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燕红  季强 《山西建筑》2007,33(4):35-36
从分析传统窑居蕴含的朴素原生“绿色”思想出发,阐述了传统窑居对现代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并结合现代技术和设计手法,对传统窑居进行合理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陕州窑居传统村落指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上产生的独特聚居形式,由承载地域历史文化记忆的窑居建筑及周边自然环境共同组成。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建设,是陕州窑居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契机,但在窑居村落更新建设中,传统窑居建筑、文化节点场所、地方习俗工艺却遭受建设性破坏。通过对村落开发利用中投资管理主体的区分,将典型窑居村落的开发利用划定为企业投资社区管理、政府投资部门管理、政府集体个人协同三种模式,从主导特征、实施效果、使用情况三个方面,比较三种利用模式对村落空间保护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继而探讨陕州窑居传统村落适宜性模式。以期为窑居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窑居建筑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古老的居住形态。窑居建筑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极具价值,挖掘窑居建筑的原生内核、提取窑居建造原型、探索窑居原型的形成动因,推动窑居的持续发展是必要且迫切的。针对窑居建筑结构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思考其形式、空间、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成果和实用价值,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窑居在形式方面,具有拱形的立面、门窗装饰艺术和虚实相生的群体组织;在空间方面,单孔窑居具有轴向纵深式的空间形式,多孔窑居的组织更加明确,窑居整体空间具有“点、线、面”的三维组合;在功能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在结构方面,具有适宜的地形条件、稳定的拱形结构和高强度的黄土材质。  相似文献   

4.
唐相龙 《小城镇建设》2009,(9):26-29,44
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由于地形结构的纵向延伸.城镇横向发展空间受限.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寻找一条拓展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的可持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在如今黄土高原传统窑居迅速退化的背景下.建设新型覆土窑洞并与现代城镇完美共生。既达到了保护窑洞民居、塑造城镇特色的目的.又实现了黄土高原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和沟谷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靠崖式窑居极具特点,其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而成的纯原状土拱支撑。文章通过对托克托县郝家窑村靠崖式窑居现状、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的现场调研,发现其在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上与一般靠崖式窑居有所不同。文章分析总结了郝家窑村靠崖式窑居的现状、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及其特点,弥补了内蒙古中西部靠崖式窑居基础资料的空白,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6.
赵彦 《园林》2012,(12)
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迅猛,在全国城镇绿化率突破50%的今天,探讨"新农村绿化问题"更显得尤为必要."新农村绿化"绝不是单纯的"绿化"问题,脆弱生境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更是如此,其延续千年的窑居聚落受到当地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那里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采取土地集中、"上楼"等模式,山地窑居仍然是当地新型社区建设与传统聚落发展的主体.通过聚焦其在绿化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探索新时期黄土高原窑居"新农村绿化"发展之路带来一些启示. 李家山古村概况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碛口李家山古村,毗邻晋陕黄河大峡谷.受晋西碛口明末清初商业发展的影响,在40度的"两沟四面坡"上层层叠叠有机排布着十多层窑居院落,造就出黄土高原具有独特魅力的"立体交融式"窑居聚落景观(图1),被著名画家吴冠中誉为其人生三大发现之一.从人居环境学角度来看,作为传统窑居聚落典范的李家山古村聚落景观,在窑居建筑、村落布局、风水格局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先民对明中后期以来黄土高原环境急剧变迁的适应,是先民应对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7.
李家山窑居古村,为中国民居建筑和地缘文化之代表性名村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村内民居建筑的最大特色体现为窑居形态的多样化,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逐渐形成“靠山窑”“接口窑”和“箍窑”3种主要窑居形构,风格迥异而又相互映衬,在雄劲、苍凉的黄土地上下堆叠,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生相济、相融和谐的地缘建筑文化标志,不失为我国传统民居历史长卷中的一部重要档案。  相似文献   

8.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类型,它起源于人类为了生存需求而对自然地利用和改造,蕴含了当地居民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态智慧。随着人们对使用空间、舒适度及审美的需求,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了漫长的演进和优化。本文从窑居建筑营建的建造模式、拱券建造、艺术表达三个方面,研究其间蕴含的营造技艺演进与优化过程,力求将这一种传统建筑类型的建造技术做以记录和保留,并提出窑居建筑当代应用的三个方向,指出其建造技术正在朝着更生态、科学、智慧的方向发展,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极具特色的新乡土建筑代表。  相似文献   

9.
王竹  魏秦  贺勇 《建筑学报》2004,(3):32-3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详见《建筑学报》2002.4)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窑居研究的现代意义和对其“原型”的解析,以及绿色窑居体系“地域基因”的架构。  相似文献   

10.
纪业 《新建筑》1996,(4):47-49
以山西平遥地区窑洞为例,详细阐明了窑居文化之固本性与交融性在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作用方式,希望以此促进对建筑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建筑发展道路的广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它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结晶,而且符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文以陕北地区传统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提出了陕北地区传统窑洞建筑的通风设计策略,旨在探索传统窑洞建筑改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延川县碾畔窑洞村原址作为设计对象,针对传统窑洞民居特征,设计理念强调201 1年IFLA亚太区学生设计竞赛“善待土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设计方案首先从居住功能上对传统窑洞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修复改善,将窑洞村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区公共配套、生态景观等元素为一体、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索、构思、成型,成就了碾畔窑洞村的新风貌,展示了古老窑洞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生动再现了当代人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13.
简要概括了黄土高原窑洞演化的历史,指出经济欠发达是中西部地区窑洞仍在被使用的根本原因,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三堠镇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老窑洞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改造的意义,并对实际窑洞改造工程中的措施、手段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改造后仍存在的缺点及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造价低廉、方便施工、有利抗震防风的诸多优点,但也有采光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的弊病。我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更新。  相似文献   

15.
吕红医  尹亮 《华中建筑》2010,28(7):180-182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的黄土地层东出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带延伸至郑州。在这片黄土地上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就是具有独特自支撑结构特征的窑洞民居。该文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豫西窑洞民居的构筑形态与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调查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窑洞的优缺点,总结了改造传统窑洞的具体方法,并指出了研究窑洞建筑的方向,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的改造传统窑洞建筑,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窑洞建筑。  相似文献   

17.
侯政 《山西建筑》2007,33(12):30-32
介绍了下沉式窑洞的平面布局、墙体材料、供暖系统及采暖方式,并对其热工性能及节能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下沉式窑洞在热工方面的缺陷并分析了其原因,最后展望了北方传统乡土民居的未来,以使传统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道果 《城市建筑》2013,(16):272-272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传统窑洞在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导向下的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