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落的宝贝     
真正的传家宝,不是价值不菲的古董,而是父亲的一片情。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父亲还在世,他送给我三件宝贝。至今我已经保存了32年,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银行的保险箱里。32年前的一个凌晨,我在一座破旧的木楼上,看见父亲一瘸一拐地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走进了月光下铺满石板的小街。我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他,因为天亮我就要离开这里,返回东北,我的探亲很到期了。他说过要来送我。他一脸痛苦的表情使我大吃一惊:"摔得很厉害吗?哪儿?病吗?"他说:"设有什么,就是从车子  相似文献   

2.
葵娃快长大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新会葵艺日益萧条,但葵艺的种子却在一群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我叫葵娃,来自滨海侨乡江门新会。我的母亲是古老的新会葵艺,父亲是现代文明,我是他俩引以为傲的结晶……"当公益视频徐徐闪现时,所有人都被小女孩稚气的声音吸引。长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葵树叶阔娇嫩、光泽柔  相似文献   

3.
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甑皮岩首期陶烧成温度低于250℃,通过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试验,发现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双料混炼是甑皮岩人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项发明创造,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产生前经历的一个雏形阶段。我们据此推测,陶器起源经历过一个陶器雏形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试验发现,甑皮岩首期陶未经烧制的泥坯即可胜任烧煮田螺而不开裂。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是一种特殊的陶器。双料混炼是甑皮岩先民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上万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项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5.
我的嫁妆     
张楠 《中华手工》2014,(4):90-90
<正>沿着石板铺就的古驿道,走过条条"时光走廊",在青岩古镇偏僻的一隅,90后姑娘汤蕙菁的"我的嫁妆"便栖身于此。画栋雕梁间,古体"我的嫁妆"悬于门楣之上,散发着悠悠古韵。店名是蕙菁请朋友题写的,她自己也不清楚这到底是哪种字体。"嫁妆"看起来很像"庄稼",她也并不在意,"开这家店时,父母担心会赔,我却执意要开,就当给自己的嫁妆了,所以店名就叫‘我的嫁妆'。""菁子"是汤蕙菁的小昵称。迈过"我的嫁妆"的木门槛,满室的木柜、木架子多是菁子用妈妈收集的老木头花板拼装而成  相似文献   

6.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彰显万年前甑皮岩先民已经掌握双料混炼技术。甑皮岩首期陶双料混炼工艺,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一项人类智慧活动。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万年前人类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7.
<正>春节过后,我在我的非遗工作室专心画瓷,创作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件陶瓷描绘的是万物复苏的青山翠绿,点缀些待开的小花,喻意美好生活的开始。该作品将在即将开幕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亮相。我是醴陵人,父亲邹国华是省陶瓷艺术大师原湖南省陶瓷陈列馆馆长。小时候,父亲制作陶瓷作品时,我经常在一旁观看。有时,父亲会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将来你可得把釉下五彩的艺术发扬光大。"这时候,我总会用力地点点头。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2016年第5期、第6期连续刊发有关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首期陶的论文,引起考古界的关注。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联合出具《综合意见书》,形成关于"陶雏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水泥     
正我第一次见到水泥的时候,还不知道"水泥"这个名字。父亲从镇上回家,见人就问,你见过"洋灰"吗?众人一律现出艳羡,一律低了头注视父亲捧着的东西。这东西粉粉的、细细的,像钢磨磨的绿豆面。有人干脆捏一点放进嘴里,骨碌着眼睛咂摸,立刻"呸呸"吐掉。"我当成杂面了,你咋倒人呢?""谁倒你了,这是石头面儿,不是粮食面儿。"父亲得意并戏谑道。其实,它比粮食面主贵多了,父亲一路敬仰地捧着,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找箩。  相似文献   

10.
正"继十二届全国人大履职届满后,我再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建材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建材集团快速发展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力说明。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建材行业,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寿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时语调激昂:"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会议时间,传播中建材的声音,传播行业的声音,传播我们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视界     
<正>钟书阁,立在上海泰晤士小镇一隅,静静等待爱书人。如果恰好推门而入,在惊叹满墙满室书籍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书店顶部的镜面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二次元"空间,遇见另一个自己。  相似文献   

