货车排气系统的三维设计建模数据为基础,阐述了排气系统的零部件匹配布置原则和设计要点,详细介绍了排气系统的排气管、吊挂系统、SCR后处理系统、排气尾管等零部件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及对设计过程的研究等,并通过此排气系统的模态分析、给定工况下的振动耐久性CAE分析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此排气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中型客车振动噪声问题,以中型客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与仿真两种方法获取排气系统的自由模态进行了分析,得到排气系统的固有频率,并验证了仿真模型;然后运用灵敏度分析,得到排气系统各薄壁件厚度对于第三阶固有频率的灵敏度;最后对敏感薄壁件厚度进行优化,使得排气系统固有频率避开发动机怠速时激励频率,有效改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逆向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依托某微客车排气系统的开发流程,具体阐述了逆向工程技术在排气系统主体弯管类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与应用方法。在快速建立排气系统三维数据模型后,又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整个排气系统的模态频率,并找到了其相对较小的震点位置,为挂钩吊耳的放置提供了参考,减少了排气系统向地板的能量传递,提高了整车的NVH性能,并增加了排气系统挂钩和吊耳的寿命,达到了对排气系统的快速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某汽车排气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基于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ADDOFD)方法对排气系统悬挂位置进行了选择。对排气系统进行了静力分析、约束模态分析及动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悬挂位置的选择是合理的,满足了系统的受力要求,避开了发动机的怠速激励频率,挂钩传递到车身的力在限值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