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光材料是OLED器件中必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蓝光材料最为重要,因此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有机小分子蓝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综述了聚对苯(PPPs)、聚对苯撑乙烯(PPVs)、聚噻吩(PTs)和聚芴(PFs)等有机高分子蓝光材料的研究情况,并重点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的咔唑类高分子蓝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咔唑类蓝光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共聚类咔唑类高分子蓝光材料是最有潜力的蓝光材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良好的光稳定性以及特殊的微纳尺寸效应,在化学、医学、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显示出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近年来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制备研究的新进展,对比分析了单体聚合法、微乳液法、再沉淀法、自组装法以及微流控法的优点与不足;对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在生化传感器、细胞成像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对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亦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良好的光稳定性以及特殊的微纳尺寸效应,在化学、医学、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显示出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近年来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制备研究的新进展,对比分析了单体聚合法、微乳液法、再沉淀法、自组装法以及微流控法的优点与不足;对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在生化传感器、细胞成像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对聚芴类微纳颗粒材料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亦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电致红光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聚芴类、聚对苯乙烯撑类、聚噻吩类几种红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每种材料的优缺点及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能,讨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及其在生物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状况,并介绍这些水凝胶材料在生物物质分离、浓缩和生物催化剂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聚吡咯的溶解性较差,为其光学性能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将吡咯类和苯甲醛类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可制备出具有较好溶解性的聚吡咯甲烷发光材料.以吡咯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对苯二甲醛为支化单体,采用溶液共缩聚法制备了不同原料比的支化聚吡咯甲烷,并对其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支化聚吡咯甲烷的热稳定性较好,高于300℃后出现...  相似文献   

8.
聚芴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聚合物蓝色电致发光材料.主要从均聚芴、共聚芴、以及C-9位引入螺环结构的聚芴等方面,介绍了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超临界CO2中聚酯类生物医用材料合成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聚己内酯(PCL)的合成及其共聚物的研究状况。并探讨了超临界CO2中聚酯类生物医用材料合成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光伏电池制备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用于光伏电池的制备材料成为了研发的重点和热点。基于近两年的技术研发成果,重点选取了最新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材料,包括对苯撑乙烯(PPV)类材料、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类材料、聚噻吩(PT)类材料、苯并二噻吩(BDT)类材料以及其他有机-无机混合材料,研究其最新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对比分析了各个光伏材料的转化性能,其中CH_3NH_3PbI_3-CsPbI_3类光伏电池转化效率远远高于其他材料。  相似文献   

11.
尹芬  马晓军 《包装工程》2020,41(9):100-108
目的介绍木质纤维素材料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综述常见的木质纤维素材料预处理方法及其在合成包装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重点论述常见的木质纤维素材料预处理方法蒸汽爆破预处理、热水预处理、酸预处理、碱预处理、氨纤维爆破预处理、离子液体预处理、有机溶剂预处理等对木质纤维素材料糖化率的影响,及其在合成包装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方面的应用。结果不同的木质纤维素材料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最终产生的总糖含量及总糖内单糖种类和单糖占总糖质量分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将不同总糖(包含不同单糖种类和单糖占总糖的质量分数)作为碳源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PHA,还会使形成PHA的单体及单体在PHA中的质量分数不同,形成具有不同性质的PHA,能广泛应用到包装领域中。结论关于国内外研究优化预处理和酶解工艺提高生成可发酵糖产量的研究有很多,热水预处理技术相较于其他预处理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开发经济性好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热水预处理技术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Given the energy problem that our society is facing, interest has been growing in the so-called hydrogen economy. In this system, fuel cells play an essential part.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different materials currently thought to be potential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materials for fuel cells operated at medium temperatures (100-200 °C). This includes perfluorosulfonic acid (PFSA) membranes like Nafion® but Institut Laue-Langevin, 6 rue Jules Horowitz, BP 156, 38042 Grenoble Cedex 9, Franceese materials will be given.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morphology of these membrane materials and their proton conduction mechanisms and water transport will be reviewed and presented.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double: to help scientists and science managers not yet in this field to easily gain an over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 membrane materials and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used to study them; and to give insight to scientists already 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membrane materials on how to extend their research either on other materials or with other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SiO_2复合材料。