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为分析深季节冻土区涵洞对路基及其下地基热状况的影响,建立了涵洞温度场计算模型,基于已有的试验涵洞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再在该模型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参数和模型尺寸,进行不同情况下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季节冻土区涵洞温度场时,需要充分考虑热对流效果,忽略填土热对流效果是不合适的,考虑热对流效果的模型在定性和定量上均与现场监测情况一致;在季节性冻土区涵洞设计工作中,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对流传热对涵底冻深发展的影响;涵底最大冻结深度随着含水量呈三段式的变化规律:随其增大先减小,后减小速度变缓甚至冻深略有增加,最后又趋于减小;寒区涵洞内径的尺寸对涵底冻结深度方面的影响较大,而净高对涵底冻结深度方面的影响很小,可以不考虑。 相似文献
2.
考虑风速对涵洞温度场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深季节冻土区涵洞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对类似地区涵洞防冻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涵洞侧壁土体温度场以涵洞中心为轴线呈"倒钟"形分布,涵洞中心附近土体温度变化较剧烈;涵顶路基处填土温度沿涵顶到路基顶面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沿洞口向路基中心方向逐渐增大;风速对涵洞中心一定范围内土体的温度场影响较为显著;通过改变保温板布设位置和厚度得出不同条件下涵洞周围土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对比分析认为,保温板可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保温板铺设位置、保温板厚度是分别影响涵顶、涵侧路基土体温度场的重要因素;保温板外置铺设改善了涵顶路基土体的双向冻结效应,8 cm厚保温板外置铺设的保温效果与10 cm厚保温板内置铺设的保温效果相差不大,建议深季节冻土区涵洞温度场保温设计采用8 cm厚保温板外置铺设方法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4.
5.
6.
石笼技术对深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笼工程技术对季节冻土区深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哈大高铁D3K691+ 700~D3K691+ 850段路堑边坡进行了石笼工程措施与无措施的对比试验工程,并在边坡中设置测斜管,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与无措施边坡相比,石笼工程措施边坡坡顶、坡中、坡脚的正向水平位移和位移速率均有大幅的减小,最大正向水平位移分别减少了72%、82%、82.3%,最大位移速率分别减少了83%、50%、18%,因此,石笼防冻融滑塌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季节冻土区深路堑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正> 全国季节冻土区工程抗冻害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8月10-1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冻土专业组、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科研协作组、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情报网、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及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联合举办。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主办的松辽流域渠系水工建筑物优秀抗冻工程评选与经验交流会暨此次会议一起举行。 相似文献
8.
结合通辽—霍林河扩能改造通辽枢纽工程及既有路基病害情况,论述了深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公路常见病害的产生机理,分析了影响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不同部位冻害的特点及危害,提出了深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冻害防治措施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新建哈大客运专线穿越东北中部山前平原,其中有10 km长为地下水埋深很浅的路堑段,冻胀问题突出。基于对长春西客站附近的路堑段开展的路基水热状况监测,分析路基填筑主体及其下土体水热条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冻胀的影响,并评价运营前路基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在现有设计和正常施工条件下,路基热稳定性良好,总体相对变形量未超过7 mm,上层冻胀变形量占据总体冻胀量的60%以上,且与地温呈负相关关系,并随着冻深而逐步减少;路基中设置的封闭复合土工膜阻隔外界水分向路基基床主体迁移,使得基床土体含水量基本稳定,从而减少分凝冰的形成;地温变化的趋势和分布特征与基床部位和表层工程措施相关:轨道板和钢筋混凝土基座增大路基的热阻,使得地温等值线在其下呈现略微“上抬”的趋势。同时正线两侧联络线使用的传统道碴层,因其降温机制使得其下的地温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双向线路中间的排水沟下方冻结深度增大,而路基两侧的排水沟由于使用不同的工程构件,使得该部位下方及临近部位的冻结深度变化与路中排水沟下的略有不同。综合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期间试验段路基热力学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是阐述了堤防工程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分类及如何利用独立坐标系对裂缝进行三向测量的观测方法,并对观测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对寒区路基冻胀问题,提出一种路基专用地源热泵型供热装置,构建能够主动控制热量收支和温度变化的"热能转化式"路基.为明确热泵冷凝器型式和运行模式对换热温度的影响,设计两种冷凝器盘管方案,并进行4种不同启停比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连续运行模式下,冷凝器铜管螺旋间距为20 cm时,最高冷凝温度可达45℃,平均供热温度为4...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以沈哈高速铁路沿线的粘质黄土为研究对象,在恒温状态下进行了开放系统水分迁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件中引起水分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基质势和重力势;土体中各点的含水体积分数从试件底部开始到试件顶部逐渐减小;毛细上升高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增加关系,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数值;水通量与时间呈对数函数递减关系.基于上述试验,应用有限元法... 相似文献
18.
在恒温恒湿环境下,通过对粉煤灰混凝土试块进行增湿(正向扩散)、干燥(反向扩散)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微环境条件对粉煤灰混凝土表层湿质扩散的影响,并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等效湿质扩散系数的预计模型.结果表明:在增湿和干燥过程中,粉煤灰混凝土微环境相对湿度响应速率逐渐变缓,湿质扩散系数逐渐减小;在微环境相对湿度相同条件下,15%掺量(质量分数)粉煤灰会使混凝土湿质扩散系数降低,但45%掺量粉煤灰会使混凝土湿质扩散系数明显增大;在粉煤灰混凝土微环境温度和初始内外相对湿度差相同情况下,反向等效湿质扩散系数明显比正向等效湿质扩散系数小. 相似文献
19.
Qian Yulin 《工程勘察》2008,(5)
病险堤坝处治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治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垂直防渗技术已广泛用于堤坝的除险加固,是病险堤坝工程的主要防渗加固措施。工程中,常用的垂直防渗技术有:灌浆法、防渗墙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和垂直铺塑等。然而,每项垂直防渗技术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各种堤坝病害的产生机理、出现部位和破坏程度也不尽相同。为确保病险堤坝的防渗处治效果,必须加强防渗技术的研究,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病险堤坝的失事原因及其堤坝失事与渗透破坏的关系,论述了堤坝的渗透破坏型式,分析了各种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