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3.
屠杀纪念馆作为纪念性建筑的一种类型.其精神意义远远凌驾于物质功能之上。在屠杀纪念馆的设计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悲痛、愤恨情感的传达,而不是展品和展厅布置。本文以建筑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屠杀纪念馆设计中的把握重点.力求能够以人和人的知觉为主体.全息考虑人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并结合环境、景观、心理等学科营造出统一的空间氛围,设计出成功的、有感染力的屠杀纪念馆。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博览建筑中人际交往的安全问题,并针对建筑师忽视展陈空间之外的路径空间及观者身体感官体验的现状,阐述博览建筑路径空间需重新规划路径并将观者的感官体验置于首位,对空间材料、光影、色彩、空间气氛进行综合审视设计,试图提供入口、廊、楼梯等路径空间知觉体验性设计思路,以满足博览建筑唤醒观者身体知觉和体验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从理论上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积极借鉴.随着体验式景观的崛起,知觉现象学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通过研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发掘出知觉体验与景观设计的关联.研究国内外小尺度知觉景观案例发现,知觉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研究表明知觉现象学可以为视听觉景观设计建构适宜决策,并且在... 相似文献
6.
当今建筑设计越来越关注场地、历史文脉以及地域特征,将哲学中的现象学引入建筑理论之中实践出新的思维和知觉方式,建筑设计不再是风格或者形式。在成都游览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浅析体验中所感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其倡导人们关注身体和知觉,对各体验设计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根源.该文从"知觉身体"、"在世界的肉里"、"可能性场"三个方面分析整合梅氏思想,并以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学视角,结合实际案例,构建了"知觉现象学体验结构模型";由此对极端的... 相似文献
8.
知觉现象学中强调通过知觉体验的方式获得场所精神、场所氛围,这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推崇的意境美和以人为本的体验美学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在此以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剖析存在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及其在产生园林意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现象学思想与类型学方法在国际建筑舞台独树一帜。1947年,他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市(Bremerton),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1976年,在英国伦敦建筑学院(AA)完成博士学位之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空间整合度的分析,结合佛教寺院独有的清规管理模式,对浙江省内典型的禅宗寺院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解读,为理解寺院建筑中的功能空间与其内在设计逻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知觉现象学作为从主观感性体验出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难以直接指向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论,这也是当代“知觉现象学”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较难解译的原因。文章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斯蒂文·霍尔“锚固”的概念,提出“知觉锚固”是现象学设计方法的起点,进而指出循由“触感—聚焦—身体图式”的实体体验设计操作,以及循由“延伸—暗示—叙事”的精神体验设计操作,最终将知觉锚固转化为理解和设计建筑作品的途径,以期解译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建筑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江浙地区寺院的藏书建筑为例,梳理了其自明清至现代的建筑类型、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制的演变,以期从这一维度阐释寺院藏书建筑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论述了当代建筑中材料视角的现象学转向,一方面指出在西方当代建筑材料的研究中,知觉体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阐述了国内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对于西方的转接,并揭示其中的危险与潜在的可能;认为不可把结构理性简化为对于结构的简单暴露,而更应关注材料予人的整体性知觉影响;强调必须分辨西方理论思考与中国当下情境之差异,也惟有如此,方能激发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源自材料这一建筑学本体要素的自主性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以当今国内建筑现状为背景,通过对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历史回顾,以及现象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分析,结合案例论证了将现象学理论引入我国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是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草堂的诗歌让人体验诗人博大的儒家情怀;题名是对诗人起伏人生的追思;题对抒发了后人对诗人无限景仰之情.文学造就了草堂独特的意境,丰富了主体对草堂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93年格雷格·林恩(Greg Lynn)将折叠与褶皱的概念正式引入建筑空间领域以来,折叠建筑成为一种表达空间知觉的独特建筑形态,为许多建筑设计师所青睐.文章选择坐落在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探析折叠建筑在空间知觉表达方面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以高效为追求的时代,空间的简洁与视觉夸张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求。但人们却在逐步丧失着对空间细腻且敏感的感知能力,对建筑评价变得麻木无力。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本身却是有知觉的、有记忆的、有情结的,更应有精神的空间。本文以身体和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讨论了四位哲学家对身体和感知的理解,从而延伸出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分析了视知觉的完形性、相似性、接近性这三大特性,并从这三大视知觉特性出发总结出设计方法,运用于凹舍建筑空间的解读,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在视知觉作用下建筑空间的形成,此时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在不同空间里产生的丰富心理世界。通过此方法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理性又不失感性,能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建筑师若能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的建筑空间也将更容易被人们领悟及感知。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承载了时间的变化。从古至今,时空统一体是维持运动的必要条件,时间和空间是万物感知世界的基本维度。建筑的平面铺开后形成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然而,在时间架构中,建筑空间通常被视为静态的对象,这种观念可能限制了建筑的潜力和表达力。文章梳理现象学的发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对建筑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掘建筑空间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以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