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高阻抗变压器采用的高压侧过流保护在低压侧区内故障时灵敏度不足,无法满足主电源侧的变压器相间短路后备保护主要作为变压器内部故障的后备保护的要求.在分析了高阻抗变压器内部构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保护方案,即采用低压侧复压和电流保护,不仅可以提高高阻抗变压器低压侧内部相间故障的灵敏度,而且在低压侧外部故障低压侧CT严重饱和时仍然可以对变压器进行保护.这种方案在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中简单易行,可提高高阻抗变压器保护装置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降压变压器高压侧过流保护对低压侧区内故障不能保证灵敏度,无法满足作为变压器内部相间短路近后备保护的要求;同样低压侧过流保护在相邻线路末端相间短路时也存在灵敏度不足问题,不能满足作为相邻元件远后备保护的要求。在分析自适应保护特点和变压器后备保护配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压器自适应过流保护方案,它在故障时在线识别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实时自动地计算变压器后备保护的整定值,在保证正常工作时不会误动的前提下,又确保了变压器区内、区外故障时作为近后备、远后备保护的灵敏度。文中通过算例证明了该自适应后备保护方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灵敏度不足时,一般都改用单相式阻抗保护,认为阻抗保护作为变压器内部故障及其他侧母线短路的后备保护灵敏度会高一些.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构建模型,对变压器内部故障和各侧绕组引出端的相间短路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阻抗保护对变压器匝间短路和匝地短路灵敏度很低,Y侧的阻抗元件也不能正确测量△侧...  相似文献   

4.
变压器相间后备保护对低压侧相间短路故障灵敏度不足和动作时限过长,是外部故障造成变压器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反应变压器低压侧相间短路的保护方案,提出了改进措施,这在变压器微机保护中应用简单易行,对保证系统和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就一例典型的变压器低压侧两相短路故障引起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先于低压侧后备保护动作的事故案例,分析了变压器低压侧两相短路故障时变压器高、低压侧电流的特性,并结合变压器低压侧其他故障情况,得出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和低压侧后备保护灵敏度的差异性。发现电力行业标准DL/T584-2007《3~110 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的规定不合适。特此对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提出一点建议:高压侧后备保护与低压侧后备保护的定值灵敏度要配合,且配合系数应不小于1.15。该建议有效提高了变压器高、低压侧后备保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炉变压器差动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炉变压器低压侧的大电流造成常规CT体积过大无法安装,无法采用差动保护作为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主保护,而传统的高压侧过流保护在变压器内部故障时灵敏度又不满足要求.在分析了电炉变压器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基于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及高性能微机保护技术,通过在低压侧装设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并根据调压分接开关的位置自动调整差动保护平衡系数,实现了基于三侧电流的差动保护方案,解决了电炉变压器由于过载倍数高、调压范围宽造成差动保护原理实施困难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电炉变压器差动保护能明显提高变压器内部故障时保护装置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在低压侧发生故障时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故障分量比相法的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方案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利用集成保护信息冗余的特点,通过比较各侧变压器和线路的电流故障分量相位,判断其故障位置。方案不但提高了后备保护的灵敏性,而且缩短了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经simulink仿真,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牵引变压器后备保护的特殊需求,针对Scott接线变压器,构造了一种基于相间电压和相电流后备距离保护。从数学模型出发,讨论了Scott变压器高低压侧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变换关系,并分析了变压器的等值漏阻抗。理论分析表明,三相-两相变换导致Scott变压器高压侧的相地阻抗和相间阻抗无法直接反映低压侧故障。由于无中性点接地,Scott变压器高压侧无法测得相电压,根据电压关系用相间电压和相电流构成了适用于Scott接线变压器的距离保护。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相间电压和相电流构成的距离保护能够明确区分短路阻抗和负荷阻抗,从而正确动作于故障。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在低压侧发生故障时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故障分量比相法的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方案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利用集成保护信息冗余的特点,通过比较各侧变压器和线路的电流故障分量相位,判断其故障位置.方案不但提高了后备保护的灵敏性,而且缩短了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经simulink仿真,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变压器角接侧两相故障的远后备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电力变压器的远后备保护问题,特别是当变压器角接侧(非电源侧)发生两相故障且变压器保护失去直流电源的情况下变压器的远后备保护问题,通过相量图分析此时变压器高,低压侧故障电流的特点,进而提出一种远后备保护方案,彻底解决了变压器角接侧发生两相故障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贺元康  郑州 《广西电力》2009,32(3):41-44
为了提高高阻抗变压器的保护可靠性,文章对高阻抗变压器现阶段的后备保护进行了研究,发现相间短路时后备保护灵敏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另外,变压器微机保护的差动保护和后备保护设备所使用的回路相同,当差动保护回路出故障时,后备保护回路也出故障,即后备保护的作用形同虚设.因而,建议加强主保护,并使主保护兼主、备保护双重功能,互为备用,逐渐淡化后备保护.  相似文献   

