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  相似文献   

2.
腊,原为远古时期的祭礼。古代"腊"与"猎"通,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供品",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猎)祭"。自秦代起以十二月为腊月,汉代称腊祭之日为"腊日",作为盛大的节日,直到南北朝时方将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节"。腊八  相似文献   

3.
腊八粥     
正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为什么要煮腊八粥?一般认为这是从"腊祭"而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初八是腊日,是腊祭的日子。腊月时秋收已过,处于农闲,过去人们就去打猎,用猎得的禽兽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称"腊祭"。这一日所煮的粥,也就称为"腊八粥"了。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  相似文献   

4.
弹娟 《餐饮世界》2014,(2):24-26
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一首简单的民谣,几乎道尽了老北京人过年的所有习俗。不用山珍海味,不用  相似文献   

5.
另类年节饭     
老猫 《食品指南》2014,(1):108-109
都知道腊八粥,可有人也吃腊八面。《茶香室丛钞》里说:十二月初八日.释氏以饧果诸物煮粥,名腊八粥。明宫中有腊八面。瞧,明朝宫中这道腊八面就很特别,不过用什么煮的面,风俗的出处是哪里,又怎么个吃法,就语焉不详了。这算是年节中比较另类的食品了吧?  相似文献   

6.
<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腊八。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腊者,逐疫迎春"。自古以来,腊八便是百姓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的日子。《祀记·郊特牲》中记载,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而腊八粥和米一起熬煮成粥,也是含了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因此在中国,在腊八节的当天有着喝腊八粥  相似文献   

7.
老北京人平常讲究吃,过年对吃的就更讲究.早年间一进腊月门,便开始办年货.过腊八,喝腊八粥、做腊八醋是序幕,接着就着手准备年食了.  相似文献   

8.
月历     
《美食》2010,(1):21-33
当月食令 腊八食粥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每年腊日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样平安。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酿造》2005,(4):67
本实用新型涉及醋生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非腊八季节腊八醋生成装置。其组成部分包括腊八醋透明生成容器,其特征是:在该透明生成容器外表面还套有一个能调节上述腊八醋透明生成容器内的待生成腊八醋配料温度的透明容器,在该透明容器体某部装有调节所述两容器之间水温的水循环装置。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腊八醋的供应不受季节性限制。  相似文献   

10.
《美食》2018,(1)
正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  相似文献   

11.
魏水华 《中国食品》2021,(2):142-145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节令常常对应食物,比如清明对应馃团、中秋对应月饼、重阳对应糕点,而腊八则自然让人想到粥。一碗由多种谷物混煮而成的甜粥,能够在冬令时节提供温暖的温度和饱腹的口感。对中国北方人来说,腊八粥有着尤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喝下这碗粥,阖家团圆、欢庆一年收获的春节也就不远了。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赋予了腊月初八喝粥的仪式,并在复杂的流传过程中诞生出多姿多彩的表达?腊八粥,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美食》2010,(Z1)
当月食令腊八食粥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每年腊日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腊月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农历腊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被称为成道节,是佛教的一个盛大节日,要作浴佛会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施舍给进香者,后来腊八舍粥逐渐成为传统善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相似文献   

13.
腊,原为远古时期的祭礼。古代腊与猎通,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供品,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猎)祭。自秦代起以十二月为腊月,汉代称腊祭之日为腊日,作为盛大的节日,直到南北朝时方将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节。腊八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腊肉"腊七腊八,腌鱼腌鸭",每年只要腊月一到,乡村的年味就浓了,家家户户像赶趟儿似的,开始着手腊货的准备了。这时,农家小院从早到晚弥漫着松枝柴火熏腊肉的烟火味儿,行走在这样的味道里,总让人胸中漾起一股暖融融的情愫。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年是香郁的。熏制腊肉香肠、做猪血丸子、蒸甜酒、打糯米粑粑,是故乡备年货的重点,跨入腊月后,农家院落里便接连  相似文献   

15.
汉中腊汁肉     
冯贵华 《四川烹饪》2003,(11):37-37
腊汁肉是汉中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如你走在汉中的街头,走不了多远便会闻到一股香味,四周一看,准会看见有店铺门前放着一口锅,而那锅里煮的就是腊汁肉。腊汁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黑红,冒着热气的各式腊汁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儿。吃腊汁肉是汉中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所挂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汉中,不论城里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拿罐煮肉,甚是方便。顾名思义,腊汁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料。腊汁肉不同于干腊肉,因为干腊肉是烟熏而成的;腊汁也不同于卤水,因为腊汁的药料用…  相似文献   

16.
腊八粥     
腊梅初放,锅中粥香.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我国不少地区,家家都要熬制香甜的“腊八粥”.在北京,腊八粥又名“八宝粥”.因为它是用八种谷类及果料熬成的.每年腊八这一天,为什么要吃“腊八粥”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给地主放牛,常患断炊,饥肠辘辘.有一次,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眼睛一  相似文献   

17.
正《礼记·礼运》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食养艺术、文化习俗和民族情感等,形成端午要吃粽子、中秋要吃月饼、腊八要喝腊八粥、除夕要吃团圆饭等传统。福建农业大学庞杰教授主编的《食品文化简论》从历代经典著述中引经据典,引导人们从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方面领略中国食品文化的博大精深。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食品文化的功能性、第三章食品文化的安全性、第四章食品文化的阶级性、第五章食品文化的民族性、第六章食品文化的地域性、第七章食品文化的传承性、第八章食品文化的艺术性和第九章食品文  相似文献   

18.
腊八食粥     
腊月初八快到了,这一天,南北皆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食粥的起因是:腊八,佛教的节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遍访印度的名山大川,一日来到比哈尔邦的尼连河旁,由于累饿不堪,昏倒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古书上有这样的解释:“腊者,猎也,由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是打猎,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十二月进行,以后就把这个月定为“腊月”。到汉代,又按“干支纪日法”,确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又把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日,“腊八”即成为我国民间极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  相似文献   

20.
腊八蒜拌驴肉 原料 酱驴肉800克,腊八蒜、腊八醋。 制法 酱驴肉切成小方丁,码在盘中,撒上腊八醋,点香油,把腊八蒜码上即可。 特点 制作简单,口味独特,是本店的创新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