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主要采用图例分析和归纳法,对明清两代分层开光形式的青花灵芝纹和景德镇渣胎碗的纹饰特征、装饰手法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追溯景德镇渣胎碗装饰艺术的起源。借此对景德镇渣胎碗文化进行补充和完善,也为当代青花装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灵感和素材。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民窑青花里有一类名为"渣胎碗"的器物流行至今,由于其产量大、延续时间久、销售范围广、风格明显、纹饰抽象难以辨认,故而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实物,认为其名称来自景德镇的"捡渣"与"灰可器"业,样式则起源于明代早期的葵花瓣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纹,清代雍乾时期该纹样被大量应用于民窑。嘉庆以后,基于市场的需求和其它窑口的竞争,画工逐不断简化纹饰,从而形成难以辨识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渣胎碗之谜     
邹海珠 《陶瓷研究》2003,18(4):15-15
渣胎碗,顾名思义是平民百姓使用的一种粗瓷,故景德镇俗称为“灰可器”。这种碗虽说是胎质粗糙,彩色青灰,但是缀画满壁的青花纹样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文化信息。至今还有不少陶瓷专家为解读其中之谜而争论不休呢。  相似文献   

4.
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中国陶瓷》2007,43(10):62-65
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的造型、胎釉、装饰、纹饰、工艺等比较出发,在找寻景德镇陶瓷器物的材质之美、装饰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人文之美的前提下,分析官窑和民窑器物在美学风格上出现的精和粗、雅和俗、端正和自由、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分野,以求更客观地评价民窑和官窑的历史地位、更好地欣赏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器物,更恰当地理解、继承和发扬民窑和官窑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精髓。  相似文献   

5.
晚明青花民窑窑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民窑青花瓷生产以景德镇为主流,但也不乏各地其他青花窑场,给晚明青花瓷鉴定带来断窑口的问题.本文试从胎釉及青花发色和纹饰等方面简要比较景德镇窑与其他诸窑之差别,以期对晚明民窑青花瓷窑口的断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瓷业真正迈向历史高峰应始于明代。明代是景德镇民窑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陶瓷作为商品大量远销国外的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民窑陶瓷生产的主流,可以说青花瓷印证了明代景德镇民窑发展的痕迹。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在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体及装饰多为植物纹,如花草相缠的蔓草纹、宝相花,团形花等,只有少量动物纹、青花色调虽鲜艳,并有晕散现象,但色调浓处有黑色小斑点、胎釉灰、釉质多气孔,加之唐代尚豪华、器丰满、色华丽,多采用釉色装饰,这使  相似文献   

7.
晚明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变革转折期,景德镇陶瓷艺术也不例外。晚明景德镇民窑瓷业以青花瓷为主导,其艺术风格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前大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影响晚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艺术风格发生大转变的因素很多,而徽商的巨大影响则显然处于其中最核心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徽商身上。因此,对徽商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窑青花瓷文化艺术成就卓越,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璀璨明星。民窑陶瓷表面粗糙,质地不够细腻,但功能结构合理,形体比例恰当,艺术风格独特。民窑青花装饰最大的艺术特征是追求洒脱自由,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正是其平民性的生动具体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官窑青花的最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民窑和官窑的制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瓷器历史悠久,世界闻名。而其民窑的兴盛,为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艺术的繁荣功不可没。回顾景德镇民窑的的起源、分布与审美风格,有助于人们从不同方面去认识民窑,发掘民窑,促进民族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光大。  相似文献   

11.
赵明景 《陶瓷研究》1998,13(4):45-46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高峰时期。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青花瓷画艺术的发展。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那么景德镇民窑青花则是这瑰宝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于陶瓷艺术之林。近年,笔者在临摹景德...  相似文献   

12.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景德镇地区古瓷胎的分类,并结合景德镇地区制瓷原料,初步推测了不同类古瓷胎的配方特点,同时指出明代官窑与民窑瓷胎在配方上的差异,以及元代瓷胎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丁虹 《中国陶瓷》2012,(5):75-76
就景德镇民窑制作的青花瓷碗的史实,阐述纹式装饰的个中奥秘,并随其体现的情感特征,意象式的线型语汇、象征形式以及现代审视的观点,择其要点,一叙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4.
湖田窑遗址作为景德镇民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推动性的历史意义。尤其是近些年来景德镇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积淀,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同时推进了古窑址的保护利用,推进遗址保护有利于将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发展,也同时为景德镇的文化名片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5.
明代水墨写意画与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就表现内容而言,具有类同性,都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观照和表达需求。从传统艺术视角诠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笔墨审美意趣,旨在对现代青花的创作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明之前,景德镇民窑分布相对分散,而晚明景德镇民窑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局,由分散转向了集中分布,从而对景德镇瓷业各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促进其迅速发展,并因此使瓷艺风格出现了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17.
选取广西师范大学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质子X射线荧光手段对该样品的胎、釉部分进行了成分结构分析。结合馆藏梅瓶出土地点、器型特征、胎釉成分进行综合比对研究,确定馆藏青瓷梅瓶来自明朝时期的景德镇地区,为当地民窑生产的仿龙泉窑青瓷产品。  相似文献   

18.
"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赵明Jin 《陶瓷研究》2000,15(2):50-53
为进一步探讨民窑青花瓷的源委,及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试就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的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及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逐件作一介绍,并就其特征进行粗浅分析。青花缠枝莲纹碗 敞口,弧腹,圈足。口沿内外各饰弦纹一道,内底心双圈草书“福”字款。外壁绘二方连续缠枝莲纹,腹下部饰二道弦纹。通体施釉,仅足内无釉,碗底心有鸡心样突起。釉质肥厚,晶亮,白中泛青,开细纹片。绘画技术采用一笔点划画法,起笔色深,收笔色淡,布局疏朗秀丽。青料浓艳清新。高59cm、口径122cm、底径5cm。为永乐年间景德镇民窑烧…  相似文献   

20.
姑苏版画在明中叶已经发展成熟,至清代时成为最重要的版画类型之一,具有很高艺术水准和鲜明特色,对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风格形成重要影响。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在移植与借鉴姑苏版画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题材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