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香港是土地资源少、人口密度大的代表城市,面对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的发展环境,香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解决交通问题,并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2.
上海单中心的空间演化模式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范围进一步蔓延,全市居民出行距离及出行时间的显著增加揭示了城市运行效率的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开始从空间结构的新视角去探索大都市区的交通问题。对一些代表性文献进行详尽分析后,本文认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化是改善上海市交通出行的主导力量与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由嘉欣 《城市住宅》2021,28(7):179-180
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城市发展方式,一方面疏解老城区城市压力,另一方面促使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爆炸式的超大城市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由相对独立的小型区域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相对分散有机整体式的城市格局.通过对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的解读,以济南城市扩展轨迹为例,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分散格局发展的合理性与发展途径,并找出其发展模式下需要克服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嘉欣 《城市住宅》2021,28(7):179-180
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城市发展方式,一方面疏解老城区城市压力,另一方面促使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爆炸式的超大城市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由相对独立的小型区域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相对分散有机整体式的城市格局.通过对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的解读,以济南城市扩展轨迹为例,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分散格局发展的合理性与发展途径,并找出其发展模式下需要克服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拟: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街道(镇)的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多中心(polycentric)人口密度模型模拟了上海1990年和2000年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得出的结论是:(1)随着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分布的巨大变化,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也逐渐复杂化,已经从1990年的单中心结构演变为2000年的多中心结构;(2)利用多中心对上海人口密度分布进行的模拟表明,多中心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布。199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2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城市中心对上海人口分布起主要作用,200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6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各个次中心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3)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多中心模拟发现,在1990年和2000年,城市中心区域的模拟效果最差,但随着研究区域的不断扩大,多核心模型的模拟优度不断增加,表明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城市人口分布的多中心结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空间存在单中心蔓延的突出特征,是造成交通拥堵、生态恶化、房价上升、经济效率下降等大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未来战略走向应该是在区域范围内构筑多中心的空间体系,其关键是次中心城市的形成。上海目前新城缺乏吸引力,难以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其原因在于新城功能定位偏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与中心城之间缺乏便捷交通联系、公共服务能级不高、社会认知度低以及与中心城住宅发展缺乏协同性,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开发管理体制分散和缺乏立法保障。未来上海的空间体系建设,应尊重个人行为动机和重视体制创新,把多中心体系形成和次中心城市发展列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联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的大站距快速轨道交通,次中心城市要实现就业、居住以及生活的功能均衡,合理调控中心城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7.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核心的城市区域,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本文概述了世界主要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卫星城镇建设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域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北京城市就业次中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下,国外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受到冲击,就业中心、次中心变化受到关注.通过乡镇、街道尺度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第一、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北京为例,进行了中国都市区层面的就业次中心实证研究.首先,从功能规模、密度、专门化等视角,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和次中心体系;其次,进行了2000年以来北京都市区的就业多中心化趋势研究,对家庭居住区位选择(人口)和企业区位选择(就业)进行了空间耦合关系判断.最后,对北京多中心化的趋势等进行了战略思考.重要结论包括:第一,北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中心城市,而是一个“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交织的多中心城市,其多中心化空间变迁模式也呈现扇形推进模式;第二,作为首都,北京的多中心格局和变化具有特殊性,在“首都功能-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逻辑下,初步呈现6个首都功能主导的就业中心区和40个左右的首都经济主导就业次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11.
同赋沿海优势的50多个城市其发展差距巨大,同一省域内沿海城市也是如此。部分沿海城市虽具良好的港口、交通、环境等优势条件,发展却不远如相邻的内陆城市。本文以日照市为例,在深入挖掘其优势条件与滞后效应矛盾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依据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能恭 《规划师》2009,25(7):34-38
奉化市具有地理区位特殊、自然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及城乡空间格局组群化初现等过渡性区域的发展特点,当前面临着宁波中心城和南部两县激烈竞争的压力、内部城乡空间有待整合及旅游产业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与外部区域的协调、优化区域内部城乡空间及整合中心城市空间资源等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过渡性区域的发展优势,促进市域城乡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晓玲 《华中建筑》2011,29(2):130-133
该文从城市形态角度,在兰州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兰州的交通模式和交通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引导城镇空间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实例,引导区域城镇统筹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策略与发展模式.首先从理论上归纳总结综合交通系统与区域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随后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策略与发展模式,最后运用前述分析论点,提出大河西先导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框架方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清代湖南郴州直隶州城交通网络的特点,解读山地府(州)城市的道路布局情况,揭示了山地府(州)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并不能简单的从政区纵向区划上理解,而是存在与自然地形密切相关的复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谷云黎 《华中建筑》2008,26(4):149-152
南宁历代古城沿邕江而建,得水利,受水患。古城在选址、建造和扩展等方面都有值得今天的城市建设加以借鉴之处。未来南宁城市发展将在方向上发生根本变化,从滨江城市转变成沿海城市,但在城市交通和水系保护方面还应当注意避免以往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罗彦  朱荣远  蒋丕彦 《规划师》2010,26(3):42-45,49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面临空间资源受到约束的问题,多数城市能够利用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来获得持续增长,但对深圳福田区而言,其空间资源已难以为继。在工业化后期,可就空间资源,包括产业资源、土地资源、公共产品资源、交通出行资源等进行重组和配置,实现城市再生,满足新时期紧约束条件下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的特点与技术思路探讨——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在对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的特点和难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杭州市确立了以交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规划目标,以市域整体发展为依据,完善和提升重大交通设旋功能,构建市域综合交通框架,利用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交通体化和网络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陈德武 《福建建筑》2007,(7):6-7,26
本文试对当前国内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与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徐文雄  保继刚 《规划师》2006,22(10):71-74
近郊化、资源环境、市场指向和"飞地"、行政和经济、交通和用地等因素,分别决定了第二住宅的空间结构、类型特征、社会结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和规模特征.城市规划在需求动力、用地空间、重点区域、空间聚散方面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第二住宅在景观、空间和城市化方面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第二住宅的发展,可能引发过度城镇化的后果,并引起地价上涨、居住两极分化、占地较多、环境影响等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