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郎东升  韩殿杰 《勘探家》1999,4(1):48-51
本文通过分析润油和润水储层岩石中不同性质原油相对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得出残余油、油水等产出点和束缚不水时各含油和度值,结合含油饱和度与总烃含量、有效孔隙度的理论关系式,建立了储怪流体的热解定量描述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其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等原因,使得饱和度定量计算存在许多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泥浆侵入的问题。本文以泥浆侵入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建立饱和度方程的新方法。该方法在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10多口井中应用取得了较好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3.
储层含油性热解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某盆地热解数据建立的储层含油性热解评价标准可将借层定性分为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和干层(或水层)等。热解参数除与地质油气显示级别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外,还可通过变异系数、有效油层厚度系数描述油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P-K仪分析资料,结合热解分析资料计算的地化含油饱和度,可对储层含油饱和度及含可动水饱和度进行估算,并依据试油资料反推法验证,用于对水层的判别。经过在松辽盆地13口井58个横向层中应用,见到了较好的效果,水层判别符合率达82%,是储层评价,特别是水层识别中行之有效的解释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热解色谱分析技术在储层含油气性评价中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岩石热解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新的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它以岩心或岩屑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样品中烃类的分离与检测,可得到10项分析参数.对于不同含油气性质的储层、不同的流体性质,这些参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建立了利用热解色谱特征谱图、特征参数图版等判断储集层含油气性质、划分流体性质的方法.经过多口井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于及时准确地发现新区块新层位的含油气信息,重新评价老井的含油气情况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热解分析方法在松辽盆地北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的热解分析,结合物性分析资料及含油厚度,对储层含油饱和度进行估算,进而对储层含油性进行识别及描述.  相似文献   

7.
疑难储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化录井技术是依据现场地化分析参数,确定储层的单位含烃量、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及原油性质,判别油气水层。文中阐述了储层地化录井的评价方法及技术界限,以实例分析了含重质油、轻质油,低阻及裂缝性等疑难储层与其它储层的异同,阐明了该类储层的地化录井评价特点和油气水层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8.
热解色谱法评价储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采集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凹陷两口井的样品,进行热解和热解色谱分析,并选取12个参数,对两口井的样品分别进行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测井对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方法有很多,但因井壁条件,仪器探测深度、泥浆侵入、解释方法自身使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了判别方法不少,却难以奏效的尴尬局面。储层产出流体类型和产量的高低,不但与储层的孔隙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有关,也与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和油气性质等因素有关。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的相互关系,是决定储层是否无水产出油气的主要因素。同时绝对渗透率是决定储层能否产出流体的主要因素。探讨储层可动水饱和度及绝对渗透率的计算方法,提出利用绝对渗透率来划分储层类别,利用可动水饱和度参数,来判断储层流体性质。通过苏5区块的实例验证,说明方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崔永斌 《国外测井技术》2007,22(3):32-35,38
有效储层是指饱含油气并且具有油气储产能力的储层。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位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下限值。通常认为,当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气饱和度达到一定界限时,储层才具开采价值,此界限即为储层的物性下限。通过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应使用多种方法从多个方面反映各因素的影响,避免因研究方法单一而在对下限标准取值时可能产生的较大偏差。另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物性下限标准有差别,甚至差别较大,应根据各油田地质特征研究相应的物性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选用委内瑞拉某区块稠油,配制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含气原油,基于一维岩心流动模拟实验,在考虑油藏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两相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呈线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呈非线性减小,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呈幂指数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右移,两相共渗区域扩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水相上升幅度小于油相。  相似文献   

12.
砂砾岩厚油层的水淹层测井评价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宇晓 《测井技术》1997,21(4):284-288
油田综合含水越来越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水淹层评价变得越来越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确定混合水电阻率,剩余油饱和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办法:(1)对自然电位曲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数值与自然伽马组合计算地层混合水电效率;(2)对储层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建立精度较高的乘余油饱和解释模型;(3)建立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图版,并可利用测井资料求出方程中的有关参数,为利用测井资料求准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阿拉新-二站地区S油层稠油油藏密闭取心井资料较少的问题,采用饱和度损失校正的方法对水基泥浆取心井残余油饱和度测量结果进行校正,补充了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取心井冷冻取样资料建立了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计算出了阿拉新-二站地区S油层中纯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并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计算了油水同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结果表明,本方法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储量规范的要求,满足了稠油油藏储量参数计算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用油水相对渗透率确定低电阻油层产液性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建立含水饱和度模型以及用孔隙度和泥质含量求取束缚水饱和度的模型;对岩样油水相对渗透率实测结果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用油水相对渗透率确定低电阻油气层的产液性质。H油田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束缚水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计算这类低电阻油层含水饱和度时应使用高温高压岩电实验结果,用油水相对渗透率能较好地识别低电阻油层、划分油水界面。图5参9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摘要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十余个低渗透油藏的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J(Sw)函数及Wylie和Gardner公式,求出不同渗透率油藏的理论相对渗透率曲线。目的总结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为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低渗透油藏中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共渗点与储层渗透率有一定的关系,即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油水两相共渗区的范围变窄。结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即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不大。利用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为理论模型模拟计算(动态预测和储量计算)提供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16.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根据岩心分析、铸体薄片和岩石图像分析方法,尤其是运用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三维图像分析方法,对大情字井地区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低渗透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重点讨论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以及影响储层储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含油气盆地勘探实践表明,低电阻率油气藏储量丰富、产能高,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也是老井挖潜的主要目标。由于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多样,给用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评价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采用适于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评价技术。通常,低电阻率油层是由高束缚水含量引起的。依据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理论,根据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在准确确定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基础上,可用油水相对渗透率评价此类油气藏。实例证明,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解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和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和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岩等中国典型陆相盆地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表征结果,利用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试油产能法、力学平衡法对致密油的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成储上限进行厘定;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比不同致密储集层孔喉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围绕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两大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岩心物性,深入分析在相同油水黏度比下残余油饱和度随着岩心物性改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稀油相渗残余油饱和度随岩心物性变化会出现阶段性的趋势拐点,且低渗和常规岩心的变化规律具有差异性。将渤海稀油相渗岩心划分为稀油低渗固结岩心、稀油中高渗固结岩心、稀油疏松岩心三大类,建立各类岩心残余油饱和度预判图版。应用预判图版能够在相渗实验前和已知常规孔渗数据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油水黏度比的图版预判残余油饱和度的合理值范围,以指导后续相渗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驱前后储层含油性与渗透性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含油性和渗透性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聚合物驱岩心试验,对比分析了注聚合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和注聚合物前相比,注聚合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聚合物/油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除具有水湿岩心相渗曲线的典型特征外,其水相的相渗曲线及其端点值明显低于常规油/水体系的相渗曲线,而且降低幅度随束缚水饱和度增大而增大,但其油相相渗曲线与常规油/水体系的油相相渗曲线的差距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