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宗勋  朱惠伟 《四川建材》2014,(3):44-45,49
为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差裂缝,采用计算机智能化测温技术,使用分布式应变和温度传感器、标准通信光纤、监控显示器等,结合循环水降温管,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变化进行监测,揭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规律,试验表明:混凝土浇筑开始至完成后10 h左右,温度迅速升高并至最高温度,且近似成线性关系,最大温差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 d左右。对循环水降温管布置间距提出技术参数,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而现有传统测温技术有明显不足。开发了一套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温度监测系统,并开展了温度监测模拟试验和工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监测系统满足自动监测、远程查看、温差预警等功能要求,系统监测结果与人工测温基本一致,监测成果可信。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中,该监测系统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合襄樊汉江三桥主墩大体积承台施工,分析了大体积承台施工技术,包括:钢板桩围堰施工,水下混凝土封底.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结构内部产生过高的水化热温度,致使结构产生有害裂缝,从混凝土原材料到混凝土浇筑施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包括低水化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温控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现场控制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从而使得承台施工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在浇筑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易造成承台内表温差较大、局部拉应力超限、混凝土表面出现有害裂缝等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相应措施对其水化热温度进行控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承台施工过程中的水化热进行模拟分析,并现场监测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温度监测结果一致,承台分层浇筑、布设冷却水管等是降低水化热温度的有效措施,能够确保承台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在混凝土凝固期间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变化,使得混凝土产生了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问题,通过实例探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应力控制措施,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温差变化而产生裂缝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温度监控方法,分析了混凝土浇筑及固化过程中的水化热温度变化过程及原因,提出预防混凝土底板产生温度裂缝的养护措施。做好温控可以及时掌握温度变化情况,根据测温数据,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基础底板产生温度裂缝。温控技术的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工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体积承台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水化热,提出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的思路和工作流程,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浇筑施工进行水化热温度场数值分析,介绍了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方案、模拟计算结果及施工过程控制计算,并与温度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国友 《居业》2023,(10):13-15
在工业厂房的建设中,所使用的混凝土体积较大,在施工期间可能由于水化热反应,导致混凝土内部与外表面的温差过大,从而引发裂缝。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等病害,将会大幅影响其应力状态,并缩短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工业厂房的混凝土施工中,要深度剖析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对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进行分析,在混凝土浇筑前的初始温度阶段、混凝土浇筑后初期的水化热温升阶段以及混凝土浇筑后期的降温阶段,采取相应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本文对工业厂房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与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混凝土浇筑后释放大量水化热,'由于体积较大,聚集在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由于约束的影响,在混凝土的升降温过程中会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工程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水化热控制以及测温工作,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升情况,对浇筑后的混凝土的温差进行控制。结果证明,选用合理的原材料,连续的生产过程以及合理的混凝土养护制度,可以实现浇筑后的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不超过25℃,温差控制比较理想,结构砼质量未出现任何裂缝和缺陷,避免了由于裂缝而破坏了混凝土的正常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