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通过对织金区块生产井地质参数的对比分析,认为影响织金区块煤层气单井产能的地质因素包括煤体结构、灰分、含气量、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等,其中煤体结构和含气量是影响单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总结出碎裂煤、低灰—低中灰、高含气量、较厚煤层、埋深适中等有利煤层地质特征与高电阻、高声波等有利煤层测井响应相结合的选层技术,为提高该区块煤层气单井产能规模,深化认识储层特征,结合地质实际,选择合理的层位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临汾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褶带南端,依据区块内76口煤层气探井的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运用单因素一票否决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法,对煤层气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优选。研究认为,利用无量纲化处理单因素否决法剩余的探井,进行关联度计算,并编制成平面图件,优选出地质条件最有利的煤层气开发区带,分别是三多-小回宫-车城区带和天嘉庄-石头山区带。煤层气产能评价各地质要素的量化处理,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煤层气有利勘探区带优选,对煤层气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储层压裂产能受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共同影响。分析不同压裂产能的地质影响因素,综合不同区域地质影响因素进行压裂区优选,建立适用于鄂东缘H区的压裂产能预测分类标准。鄂东缘H区煤体结构主要划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测井信息与不同煤体结构之间的关系随着煤体结构越破碎,井径扩径越严重,深电阻率逐渐降低;煤层厚度、煤体结构、含气量、地应力、天然裂缝是影响压裂产能的地质主控因素。对21口新井32个煤层气压裂层段进行了压裂产能预测检验,预测符合率达84.4%。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新疆等地区中深部/深部煤层气的试采成功大大推进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的开发进程。为进一步推动深部煤层气的规模性高产,有必要依托当前钻探成果和开发实践动态,系统梳理深部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及其储层工程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成藏关键参数的深度效应主要在于3方面:(1)埋深增大,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等地层环境参数的大小趋于增高、梯度趋于收敛,深部应力场类型发生转换、水平应力的各向异性减弱;(2)深部多为高饱和或超饱和气藏,游离气的工业开发价值大幅提升,但当前开采深度的高阶煤储层仍以吸附气为主;(3)深部高应力环境下煤岩自身组构因素被弱化,原位渗透率及力学性质趋于均质收敛,流体产出严重依赖于人工渗流通道。地层环境下,深部煤层水力裂缝扩展的水平定向性弱,变形破坏韧性增强,易形成由高而短的裂缝构成的复杂缝网,低排量施工面临裂缝生长受限、支撑性差等问题,压裂应保证在近井地带最大化地实现全方位体积改造,由“压得开”转向“压得碎、撑得住”;深部高饱和—超饱和的含气特点可保证投产初期的强地层能量和高渗透率优势得以充分利用,但只有降至一定压力节点后吸附气方可形成产能接替效应。研究认为,深部地质...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储量丰富,但由于属非均质性极强的致密砂岩气田,呈现出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低产”等特征,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其难动用程度已成为重大难题。为此,针对苏里格气田的“四低”特点,以苏5、桃7区块为攻关对象,从地质分析和工艺研究出发,在掌握储层物性特点的基础上,以“适度规模”压裂理论为裂缝参数的优选原则,以净压力拟合为裂缝延伸的预测手段,以“三封四压”为分层压裂工艺,以支撑剂段塞冲刷为降低近井摩阻的措施,以全程氮气混注为增能助排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该气田储层改造的压裂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比采油指数作为评价储层产能的重要指标,在稠油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渤海油田明化镇组、馆陶组稠油储层以往的试油成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地化、测井及它们的组合参数与比采油指数的相关性,选取关联度最高的两个参数"测井渗透率/地面50℃原油黏度(Km/μo)"和"孔隙度/重质组分指数(φ/HI)"作为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裂缝、孔洞双重储集空间,一般具有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计算储层渗透率,以此评价储层品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采用产能刻度测井新思路,优选储层品质敏感信息,构建源自测井的储层品质指数,直接建立测试产能与储层品质指数函数关系,形成碳酸盐岩储层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基于产能刻度测井的储层品质评价。 该技术方法在南堡凹陷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织金区块位于黔中隆起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结合现场生产数据,通过对该区块的地质构造、资源条件、储层特征、煤层埋深、压裂方式、排采控制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工区煤层气井排采特点,对提高产气量和稳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庄区块是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最为成功的区块之一。为了指导相似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基于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室内实验、测井解释、构造解析、数值模拟及递减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该区块煤层气成因、成藏条件及产气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具备构造简单、煤层展布稳定、埋藏深度浅、有机热成因气、含气量高、渗透率高等优越的成藏条件;该区高产井比例高(占总井数47%),具有单井平均产量高(介于4 000~7 000 m3/d)、采收率高(预计采收率为55.1%)等产气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的控气作用机理,结果认为:构造热事件提高生气能力,改善了物性,封盖条件与水动力优势配置,利于煤层气富集;张性水平应力分布区及煤矿卸压应力释放区的煤储层渗透率高,利于储层高产。  相似文献   

10.
11.
