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质三维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油井的初期产能和最大产液量。研究了油藏注水开发的可行性、最优注水方式、最佳压力保持水平及不同采油速度对开发指标的影响,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较为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曙4-4-03井区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了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对储集性质的影响,通过应力场分析和利用5700,测井技术,对潜山裂缝的倾角,倾向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描述,为该区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精细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相干数据体技术、TDQ(time-depth-quality)技术对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N50井区阿尔善组二砂组进行了精细断层解释,并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地震相进行了自动识别,精确划定了5种地震相带,再结合单井相分析,将5种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进而确定各沉积相的分布,指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相为该区的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互相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进行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地层层序划分对比、储层反演等综合地质研究,揭示了冷家油田冷124-14-30井区储层及圈闭特征目的层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构造复杂,发育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6种沉积微相;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4.5%,渗透率1463×10-3μm2,属于中高孔、高渗储层;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油水分布受构造、沉积微相等多种因素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通过综合评价,新发现4个圈闭,部署滚动井3口,增加石油地质储量347×104t.  相似文献   

5.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板南5-3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问题,经多年研究提出了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层预测的思路和配套技术。主要体现在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等方面。整个研究过程既分层次,又是统一的渐进式研究过程,可使研究程度不断深入,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垂向分辨率达到4~5m)。最后,以大港板南53井区油田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530井区八道湾组J1b1油藏位于克拉玛依油田白碱滩地区,1983年正式投入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对该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开发地质学以及油藏工程方法详细研究了该油藏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潜力进行了分析,为下步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塔河4区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溶洞型、裂缝型以及裂缝-孔洞型储集体的判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储集体识别与描述、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多学科油藏分析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学科油藏分析技术有利于揭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严重非均质性,可精确表征剩余油的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8.
渤南油田义65块为开发了30多年的低渗透油藏,主力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9砂组。在开发后期,利用岩心、地质和丰富的测井、开发资料,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再认识,确认其为浊积扇沉积,按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并对各亚相、微相特征进行了描述,分小层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中扇亚相是义65块浊积扇体的主体部分,根据沉积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水道微相、辫状水道间微相、辫状水道侧缘微相、朵状体微相。中扇辫状水道微相和朵状体微相储层最为发育。平面上,各小层以辫状水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水道间、辫状水道侧缘和扇缘沉积微相,在部分辫状水道末端发育朵状体,水道展布方向为南-北向或东南-西北向。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滴西12井区呼图壁河组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常规分析资料研究准噶尔盆地滴西12井区呼图壁河组储层特征,分析油气开发过程中油气储层敏感性因素。滴西12井区呼图壁河组砂岩储层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储层中具膨胀性能的蒙伊混层矿物质量分数高。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是剩余粒间孔。储层孔渗性分别以中孔高渗-粗喉和中孔低渗-中喉为主。呼图壁河组储集层具有强盐敏、中等水敏和体敏、弱速敏的特征。油田开发措施:提高注入水速度;由于油层水敏为中等,注水前注入稳定剂;注意水的矿化度,防止由于盐敏造成储层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海海域重质稠油油田产量低的特点,为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以SZ36-1 油田边部稠油区为试验区,在现有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稳定、油层厚度相对较厚的单砂层,并部署5 口水平分支井与常规定向井联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水平分支井单井产能可达90~150 m3/d,是常规定向井产能的3~4 倍,可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通过数值模拟,预计该区块可提高4% 左右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重检3井区低阻超稠油油藏认识及开发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域油田重检3井区是2006年正式投入开发的一个低阻超稠油油藏。分析认为导致重检3井区油藏低阻的主要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和低幅度构造及低含油饱和度。低阻超稠油油藏的开发特性是:相对其它稠油区块的高采注比高采水率、开发过程中的含水居高不下,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开发效果明显变差。解决的对策是加强低阻油藏认识,保证注汽质量,优化注汽参数及注汽模式,还可以借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等措施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滴西12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东段的滴南凸起上,该区钻探显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储集层均为1至几米的薄砂层互层,区域勘探阶段,有3口井5个层段在呼图壁河组呼一段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区呼图壁河组薄层砂体具有极高的含气潜力。由于该区域白垩系呼图壁河组油气水分布复杂,表现为"一藏一砂",加之地层水性质变化较大,应用常规电阻率解释的油、气、水层与实际试油结果符合率低。采用录井与测井相结合识别气层,极大地提高了气层识别的准确率,该方法用于老井重新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松辽盆地北部英86井区P1^3油层组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中浅层多属于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英86井区P13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沉积砂体的特征及构造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规律.通过对P13油层组的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等特征研究,预测了P13油层组有利含油气区,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多次试井是指在油气藏开发的不同时期对气井进行的试井,通过对多次试井曲线的分析解释和对比,可以了解油气藏的渗流特征、地层压力、地层渗透率、地层受到伤害或改善以及气井排泄范围等的变化情况。本文以五区南克75气藏克77井为例,通过对该井三次压力恢复试井资料的解释,识别出气藏类型,获得了不同时期的地层压力、地层渗透率、表皮系数、气井控制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气井生产动态特征,综合对比分析了气藏渗流状况及气藏参数的变化原因,从气藏地质特征及气井生产动态的角度论证了试井解释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为试井在气藏工程中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1-2-15井区属王场油田王2区块,地理位置处于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境内.王场油田区域构造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广华断裂构造带.自2010年申报地质储量以来,区块仅2口油井生产过,受原油粘度高的影响,区块采收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下步对井区潜132砂体进行储量再认识从而提出下步再动用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实时获取临河油田生产井井下压力、温度及储层物性参数,将井下永久监测直读压力计下入设计深度,通过电缆将井下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控制单元,然后以无线传输的形式远程发送到用户移动端设备或办公计算机,实现实时井下动态监测及储层评价认识。经临河油田4口自喷井、2口机采井现场应用,单井平均累计监测时间约6个月,井下仪器及地面设备工作正常,能够满足现场实时监测及试井资料录取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临河油田高凝油藏开发动态监测及储层认识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选适于0.3×10-3μm2储层最佳井网及开发技术对策、提高单井产量,需要加强地质研究、建立精准的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从收集到的庄9井区岩心、地质、测井和生产资料出发,按照沉积微相研究内容和要求确定了从单井到剖面、再到平面的研究思路;采用多种沉积相标志确定研究区沉积相划分方案;运用小波分析技术进行地层划分,通过测井相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交会图技术进行沉积微相识别,在本区开展沉积微相综合研究.研究成果为该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措施的优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井区J_1b_(4+5)层油藏属于断层遮挡-岩性复合圈闭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已进入高含水递减阶段,剩余油分布复杂、零散,油水井之间形成固有水道,水淹水窜严重,平剖面矛盾突出。为提高油藏采收率,2002至2006年对油藏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数值模拟、合理开采界限,深入认识了中高含水期油藏地下油水变化规律,定量描述剩余油,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模开展了动态预测研究,定量优化年度注水方案,精细井组或区域调配水,利用数模优选,提高措施成功率,精细油藏定量化管理,配套IPCS调驱技术及油井配套措施研究,2002至2006年平均绝对年油量油量递减仅为1.6%,采收率提高4个百分点,增加水驱可采储量55.5×10~4 t,实现了油藏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20.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资料也复杂,常规的合成记录标定不能达到准确标定的目的。实践表明,复杂地质区块的合成记录标定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地震资料反射特征分析;②提取符合工区地质特征的空变子波;③按不同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型进行单井标定;④在研究工区地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横向多井联合标定(调整)。本文以孤南209井区为例,介绍在复杂地质情况下分类型合成记录标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