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1990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国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解放思想、改革进取,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转变了四十年工程专科教育徘徊不前的局面,在突出应用性特色方面有所突破。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工专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21世纪转眼将至,日趋激烈的世界性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都使人们对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愈加关注。把什么样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带入21世纪?怎样使专科人才真正具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不可替代的特色,是从事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认真回答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的高度综合化。在许多领域里。几乎都需要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因而,对于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就很有必要。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推动着创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等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历经50多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规模有了较大的拓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首先要使人才的规格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一个国家要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必须依靠合理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是受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制约的。可以说,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接轨的切入点。因此,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对于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和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和活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学校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满足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实际问题,提出重视比较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于工程教育研究,以有利于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认识和解决高等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角色,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变革和发展,工业企业界如何对工程教育提出恰当的需求并形成与工程教育良好的互动关系,怎样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究其原因,皆是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据资料介绍,本世纪初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一般为20%左右,到了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学技  相似文献   

8.
高等工科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工程人才的重任,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主体的工科教师由于实践能力的不足,影响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对于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以此探讨了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是冶金部所属的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科学校。学校始建于1953年1月,原校名曾为哈尔滨测量学校、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3月经国家教委、冶金部审批更名为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与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体现。把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提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goal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provocative discussion of the status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s in the next century. The first a part of the review evaluates the progress (or lack of progress) made in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since the 1950s, when the first chemical antidepressants were discovered by serendipity. The second part then attempts to predict what may be needed to accomplish greater progress in the future, and outlines the types of approach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develop truly novel, and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s of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8.
宋阳升 《炼铁》1995,14(5):36-40
21世纪,高炉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铁水设备,熔融还原将开发成功并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