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庆丽  袁勇 《特种结构》2009,26(2):72-75
科学合理地评估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今隧道界的热门课题.目前隧道的安全性评估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借鉴桥梁成熟的安全性评估理论,在简单评述了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设计理论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并讨论了评估与设计的不同.通过研究可知:(1)基于设计理论评估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可以采用与设计新隧道相近的方法,易于为评估者接受和理解;(2)评估阶段能够获得比设计阶段更为全面准确的有关控制断面、荷载、结构分析以及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的信息;(3)在评估阶段避免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评估结果更接近隧道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规划6号线与已建彩虹地道的相对关系,其次介绍了地道的结构设计情况和技术措施.最后采用数值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后期盾构施工对已建地道附加内力和变形影响.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路隧道的病害问题越来越明显,而出现病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以及维修管理等方面,同时,自然环境方面,如地质环境、气候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也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隧道的正常工作的使用,甚至成为行车安全潜在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隧道病害,科学的评判其现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朝天门隧道大正段安全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地质雷达、超声波、电磁辐射、声发射等测试手段及有限元数值计算等工作,对朝天门隧道大正段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对二次支护裂缝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析计算基坑开挖过程中对相邻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完成后,隧道变形未超过变形控制标准。基坑施工方案和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6.
唐宗富  董军  陈波 《山西建筑》2007,33(34):302-303
从数值结构分析的角度,建立地层—结构耦合模型以及独立的结构模型,给出了新平衡状态下既有结构危险部位的内力值,并与相应的结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以此判断结构的安全性,对于地铁结构的设计、施工及既有结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进入高潮。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由于城市环境复杂、线网规划密集以及建设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同,穿越和邻近既有建(构)筑物的情况不可避免。本文针对城市暗挖隧道近距离穿越不同类型既有结构物的安全影响及其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新建隧道-岩土体-既有结构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重点分析了不同结构的应力响应、变形响应特点,进而对结构安全性响应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穿越施工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了以变形控制为核心的工程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形成了相应的控制流程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炽藩  马俊  方霞  宋南涛 《四川建筑》2007,27(3):193-195
在煤系地层采空区附近进行隧道施工,常常出现大规模坍塌,有时破坏达到地表。文中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不同大小尺寸和距离隧道顶部的不同距离对隧道施工安全性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作为煤系地层隧道设计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孙恒毅 《山西建筑》2011,37(15):152-153
结合某隧道工程施工,介绍了隧道施工的特点和方法,同时建立了隧道施工过程安全评价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该隧道施工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为该隧道施工中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0.
结合襄胡二线新刘家沟隧道实际工程,通过对既有花果隧道的四次爆破振动测试分析及一次爆破验证,说明爆破振动的参数设计是合理的,质点的振动速度能够客观反映现场的地质状况和衰减规律,新建隧道施工爆破对爆心距最小的左边墙影响最大.随着测点与爆心距的增大,质点振速衰减明显,质点振动幅值依次减小.建议在新建隧道洞口段进行分段爆破,限制每次爆破最大段装药量,以保证既有隧道结构的稳定安全和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介绍外滩通道工程和沿线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选取四幢代表性历史建筑,给出其检测监测方案,分析了外滩通道施工引起相邻房屋的附加沉降、倾斜和损伤。监测结果表明,外滩通道施工期间,各房屋沉降较倾斜和损伤更为敏感,房屋沉降具有"缓慢波动—加速变形—趋于稳定"三阶段特征,且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沉降。为此,建议相邻工程施工影响监测时应以沉降为主、倾斜和损伤为辅,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工艺和进度调整,在关注累积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同时应注意房屋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2.
