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结过程余热回收与利用是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手段之一。概述了国内外烧结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发展状况,指出了中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从工艺流程、技术特点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和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给出了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基本思路。提出应积极推广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加快开发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深入倡导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理念,为中国烧结工序的节能减排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烧结余热回收是钢铁工业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烧结矿显热的高效回收利用,是烧结余热回收的核心与重点,针对传统冷却机的漏风问题严重影响其余热回收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采用新型立式冷却装置来改善密封性能,有效提高余热回收效率。研究表明,通过立式装置回收,烧结余热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回收与利用;不但实现了对烧结矿余热的高效回收,而且热风即载热介质,品质较高,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余热利用。若能合理利用这些废热可有效降低钢铁企业能耗。本文阐述了当前烧结工序余热回收的方式及现状,对烧结矿显热高效回收做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其关键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烧结工序余热资源回收率低,主要因为烧结有大量低于300℃冷却废气低温余热资源难以回收。文章利用ORC发电技术回收烧结冷却机低温段废气余热以及放散的余热锅炉低压蒸汽,对烧结冷却机的热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冷却机的废气排放温度,提高余热回收率。分析表明,通过烧结冷却机低温段余热回收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大型烧结设备余热整体利用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烧结余热特点和余热品质分析,提出了将余热进行分段回收、有效利用、优化用能的技术方案,即同时采用余热发电和热风点火、热风烧结以及料矿加热等多种有效的回收形式对烧结余热加以综合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法,可将大型烧结设备产生的余热最大限度地加以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烧结余热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率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此国家制定烧结余热回收相关标准和给予经济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分析了国内烧结余热利用现状及其回收方法,并把余热回收发电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九菊  董辉  杜涛  徐春柏  周节旺  林科 《钢铁》2011,46(4):88-92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是目前钢铁企业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措施之一.从热工角度总结分析了中国烧结余热回收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提出了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即在优先考虑改善烧结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将温度较高的余热实施动力回收,将温度较中和较低的余热实施直接热回...  相似文献   

7.
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烧结烟气和冷却机热废气含有大量显热,回收利用这些显热,对节能减排、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烧结废气回收余热的四种形式、国内外烧结厂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各烧结厂余热回收利用的实践,可供烧结厂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时加以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屈鹏飞 《山西冶金》2023,(8):121-122+132
为了解决烧结工序特别是环冷机余热资源品位低和余热回收率低的问题,对目前烧结环冷的余热回收利用效率进行分析,针对环冷余热回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烧结矿竖式冷却,结果表明烧结矿利用竖式冷却的余热回收利用效率可大大提升,为实现烧结工序的节能降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是目前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方向与途径之一。就本质而言,余 热回收与利用过程是一个能量转换与利用的过程,热力学分析是其重要研究手段。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 律,针对目前烧结余热利用方式,系统分析了烧结余热资源的产生、转换与利用等环节中各种形式的余热在数量上 的守恒和品质上的匹配关系,重点分析了各环节的热效率、火用 效率以及火用损失,藉此分析影响余热回收与利用的主 要因素及其制约环节,提出提高余热回收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烧结余热回收是节约能源、加强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根据烧结工序余热特点和余热品位分析,提出了环冷机废气余热与烧结机尾中温烟气余热集成回收,环冷机余热三段回收梯级利用发电的优化用能方案,并介绍了为开发该技术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热源参数调控、发电系统火用分析和蒸汽参数优化、以及气体循环与动力循环协同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是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方向与途径之一。针对于传统冷却机在余热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着系统漏风、回收余热品位和效率偏低等难以克服的弊端,借鉴干熄焦中干熄炉的结构和工艺,提出了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利用的结构与工艺,明确了其中的3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竖罐式回收利用是烧结余热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的一条新的途径;其不但实现了对烧结矿余热的高效回收,而且,热风即载热介质品质较高,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余热利用;罐体内料层阻力特性、料层内气固传热以及冷却方式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是罐式回收是否可行的3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烧结工序能源消耗较大,烧结烟气及环冷机热废气蕴含热量多,回收利用数量少。针对烧结工序生产不稳定的特点,结合烧结余热发电技术对全部回收利用烧结环冷机Ⅲ段烟气余热及最佳补燃煤气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最终确定烧结余热发电系统补燃至中温中压参数经济最优。  相似文献   

13.
烧结余热回收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为群  栾颖 《河南冶金》2007,15(3):23-24,37
介绍了国内外烧结余热利用情况.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余热发电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的途径,并提出了提高烧结回收余热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烧结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通过烧结环冷废气和烧结机尾部烟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利用安钢内部余热进行回收发电,使烧结生产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产生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减少了高温废气的排放,保护了环境.指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力学分析法剖析了烧结余热产生、转换与利用过程,绘制了烧结-冷却-余热回收系统的物流图和流图,建立了有关能量输出、转换与利用的评价指标,借此研究了国内某360m2烧结机的余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输出效率、转换效率、利用效率等指标可用来评价烧结余热回收等能量利用状况;烧结机、冷却机、余热锅炉、汽轮机发电4个环节的利用效率分别为0.30、0.52、0.71、0.39;目前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烧结烟气和冷却三段冷却废气所携带的显热尚未被利用;将烧结烟气和冷却三段废气余热用于点火煤气预热或锅炉给水预热,可使得烧结机和环冷机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9和0.18。  相似文献   

16.
钢铁企业中烧结机冷却废气余热占烧结工序能耗的30%左右,余热利用潜力大。本文介绍了某钢铁企业3台烧结环冷机废气余热回收的工艺流程与实际应用效果;并针对实际蒸汽产量和收益等指标较设计和测算值偏低问题,分析了影响回收效果的烟气余热特性、环冷机密封性能以及系统运行优化控制等因素,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可为今后烧结余热回收利用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钢铁企业烧结工序余热资源量及余热回收利用现状,探讨了烧结余热回收装置的传热特性和强化方向.分析表明基于多孔介质理论与场协同原理的第三代强化换热技术将使冷却机和余热锅炉的结构及回收效率趋于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的快速发展期。深入分析烧结余热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某钢厂1×360m2烧结环冷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项目为例,通过采用余热锅炉合理布置、工艺流程优化和密封改造等措施,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和环冷风机利用效率,同时改善了作业环境,以期为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的设计及运行提供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回收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400m~2烧结机机尾高温余热和环冷机高温余热,对烧结工序可利用的余热资源和烧结室、鼓风环式冷却机、主抽风机室和环冷机改造方案进行了探讨,为实施余热回收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最近,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的马钢二铁总厂烧结余热发电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冶金行业第一家烧结带冷机余热发电机组开始进入正式运行。马钢历来重视余热的回收利用,烧结工序约占钢铁产业总能耗的10%。由于烧结带冷机冷却废气的温度不高,利用困难,以往都是从烟囱直接外排。但烧结废气带走的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的20%,如何有效回收利用这部分具有较高热焓的烟气余热降低能耗,是钢铁行业关注的课题。根据这一情况,马钢烧结带冷机余热发电项目关键设备采取从国外引进、国内配套设计,将现有的两台300m2烧结机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发电,发电机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