12.
小世界     
正"那些大人就喜欢数字。你跟他们讲起一个新朋友,他们总爱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他们不会问你,他说话的声音是怎样的?他喜欢玩哪些游戏?他是不是收集蝴蝶标本?他们问的是,他几岁?有几个兄弟?他父亲挣多少钱?这样问过以后,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你要是对大人说,我看见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停着鸽子……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小王子》  相似文献   

13.
苗遇     
周洁 《中华手工》2011,(10):50-51
苗轶藏驿——曾宪阳藏品博物馆,是贵州唯一的私人博物馆,从2007年3月开馆至今,已近五个年头。苗轶藏驿的名字,是馆主曾丽取的,意为"苗乡轶失撒落的文化和珍宝的收藏驿站"。"我是从父亲手上接过的担子,对苗疆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和传扬。"曾丽的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绣  相似文献   

14.
曹改正,我的父亲,1952年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兄弟姐妹6人,父亲是老大。因为地主出身,父亲没有能够进入学校上学,从小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满大地,渭南也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包产到户,父亲的积极性比以前更大了,不仅耕种自家责任田,还承包了村上的40多亩  相似文献   

15.
初夏的午后,阳光和树枝合谋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吉林市北京路松北一区某居民楼,一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一个身材微胖的女子正在剪裁布料。剪刀过处,"嚓——嚓——"声均匀而结实。女子身边几件未完成的旗袍,被阳光镀了一层幽光。女子是刘淑芬,吉林省非遗——满族旗袍传承人。清朝末年,刘淑芬的爷爷为宫廷做纯手工旗袍,后来将手艺传给她父亲,家中虽有6个兄弟姐妹,唯有刘淑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我爷爷用左手,我父亲用左手,我也用左手。"这个略显神秘的巧合,  相似文献   

16.
<正>我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能书善画,上世纪60年代创办了豫北第一家"书画社",(安阳市志有记载)具有开先河之举的胆识。母亲端庄贤淑,剪的一手好窗花,主要打理家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练书法,二是背诗词。大概从十岁左右起,父亲就正式开始教我书法,并要求我每天写一张,晚上父亲必用红笔给我批改,圈点纠正。临摹最多的是柳公权的《多宝塔》,柳字端庄娟秀,笔  相似文献   

17.
潘家园鬼市     
<正>"你去晚了,都结束了吧?"凌晨4点多坐上出租车,司机一听说我去潘家园鬼市,喃喃自语道。传说潘家园鬼市凌晨4点开始,3点过就已经人头攒动,买家打着手电筒摸黑交易,天亮前收摊。而这"鬼市"之说,起源于清末民初。因为国运衰落,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或是丫鬟家仆偷拿了主人家的玩物站街变卖。  相似文献   

18.
<正>水泥,在常人的心中,代表的是什么呢?勾起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呢?对于我,代表的是在遥远的水泥厂工作的父亲,勾起的是对不能常常在家的父亲的想念。好像是1981年,我还是一名中学生,休假回家的父亲,带回了一本《水泥》杂志,里面的内容对于我好新奇啊,"水泥"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1883年,我开始硅酸盐专业(水泥方向)的学校生活,第二次看到了《水泥》杂志,还有《人民建材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一个不算宽大的会议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正今天是父亲的忌日。家父邓文科,艺名毅峰,1930年生,湖南醴陵人。每每谈起他,我总会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八十八年的光阴在时空运转的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沧海一栗,宇宙一埃,但父亲88岁的生命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留给我永远的首仰、思  相似文献   

20.
正腊冬的早上格外寒冷,我步行来到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红楼。上到二楼走廊时就隐约听到"哒哒哒"清脆的声音环绕在大楼之间,越往前走"哒哒哒"的声音在安静的早上显得特别清晰。有扇门上写着王锦林工作室,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正好我们研究所杂志社也让我们对他进行采访,对王锦林先生也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