酸化压裂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气区部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改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该工艺在酸敏储层的适用性存在争议。酸敏评价实验标准中所用酸液类型及浓度并不是针对具体储层特征的最佳优化结果,因此该类实验得出的敏感性结论并不能作为储层是否可采用酸化处理的依据。为此,开展了酸液岩心流动评价实验,通过研究储层的损害类型和分析储层中矿物含量,进而优化出了酸化工作液体系,形成了以有机酸为主的酸液体系。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工作液对酸敏砂岩储层进行酸化是适用的,可有效地提高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井在开发过程中具有连续、有效排采时间较短及维修作业频繁等特点,因此研究煤层气排采设备的适用性尤为重要。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资源条件、产出条件和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分析了煤层气低效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给出了排采设备的适用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可以得到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5个指标,即含气量、埋深、渗透率、煤粉产出和排采速度;根据5个主要指标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煤层气排采制度和工艺的优化工作。针对煤粉产出和排采速度等两个重要因素,对煤层气排采常用的"三抽"设备、螺杆泵、电潜泵和射流泵等排采设备进行了适应性分析,所得结论可为煤层气低效井的排采设备选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煤系中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覆压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变化特征,采集山西沁水盆地古县区块2块煤样、2块泥页岩和4块砂岩样品,开展了覆压孔渗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系“三气”储层覆压下孔隙度与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呈负指数形式减少,煤储层、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压缩系数比值为1∶1∶0.58,渗透率衰减系数比值为1∶0.73∶0.78。“三气”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应力损害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呈两段式增加,有效应力<4MPa,“三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损害率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呈快速增大的趋势,有效应力>4MPa,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增幅逐渐平稳,煤储层、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依次降低。研究成果对煤系“三气”的共探共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礁灰岩储层由于沉积时礁体纵向和横向上的叠加,储层以非均质性强、横向厚度变化快、邻井对比差为特征。通过岩心资料对礁灰岩储层进行描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其受控于有限的井点,无法对储层在横向上的展布特征进行连续的刻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结合岩心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礁灰岩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描述,并对裂缝及次生溶蚀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储层裂缝发育规律性明显,礁核部位裂缝最为发育,裂缝数量最多;礁后平台裂缝发育一般,礁后斜坡裂缝发育良好。次生溶蚀分析表明,礁后平台最为发育,其次是礁核,最后为礁后斜坡。结合实际产能情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强度和次生溶蚀是影响流花油田产能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欣  姜波  张尚锟  刘杰刚  段飘飘  徐强 《石油学报》2017,38(11):1310-1319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区块煤层气田83口排采井的资料,系统分析了地质条件、工程技术和排采制度等因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结果表明:煤层厚度、地下水流体势、含气量、渗透率和临储比是影响研究区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井距、压裂液量和加砂量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工程技术因素;井底压力下降速度、动液面下降速度、套压直接影响煤层气井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研究区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的大小次序,并从有利区优选、井网部署、压裂设计和排采制度4个方面,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开发策略:在有利区优选方面,构建了煤层气开发有利区评价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I—Ⅳ类单元;在井网部署方面,I类和Ⅱ类单元井距应控制在335~370 m;Ⅲ类和Ⅳ类单元井距应控制在370~400 m;在压裂施工设计方面,I类和Ⅱ类单元煤层气井的压裂液量应控制在800~1 200 m3;加砂量应控制在35~60 m3;Ⅲ类和Ⅳ类单元煤储层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对于不同地质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压裂措施;排采制度方面,将煤层气排采产气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针对不同排采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排采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储层的应力敏感问题是近年来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低渗透储层是否存在强应力敏感”,石油学界存在2种相反的观点,且争议不断,给油气生产和决策带来困扰。通过剖析应力敏感实验研究的局限,并根据应力敏感评价理论计算结果,对“低渗透储层存在强应力敏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应力敏感实验测试存在难以模拟储层实际受力状态、微间隙影响实验结果、不同渗透率岩心测试稳定时间差异大等问题,实验结果难以反映岩石渗透率的真实特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错误使用Terzaghi有效应力,放大了储层的应力敏感程度。以双重有效应力和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管流来模拟实际岩石中的渗流,从岩石力学角度推导出储层应力敏感评价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不存在强应力敏感。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低渗透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伟 《天然气工业》2013,33(3):95-100
随着天然气的大量普及和广泛使用,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逐步凸显。为促进天然气产业的进步和升级,需要分析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历史和协调发展机制。为此,在首次建立天然气产业链“哑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往期的发展情况和当前天然气产业链不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理顺天然气销售价格、降低下游非理性需求量,进而促进上中游的理性发展为关键措施来解决天然气产业链的不协调发展的建议;同时根据产业升级的基本概念,利用该模型分析确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进步和升级措施: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及经济政策法规的调整,分别促进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进而推动天然气产业的整体进步和升级。这些建议及措施能够有效地指导当前和未来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探井效果差异大,有的富集高产、有的低产,也有干井。通过对比分析10余口页岩气钻井岩心描述、地化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全岩X衍射、现场含气量测试、测井资料等,研究了页岩储层六性特征,即:岩性、地化特性、可压裂性、物性、含气性和电性特征。研究认为岩性、地化特性、脆性三者之间相关性好,如含放射虫碳质笔石页岩的TOC高、脆性指数也高,受先天条件即沉积环境与相带控制,三者在川东南各井都可以对比;物性和含气性呈正相关,受后天构造改造影响,探井之间差异非常大,但物性与TOC仍呈正相关;页岩垂向自封闭性及水平渗透率大的特性决定了页岩产状与断层发育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主要因素,而页岩是否含气又影响了物性的大小。构造宽缓、断层不发育的含放射虫碳质笔石页岩,才能保持孔隙压力和孔隙大小,成为高TOC、高脆性、高孔隙度、高含气性的优质页岩储层,表现出四高三低的电性特征,才能形成商业产能。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盘古梁西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长6段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段储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储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相似文献   

20.
产量是储层的反映,产量分析是认识储层最有效的方法。研究煤层气产能控制因素,可为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井位部署及开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沁水盆地南部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初步实现了煤层气产业化,地面垂直井产气量一般在2 000~5 000 m3/d之间,但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气井产气量有所差别。在对地面垂直井产气量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控制地质因素是构造条件、煤层厚度、煤层埋深、气含量、渗透率及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因素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不同,煤层气井的产气潜力主要取决于各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