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空心节能墙体砌块,应用二维热阻图改进传统的一维传热估算法求解热阻图中各节点能量方程得出了墙体砌块传热特性。分析墙体黑度ε对传热的影响可知:随ε增大,孔洞中辐射换热作用增强,对流换热减弱,一般材料的墙体砌块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与砌块总换热量之比均为35%左右。单排孔砌块的热阻不一定高于无孔砌块的热阻,但两排孔砌块可比无孔砌块节能29%。计算与测试结果的比较表明计算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新型节能墙体的动态传热反应系数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新型节能墙体砌块三维温度场和热阻 ,使得计算结果更准确地反映了墙体砌块的静态热工性能。用不稳定传热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分析了空心墙体砌块 ,通过比较当量密度法和当量厚度法 ,确定了传热反应系数项数的确定值 ,进一步完善了传热反应系数法 ,为此理论在空心墙体砌块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加气混凝土墙体非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地确定围护结构动态热特性模型,有利于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设计和建筑节能。随着当今计算机速度的不断提高,有限体积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应用有限体积法对华东地区加气混凝土墙体进行非稳态传热研究,并与传统的实心粘土砖外墙能耗进行比较,指出在该地区使用加气混凝土外墙可以实现墙体节能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节能墙体空心砌块热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新型节能墙体砌块的三维温度场,将空气间层的热阻以导热、对流、辐射3种形式一一进行了计算,得到间层的热阻。进而采用电算法求出砌块的热阻,使得计算结果能精确地反映墙体砌块的热工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和理论计算分析,统计计算得到了河北省某市新型墙材生产节能潜力,并针对各类墙材的生产能耗组成,对该市“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耗降的低制定了建议方案,分析了其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邱伟志 《陶瓷》2021,(2):27-28
笔者在实际测定燃气梭式窑应用框架窑具和传统棚板窑具的烧成能耗情况的基础上,对框架窑具节能原理和使用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并列举实例比较了传统窑具与新型框架窑具的能耗水平,通过数据和分析得出了新型窑具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推行利废节能多层住宅新体系的研究刘祥恩(邢台市建筑节能办公室)1推行利废节能住宅体系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房屋建设所用墙体材料95%仍是实心粘土砖,这不仅大量烧砖毁田(国家有关统计报道每年达7~8万亩),还要耗费大量能源,而目前建筑能耗(生产烧砖能耗和...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利用与建筑节能的经济性众所周知,煤粉燃烧过程中有很多中空心玻璃微珠和漂珠形成。它们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用作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和保温材料的原料。下面就粉煤灰综合利用与建筑节能的经济性作简单分析。1建筑墙体材料生产能耗分析目前,我国墙体材料仍以...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建筑用传统节能型高分子材料和新型节能型高分子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其中传统型节能型高分子材料包括聚氨酯、聚苯乙烯、酚醛树脂和相变材料等直接节能保温材料,以及抗菌材料、防潮材料等间接节能材料;新型节能型高分子材料则包括太阳能电池、环境敏感型高分子材料等。直接型节能材料利用自身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而间接型节能材料则通过延长自身使用寿命来降低建筑成本;新型节能材料可以利用清洁能源为建筑物供能,或是通过改变自身性能来适应环境,降低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节约建筑能源,提高利用效率,我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墙体材料,逐渐向新型的墙体材料转型。通过将工业废渣作为建筑材料中的主要墙体材料,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主要围绕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节能性能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分析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性,在实现节能目的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光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随光辐射强度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光致变色玻璃可用于调控阳光进入建筑,是具有节能功效的智能玻璃。然而,目前光致变色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研究较少,缺少科学评价其节能性能的方法。本文以制备的卤化银光致变色玻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光致变色玻璃节能性能简化模拟方法。利用DeST能耗软件研究了光致变色玻璃应用于不同建筑中的节能效果,计算和比较了两种变色特性的光致变色玻璃在不同建筑中的冷热负荷和照明能耗。研究结果显示:光致变色玻璃在建筑面积较大且窗墙比0.6以上的公共建筑中,全年节能率最高超过10%;在建筑面积和窗墙比较小的建筑中,其主要作用在于阻隔紫外线和防眩光。本文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光致变色玻璃节能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对光致变色玻璃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膏基相变储能构件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娜  谢静超  刘加平  王未  李悦 《化工学报》2014,65(Z1):328-335
以石蜡为相变储能材料,石膏为基础材料,制备不同配比的石膏基-石蜡相变储能构件并利用现有热工测试方法进行了热工性能测试。将测试数据代入经验证过的相变模型模拟了北京地区被动式建筑中相变构件的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了优化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石蜡含量的增大,相变构件的热导率随之减小;制备的四种配比中PCM质量分数为33%的相变构件在北京地区被动式建筑中应用效果最好,在过渡季中较传统建筑可节能10%;增大构件的热导率与提高墙体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均可提高室内舒适度与节能效果,且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倡导节能减排和生态绿色的潮流中,隔热材料正由工业隔热保温为主向建筑隔热保温为主转变。上海世博会已经展示出建筑隔热保温在提高建筑物居住和使用功能、节约能源方面的成就,应该更加重视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筑隔热保温涂料。本文介绍了杭州传化涂料有限公司研制的超薄节能型外墙隔热涂料的制造,讨论了材料的选择与优化。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其隔热效果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4.