12.
500kV变压器相间后备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 50 0kV变压器高、中压侧相间阻抗保护对其低压侧相间故障的保护能力 ,阐述了变压器低压侧相间故障保护配置的必要性 ,并对保护的配置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500kV变压器高、中压侧相间阻抗保护对其低压侧相间故障的保护能力,阐述了变压器低压侧相间故障保护配置的必要性,并对保护的配置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一起110kV变压器低压侧10kV母线相间短路故障对主变压器中压侧后备保护的影响,提出后备保护时间合理配合、改变系统运行方式等应对主变压器低压侧相间故障对中压侧后备保护影响的措施,并通过模拟故障、理论计算验证了其可行性,对电力系统整定计算方案的确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由三个单相变压器组成的特高压三相变压器组的后备保护,提出了用阻抗纵联保护作为特高压大容量变压器相间短路的快速后备保护的方案。分析了采用超范围允许式和超范围闭锁式阻抗纵联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说明了阻抗保护受励磁涌流影响小的原理,并用数字仿真证明了此论断的正确性。建立了特高压变压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在变压器空投和外部故障切除时产生的励磁涌流不会使阻抗保护误动,而在变压器出口相间短路时能够快速切除故障。采用所提出的保护方案可提高特高压变压器保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主设备后备阻抗保护反应绕组短路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型发电机和超高压变压器的后备保护经常采用阻抗继电器。有些人误认为,后备阻抗保护对发电机定子绕组和变压器各侧绕组的相间、匝间短路、YN侧的单相接地短路有很高的灵敏度。实际上后备阻抗保护对发电机定子绕组和变压器绕组的各种内部短路的灵敏度往往很低,达不到绕组短路近后备保护的目的,它只能是发电机和变压器三相引线以及相邻线路和母线的后备保护。数字仿真计算充分证明上述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灵敏度不足时,常采用阻抗保护.实际上,后备阻抗保护对变压器内、外部短路的灵敏度很低,达不到后备保护的目的.文中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构建模型,对变压器内部绕组发生匝间短路和匝地短路以及Y/Y 接线和Y/Δ接线变压器外部各侧绕组引出端的相间短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测量阻抗的轨迹和阻抗动作圆.结果表明:阻抗保护对变压器匝间、匝地短路灵敏度很低;Y侧的阻抗元件也不能正确测量Δ侧绕组引出端两相短路的阻抗.  相似文献   

18.
距离继电器作为变压器低压侧故障远后备保护时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Y,d接线变压器低压侧故障时高压侧线路保护距离继电器的测量阻抗进行了分析,得出装设在Y,d接线变压器高压侧线路上的距离保护对变压器低压侧的各种短路故障可以起到远后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圆阻抗结合四边形阻抗作为线路末端变压器后故障的远后备保护,并给出了负荷校验公式.动模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结合变压器过流保护电流定值的整定原则,分析了变压器低压侧线路故障时保护装置的运行情况,为提高变压器低压侧过流保护对线路末端故障的灵敏度,减少停电范围,提出2种整定方案,并给予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0.
高阻抗变压器能够有效、经济地降低电网短路电流水平。然而在整定计算时,高阻抗变压器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配置的复压过流保护和阻抗保护灵敏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配置不完全差动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灵敏度,并且其原理简单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