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无水乙醇用量、去离子水用量以及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用量对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SiO_2复合材料热湿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无水乙醇用量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用量去离子水用量;在本研究的各参数范围内,优化方案是无水乙醇用量(与正硅酸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9.11、去离子水用量为5.21、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用量为0.52。优化棕榈醇-棕榈酸-月桂酸/SiO_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湿综合性能,即相对湿度50%时,平均平衡含湿量为0.102 0g/g,相变温度为26.81~28.52℃,相变焓为95.69J/g,属于微米级有机相变芯材/无机基体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油墨溶剂在食品软包装材料中的残留及迁移行为,为食品包装生产企业提供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的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印刷油墨的挥发性溶剂在食品软包装中的残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检出率较高的苯类溶剂甲苯、酯类溶剂乙酸丁酯和酮类溶剂丁酮为迁移研究对象,分别以PE,PP,PET/CPP,PET/PE,OPP/CPP,PET/PA/CPP为包装材料,研究油墨溶剂在水性食品模拟液(蒸馏水)、酸性食品模拟液(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醇性食品模拟液(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和脂肪性模拟液(正己烷)中的迁移残留行为。结果研究表明,印刷后的食品软包装材料中大部分都有苯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挥发物的残留,残留溶剂在食品模拟液中迁移量的大小依次为正己烷乙醇(体积分数为10%)乙酸(体积分数为3%)蒸馏水,而且对于不同的包装材料迁移量的大小也不同。结论油墨溶剂在食品软包装材料上的残留和迁移行为,主要与环境温度、食品性质以及包装材料的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随着以核酸扩增为基础的体外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核酸检测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法医鉴定、进出口检验检疫以及物种进化研究等领域。核酸标准物质是保证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溯源性的“金标准”,WHO和我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均规定,体外诊断试剂需使用国际、国家标准物质或厂级标准品对其准确性进行溯源。HER2、BRAF、EGFR等基因突变致癌机制的解析促使曲妥珠单抗、威罗菲尼、美罗华等一系列靶向治疗药物上市,导致我国核酸标准物质面临很大缺口。由于核酸具有结构复杂、易降解和分子量大等特点,难以满足均匀性和稳定性要求,因此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进展缓慢。本文对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高效研制体外诊断用核酸标准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近年来有关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发泡材料研究的相关文献,为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发泡方法进行分类,介绍采用不同发泡方法制备植物纤维/聚乳酸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重点综述采用超临界CO2发泡法时,添加植物纤维对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 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发泡材料的研究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添加植物纤维的聚乳酸发泡材料的泡孔尺寸更均匀、更小,泡孔密度增大,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结论 添加植物纤维可以增强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力学等性能;植物纤维和聚乳酸复合发泡材料的相关研究对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技术的总有机锡迁移量分析方法,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总有机锡的快速筛查。方法 使用四氢呋喃溶解法筛选出添加有机锡类热稳定剂的试样,采用水和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模拟物进行迁移试验,迁移温度为20 ℃和40 ℃,迁移时间为10 d,同时比较常规浸泡迁移和超声加速迁移的结果,对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了确认。结果 总有机锡迁移测定方法在质量浓度为0.13~13 μg/L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模拟物迁移的检出限为0.011 μg/L,定量限为0.033 μg/L;水模拟物迁移的检出限为0.0097 μg/L,定量限为0.029 μg/L。总有机锡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8.1%~109.9%,相对标准偏差(RSD)<4.5%。结论 此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准确性高等特点,适用于PVC包装材料中总有机锡迁移量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二聚脂肪酸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降解性、生物亲和性、耐水性、原料的可再生性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聚脂肪酸是一种油脂化工产品,以其为原料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亲和性好,降解性能优良等特性,且其原料来源广泛,为可再生资源,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石油化工产品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近年来以二聚脂肪酸为原料合成的聚酰胺、聚酯、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在合成工艺、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概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孟凡悦  李琛  高珊 《包装工程》2023,44(23):62-74
目的 为了开发具有良好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聚乳酸发泡材料,亟需解决聚乳酸发泡材料在熔体强度和结晶度等方面存在的限制,改善其综合性能以扩大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应用范围,同时也需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法 基于近期国内外有关聚乳酸发泡材料的最新制备方法及性能优化进展,分析关于泡孔调控及材料组分,总结发泡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聚乳酸与其他材料共混或复合后材料综合性能优化的研究方向及问题。结论 聚乳酸基发泡材料是当前市场最具前景的生物基发泡材料之一,随着性能的不断进步,可进一步扩展其在包装、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old the key for solving global challenges in the areas of water scarcity and the energy crisis. Although carbon nanotubes (CNTs) and graphene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various fields of application, their high preparation cost and low production yield still dramatically hinder their w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call for preparing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from low‐cost, abundant, and sustainable sources. Recent innovative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onvert various waste materials into valuable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These waste‐derived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ave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many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as sorbents for water remediation and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He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of waste‐derived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s summarized, along with their applications in water remediation and energy storage;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