《土工基础》2016,(2):148-151
针对苏州软土地区的某深大基坑施工对邻近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方案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包含设计方案优化及施工方案优化。反演分析得到了邻近基坑项目基坑土及地层的本构模型计算参数,并应用于有限元模拟预测基坑施工全过程对隧道结构影响的分析过程中。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深大基坑施工对隧道结构的保护措施有效,施工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处理方案提供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附加作用,本文通过现场监测,从附加应力、附加变形两方面研究了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附加作用。分析了既有隧道管片附加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给出了附加作用与掌子面距离的关系,同时对管片附加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①既有隧道管片的附加环向、径向应力远大于附加走向应力。②既有隧道拱顶、拱底处环向附加应力为拉应力,且拱顶处拉应力远远大于拱底处拉应力,两侧拱腰处为压应力,靠近新建侧附加压应力大于远离侧附加应力,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③既有隧道管片的走向附加应力是压应力,其中拱底处最大,近侧拱腰处次之,拱顶处较小,远侧拱腰处最小。④既有隧道管片的径向附加应力为压应力,大小为0.1~0.5 MPa,近侧拱腰处最大,远侧拱腰处次之,拱顶较小,拱底最小。其表现为“侧向大,竖向小”“近大远小,上大下小,不对称”的分布规律,即逆时针旋转90°的“非对称葫芦形”分布。⑤附加地表沉降呈对称U型沉降槽分布,影响半径为1倍埋深,影响角约45°,沉降最大点在隧道正上方,当掌子面到达监测断面时沉降速率最大。⑥既有隧道管片的附加净空收敛值依次经历了侧向收缩、缓慢扩张、快速扩张、缓慢回落,趋于稳定5个阶段。净空收敛值回落至峰值的三分之一,其变化范围在-1~3 mm。⑦既有隧道管片的附加拱底沉降依次为上浮、回落、快速上浮、快速回落、回落至初始状态,其变化范围为-1.0~2.5 mm。  相似文献   

14.
双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临近群桩承载性能的影响鲜有报道。针对此问题,采用基于地层损失比的位移控制有限单元法(DCM),对软土地基中不同埋深双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处于工作荷载下群桩工作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相关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双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群桩桩顶附加沉降和群桩承载能力损失影响差别显著,当先开挖上覆隧道时,群桩桩顶的附加沉降量为先开挖下置隧道时的1.25倍,且群桩承载能力的损失率约为后者的1.2倍;两工况中第二个隧道的开挖使得群桩中前桩附加弯矩和后桩附加弯矩均有明显的增大,此与分居群桩两侧但埋深相同的双隧道开挖对群桩弯矩的影响规律迥异;两工况下均产生较大的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且最大附加弯矩和最大附加轴力均位于上覆隧道轴线附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道路路网的日趋完善,新建山岭隧道穿越人口密集区域已经越来越难以避免,而山岭隧道穿越人口密集区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振动和噪声问题。因此,以某山岭隧道下邻临近建筑物段为依托,进行隧道运营期振动和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并最终确定该工程运营期的振动和噪声影响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制,可为类似工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与既有高铁隧道平行,水平间距较小,隧道采用明挖施工,基坑支护采取灌注桩围护加钢支撑,以施工方法及现场监测数据为依据,通过MIDAS NX有限元软件,分析在轨道交通区间隧道采用明挖施工的情况下,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高铁隧道结构和基坑支护变形的发展规律。得到结论:基坑开挖过程对高铁隧道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靠近基坑一侧边墙,且变形符合要求,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底部及其两侧;对于临近既有高铁隧道的明挖轨道交通隧道施工,采用灌注桩围护加钢支撑支护有效控制对临近既有高铁隧道结构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7.
乔丽平 《土工基础》2018,(2):142-145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位于地铁沿线安保区内,安保区内进行桩基施工会对临近的地铁隧道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深圳宝安区某工程为例,采用布辛奈斯克解从理论上计算分析了桩基础施工对地铁隧道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采用Midas GTS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桩基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采用"体积等代"的理论计算分析了管桩沉桩施工挤土效应对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其分析计算方法及工程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市政技术》2016,(4):162-165
以南京市栖霞山隧道长距离邻近既有铁路隧道施工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及地层的力学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施工结束后既有隧道最大沉降为1.35 mm,水平向最大位移为0.18 mm,初始阶段、卸荷阶段或回填阶段结构承受的拉应力、压应力均远小于混凝土抗拉、压强度,可以保证既有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姜波  林亮 《重庆建筑》2021,20(11):54-56
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当两线间距较小时,新建隧道的爆破开挖产生的振动容易引发既有线的开裂变形,甚至导致既有隧道的坍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渝怀铁路涪秀二线临近既有线段落长,隧道占比高,施工安全风险大.该文重点分析了渝怀铁路涪秀二线临近既有线隧道洞口明线段施工技术、暗洞段施工技术和临近既有线的施工管理技术,并结合现场工程实例,说明采取合理的开挖爆破方式和处理措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可为类似隧道施工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隧道常常需要在复杂环境下穿越既有隧道或城市生命线工程,针对地表沉降、已建隧道的沉降或隆起、桩基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优化盾构技术参数、注浆参数、实时监测反馈至关重要.以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在复杂环境下近距离盾构施工过程遇到的施工技术难点为例,重点介绍五角场站~江湾体育场站盾构区间穿越五角场下沉广场,南京东路~豫园站盾构区间穿越延安东路隧道,陕西南路站~上海图书馆站盾构区间上穿越1号线,并提出解决方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