夹芯墙相变保温层的热储存和热释放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建丽  王争军  武强  杨光 《硅酸盐通报》2009,28(5):1080-1083
综合储热技术与墙体节能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以相变材料作为热驱动源,集材料、构造、建筑为一体的夹芯复合墙体新设想,并在传热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夹层相变材料冬季释热、夏季储热的过程.分析表明该复合系统具有自调温的保温隔热双重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富氧燃烧技术在锅炉节能方面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富氧燃烧方式的技术特点,对其节能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以某电站300MW电站锅炉为例,采用ASMEPTC4-1998得出了空气和富氧(30%O2/70%CO2)2种气氛下锅炉的热效率,详细计算分析了煤粉在空气气氛和富氧气氛下锅炉各受热面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O2/CO2的富氧燃烧技术可大大提高锅炉热效率,且锅炉的辐射吸热量增加、对流吸热量降低,在炉内的辐射受热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锅炉的对流受热面积降低很多,同时烟气中高浓度的CO2将会降低分离回收CO2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呼吸蓄能式玻璃幕墙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英  周孑民  杨晓力  彭伟 《化工学报》2013,64(6):2015-2021
从构建低能耗建筑的理念出发,分析了建筑围护结构中隔热保暖的薄弱环节和传统幕墙在热工性能指标中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围护结构--呼吸蓄能式玻璃幕墙。并在深入研究传统热通道幕墙热工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呼吸蓄能式玻璃幕墙的热工计算模型。再结合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呼吸蓄能式玻璃幕墙冬夏两季的内窗传热系数均小于1 W·m-2·K-1,明显优于传统热通道玻璃幕墙;冬夏两季的传热延迟时间分别达到了传统幕墙的2倍和3倍;太阳辐射强度大、风速小的地域不利于呼吸蓄热式玻璃幕墙的夏季隔热和延迟传热时间,但对冬季保温和延迟散热时间却十分有利;并具有改造简单、围护方便等特点,对未来玻璃幕墙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现有建筑能耗中由墙体引起的热损失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暗肋夹芯式复合轻质保温墙板,并围绕该种新型墙板的热工性能开展研究。首先分别测试轻骨料混凝土、聚苯颗粒混凝土的热工参数,研究内外叶及芯层不同厚度组合、内置钢筋网及平面桁架对复合墙板热工性能的影响。然后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理论分析模型的可靠性,为复合保温墙板的热工设计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对比常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新型复合墙板表现出良好的热工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与传热过程密切相关优化的传热理论新概念,推介了表征传热能力的新物理量——“(火积)”及在热能传递过程中伴随的(火积)耗散。(火积)不但表征了传递过程中的热能大小,更表征了热能品质(温度)的高低,(火积)越大,热传递能力越强。为实现玻璃熔制工艺的大幅节能,必须把热能按品质(火积)高低来区分使用,在可以使用低品质热能的工段尽量使用低品质热能,在需求使用高品质热能的工段尽量分配高品质热能。只有把可使用低品质热能工段中错配的高品质热能节约出来,才是真正有效的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