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铀溶液核临界安全实验装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硝酸铀溶液液核临界安全实验装置专门用于研究乏燃料后处理中储存容器的核临界安全问题。为了得到我国自己的核临界安全实验数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设计,建造了铀溶液核临界安全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的活性区硝酸铀酰溶液内可含中子吸收体或不含中子吸收体,活性区可有反射层或没有反射层,在以上四种条件下,可对不同硝酸铀酰溶液浓度进行临界试验研究,该实验装置具有多种安全保护措施,但运行方式简便,启动,停止容易,单次误操作不危及实验装置的特点,该装置还具有可视性定量,限量自动加料系统,高精度全程液位测量计以及采用多操作步骤才能完成‘一次注量’的控制方式等特点,安全分析认为该装置造成核临界事故的概率为10^-8。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9.
依照新标准,通过监督检查,了解了北京市辐照装置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避免发生辐射事故/事件的状况,对一旦发生卡源等事件时如何做到职责清晰、快速解决,避免造成社会恐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历军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1):247-248
DF—VI快中子临界装置的运行、维护等工作严格按照运行质量保证大纲和各安全运行管理规程的要求进行,切实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确保实现了安全运行,圆满地完成运行和实验研究工作,确保上等级事故发生率为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运输容器临界安全评价要点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裂变物质的运输是堆外操作易裂变物质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核电厂、研究堆的投建或退役,新、乏燃料的运输临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对易裂变物质的运输进行临界安全评价时应遵循相关的法规要求,如GB 11806-2004《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这是我国易裂变材料运输要满足的强制性要求和准则。针对该标准制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结合设计和评审中的工程实际经验,以1个新燃料运输容器的设计分析为例,探讨了易裂变物质运输时核临界安全评价的技术要求,为易裂变材料货包的设计、安全评审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新燃料组件运输过程中,临界安全是重点。使用MCNP程序对中国先进研究堆新燃料组件的运输进行临界安全计算分析,通过选取最不利临界安全的次临界限值、组件模型参数、事故工况来保证计算结果的保守性。结果表明,运输货包的临界安全指数可确定为0。该结果可为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型压水堆特有的截短型燃料组件,建立乏燃料贮存水池几何模型,分析正常贮存及事故工况下的临界安全。选取合理的保守假设,建立适当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一区和二区正常贮存工况、地震事故工况、组件跌落事故工况、新组件误插入事故工况的反应性。计算得到事故工况下有效增值因子最大值为0.932 83。小型压水堆乏燃料贮存水池临界安全分析中,正常工况及事故工况下计算结果均小于0.95。该设计模型可确保燃料堆内贮存区域处于次临界状态,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4.
核反应堆电源具有寿命长、可全天候工作等特点,可作为星球表面及其他深空探测任务的电源。针对星球表面用核反应堆电源在发射过程中重返地面的临界安全问题,提出了星球表面用核反应堆的临界安全分析要求、分析假设与模型,并对反应堆临界安全特性及采取的临界安全措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假设掉落环境下的星球表面用核反应堆的有效增殖因数均小于0.98,满足临界安全要求。反应堆通过采用Mo-14%Re合金结构材料、设置相对较厚的堆芯反射层以及在反射层包壳和堆芯外围涂覆Gd2O3涂层等措施有利于确保反应堆在事故时处于次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5.
易裂变材料运输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是临界安全。在对运输货包进行临界安全分析中必须要同时考虑多货包阵列形式、事故后货包损伤对临界安全影响、最佳水慢化条件等因素。本文采用MCNP 程序针对CEFR-MOX新燃料组件运输货包进行了临界安全计算。计算结果表明:MCNP程序(采用核截面库为ENDF/B-V库)对本问题的次临界限值为0.924 6;正常运输条件下无限个运输货包的最大keff值为0.574 4,运输事故条件下无限个运输货包的最大keff值为0.659 7。根据临界安全指数的定义,确定CEFR-MOX新燃料组件运输货包的临界安全指数为0。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50(8):553-567
The neutron diffusion in plate lattice is generally somewhat anisotropic. In case of usual plate cells for the mockup of LMFBR compositio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for parallel direction to lattice plate, based on Benoist's theory, proves to be larger by 2~4% than that for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o affect the criticality of plate lattice fast assembly. A practical treatment of the anisotropic diffusion effect on criticality has been proposed, in which, like the transport correction, the anisotropic diffusion effect is treated as a correction term to be applied to the conventional isotropic diffusion calculation.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actual plate lattice critical assemblies, already built in FCA, ZPR or ZEBRA. The anisotropy correction on criticality turns out to amount to the order of -0.2~-0.4%Δ k/k for the normal plate lattice-core. The amount of anisotropy correction is further enhanced in case of an assembly consisting of plate lattice-blanket or sodium-voided core. The anisotropic diffusion effect on criticality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the analysis of criticality of plate lattice assembly, and should be corrected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heterogeneity effect. The present method, based on the perturbation theory, is practical and usefu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