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拾云 《陶瓷研究》1998,13(3):46-54
青花瓷画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青花瓷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文化对青花瓷的深刻影响。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戏曲、文学、建筑艺术,对青花瓷画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国佛教、儒教、道教的文化艺术,在青花瓷中,也有很大影响。景德镇青花瓷,在不同...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青花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交流的重要载体。16世纪它零星地传入欧洲,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逐渐风靡欧洲,19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广泛渗入到欧洲社会,对其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催生了许多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青花瓷以其清新雅致、意境悠远、传世量少,成为广大研究人员的争相研究的对象。本文将通过对青花瓷的造成特色以及成型工艺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艺术内涵,加深对青花瓷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廖志英  黄萍 《中国陶瓷》2007,43(7):56-56,60
中国的陶瓷艺术与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起源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联性,其中青花瓷与传统文化关系尤为密切。青花瓷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艺术语言向世人诠释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青花瓷无论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因此它成为了古人身份的象征。青花瓷纹饰种类繁多,其中婴戏图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民间艺术中更是极为盛行。婴戏青花瓷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因此,了解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对于我们研究青花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国画是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国画创作充分反应了东方文化独特艺术内涵及人文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及民族价值观。而青花瓷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陶瓷制作还是陶瓷艺术的展现都将国画风格作为其主要艺术基调。将国画技法同青花瓷装饰的融合体现文化艺术的包容性,同时国画技巧同青花瓷装饰的融合也是文化发展创新的结果。笔者从国画技法概述着手,研究了国画技法与青花瓷装饰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历史悠久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纹饰独树一帜。青花山水纹饰从元代开始出现,经过明朝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最终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审美思想,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情与理的交融。从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邹志桥  周华 《佛山陶瓷》2013,23(1):49-50,56
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是陶瓷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倍受世人的关注。元代青花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和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元代青花瓷纹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纹饰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8月16日,中国画名家《聊斋志异》主题青花瓷创作项目启动仪式在山东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画名家《聊斋志异》主题青花瓷"是由中国画名家、聊斋文化专家、青花制瓷专家联合打造的大型的主题青花瓷创作项目。邀请5名中国画实力名家,以《聊斋志异》全部故事内容为创作题材,创作出全国唯一一套聊斋故事青花瓷,全国独创、世界唯一,是中国画艺术、青花瓷艺术与聊斋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当代官方出品的青花瓷绝世珍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级之作。把中国画艺术、聊斋文化与青花瓷艺术相结合,通过青花瓷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出聊斋  相似文献   

9.
李倩 《陶瓷》2023,(12):102-104
在漫长的中国水墨画和青花瓷艺术的发展中,青花瓷画的脚步一直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前行。中国水墨画带给青花瓷画的不只是简单的工艺装饰,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语言与人文审美历史。基于对新文人水墨与当代文化语境表达的发展与创新,笔者探索了青花瓷画寻求当代世俗水墨表达的现代之路,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选择、提炼,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的水墨精神照进现实人生,这是新文人对传统水墨表现世俗生活的传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0.
烧造青花瓷的历史悠久。传统青花瓷的很多方面都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当代青花瓷是在继承传统青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取舍,融会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创作思想及表现方法,体现新时代特征的青花艺术作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当代青花瓷也有很深厚的水墨画的痕迹,本文就是从料色、技法和题材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水墨画对青花瓷艺术上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小妹 《陶瓷研究》2023,(5):135-137
当代青花瓷画的发展和演变是在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与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产物。20世纪末至今,中国当代青花瓷画中出现了大量的波普艺术现象,并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状态。这是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间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融合、衍生的结果。在波普艺术和当代青花瓷画相结合过程中,艺术家们除了对自身创作观念、审美取向方面进行调整以外,还在作品题材、绘画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探索。文章主要从波普艺术现象的角度出发,对其在当代青花瓷画中表现方式和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探讨波普艺术现象与当代青花瓷画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不断发展的今日,青花瓷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保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离不开青花装饰艺术之美。本文通过论述青花瓷的青白关系、青花装饰蕴含的韵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探究青花瓷艺术价值审美。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名瓷中,景德镇的青花瓷属于传统陶瓷工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青花瓷艺术由于存在着悠久的工艺演变历程,因此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以及人文情感,并且被视为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瑰宝。青花瓷的陶瓷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陶瓷表面的构图艺术、色彩搭配艺术与材料选择艺术,能够烘托出青花瓷作品特有的审美氛围。因此,本文探讨景德镇青花瓷散发工艺美的装饰艺术要点,突显青花瓷工艺品的良好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景德镇民间青花瓷,以其素雅清秀,妙趣天成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民间青花艺术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代民间青花瓷,器型质朴,用笔简练,构图疏朗,装饰巧妙,意蕴深刻:清代民间青花瓷,材质精细,用笔工写结合,以吉祥纹样为主要装饰题材。明清民间青花瓷画艺术,既是古代陶瓷中的佳作,也是当代陶瓷艺术家研究传统陶瓷艺术,创造新时代青花瓷画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符号的代名词,青花瓷具有独特的图案内容。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青花瓷图案艺术近年来在许多设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探讨了游戏概念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性,探讨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原创美术设计执行方式,并展望了中国游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蓝印花布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它与青花瓷艺术在色彩、纹样、技法等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相通之处。丰富的蓝印花布元素在青花瓷中的应用必须与青花瓷的材质工艺特性相适应,同时体现出蓝印花布本身的质感并融入现代设计,在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当代青花瓷审美表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花瓷是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打造中国特色的现代青花瓷艺术品牌,让更多具有独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青花艺术作品,通过创新,满足人们对青花瓷多元化、个性化审美和收藏的需求,繁荣当代艺术品市场,推动中国当代青花瓷艺术的发展。青花花鸟画是在继承和延伸传统中国画艺术精髓绘画技法上,将中国画讲究构图布局、笔墨线条、情趣意境等有机糅合在一起;在装饰工艺和创作手法上,将笔绘、泼料、流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瑰宝,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享誉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代青花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中,人物故事纹是其众多纹饰中的一大亮点,涵盖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元代戏剧中的人物,成为元代瓷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人物画对元青花瓷人物纹饰在绘画理念和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回顾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元青花瓷人物纹饰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以深入剖析其独特的绘画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雷大辉 《陶瓷研究》2014,(3):109-111
青花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艺术非常接近,从八大山人的写意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孕育着丰富的青花瓷画借鉴的技巧和意韵,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然青花表现的内容、题材、形式、手法比写意画更广泛。  相似文献   

20.
《陶瓷》2018,(1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技术工艺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青花瓷元素使用领域不断延伸,从工艺、首饰、服装、创意产品逐步延伸到了室内装饰、大型建筑设计当中。现代建筑设计师通过对青花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从青花瓷婀娜多姿的曲线造型、青白相交的色彩与花纹,破碎而又完整的肌理质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使得陶瓷工艺与建筑设计之间摩擦出了无数的火花。笔者通过对青花瓷元素的研究,分析青花瓷的造型、图纹、质感在建筑艺术中的设计运用,探讨两者之间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