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铸造》2015,(5)
采用低倍检测、夹杂物统计、金相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了310S耐热奥氏体不锈钢连铸坯质量情况。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可有效提高310S连铸坯等轴晶率;连铸坯试样中夹杂物以小于10μm为主,上表面1#、4#和铸坯料中心2#试样存在大于20μm夹杂物颗粒,夹杂物类型以低熔点的A1、Ca、Si的复合氧化物为主;连铸坯金相组织以奥氏体为主,铸坯料中心2#和1/4近表面7#的高温铁素体组织含量分别1.102%、0.213%。  相似文献   

2.
对310S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循环氧化试验,采用增重法绘制出了310S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氧化膜的厚度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氧化速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高温氧化后试样表面为黑色,氧化膜的厚度20μm左右,试样表面存在四面体结构组成,其成分可知为富含铬和锰的氧化物,铁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3.
奥氏体耐热不锈钢310S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照明  韩静涛  刘靖  刘彪 《热加工工艺》2006,35(14):33-34,57
采用增重法研究了奥氏体耐热不锈钢310S在700、900和1 000℃空气中高温氧化动力学,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氧化膜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00℃时氧化速率比较稳定且氧化增重较小,其余温度下氧化增重较大且遵循抛物线规律.该钢中Cr在高温时容易形成FeO·Cr2O3、FeO·Fe2O3和尖晶石结构(FeCr2O4,NiCr2O4)等保护性氧化膜,是310S钢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奥氏体耐热不锈钢310S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增重法研究了奥氏体耐热不锈钢310S在700、900和1000℃空气中高温氧化动力学,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氧化膜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00℃时氧化速率比较稳定且氧化增重较小,其余温度下氧化增重较大且遵循抛物线规律。该钢中Cr在高温时容易形成FeO·Cr2O3、FeO·Fe2O3和尖晶石结构(FeCr2O4,NiCr2O4)等保护性氧化膜,是310S钢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不同稀土Ce含量的310S奥氏体耐热不锈钢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氧化增量曲线分析了相同温度下试验钢的氧化增量规律,并采用场发射电子探针(EPMA)表征氧化膜断面结构及元素分布,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氧化膜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循环氧化初期,试验钢的高温氧化增量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试验钢的氧化膜由外层(Cr,Mn)3O4“尖晶石”型氧化物和内层Cr2O3氧化物组成。适量的稀土元素Ce能促进氧化物/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释放,同时减少并延缓氧化膜与基体界面孔洞的形成,因而提高氧化膜的抗剥落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金相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性能等性能测试研究了固溶处理工艺对310S耐热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处理温度升高,晶粒逐渐变大,断后伸长率增加、冲击功提高,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逐渐减小,但α相出现先降低后略有增多的规律。综合考虑微观组织和性能测试结果,推荐固溶处理温度为1120℃,水淬处理。  相似文献   

7.
S30815钢是具有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高温强度及高温耐腐蚀性的奥氏体耐热不锈钢。通过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组织,发现其焊接性能较好,热裂纹敏感性不大。选择国产CHS102Si N焊条进行焊接工艺试验,所获得接头的力学性能符合技术要求,证明其焊接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刘承志  王贵平  张寿禄 《连铸》2011,(Z1):353-357
简要介绍了奥氏体不锈钢连铸坯容易出现的几种表面缺陷,如凹陷、深振痕、渣坑、压坑(痕)等,并对表面缺陷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凹陷、深振痕、渣坑下偶发伴随着裂纹缺陷;且渣坑下有孔洞缺陷,孔洞距表层约1~2 mm;压坑下无裂纹、孔洞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微细铣削下的切削深度ap、进给量f、切削速度v对不锈钢310S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为优化不锈钢310S的切削工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响应曲面方法,采用涂层硬质合金微直径铣刀,对不锈钢310S进行了铣削加工试验,对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和显微硬度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并分析,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表面粗糙度Ra与切削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多元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得到切削参数ap、v、f显著度分别为0.099、0.620、0.011。基于曲面响应法的试验数据及数学模型,直观地绘制了ap、v、f对表面粗糙度Ra、表面形貌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图。结论在一定的切削加工参数范围内,进给量f对微细铣削不锈钢310S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切削深度ap,切削速度v的影响最小。表面留有摆线状加工痕迹,顺铣侧的残留物分布多于逆铣侧。切削深度ap对310S试件表层显微硬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切削速度v。减小进给量f是降低不锈钢310S表面粗糙度的有效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显微硬度计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310S耐热不锈钢在950℃下50~3000 h长时间时效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时效后主要析出了碳化物Cr23 C6和σ相两种析出相,时效过程中碳化物Cr23 C6先于σ相析出;随时效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数量先增加然后减少,σ相含量一直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不锈钢换热器失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化学分析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方法,对换热器 盘管孔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晶间腐蚀、氯离子腐蚀以及温差腐蚀是盘管穿孔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韩裕昌 《钢管》1994,(2):40-42
通过工艺分析和理化检验,剖析了热挤压钢管环状分层缺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类似缺陷管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金相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双相不锈钢2205的热轧表面缺陷,测量了实验室模拟气氛下双相不锈钢2205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氧化增重并对氧化铁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后认为双相不锈钢热轧时的表面裂纹是由于轧制时氧化铁皮破裂、基体组织被挤出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不锈钢换热器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了失效构件的化学成分,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腐蚀产物的相成分,用SEM和金相显微镜分析了失效构件的断口形貌。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换热器失效的原因是由氯离子引起的应力腐蚀开裂所致。  相似文献   

15.
热轧钢管用芯棒的表面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热轧管用失效芯棒的表面缺陷进行分析,探讨了芯棒表面缺陷的产生原因和长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芯棒表面缺陷主要是服役过程中产生的表面氧化、龟裂以及磨损等,表面氧化和热疲劳开裂是芯棒失效的起因,而热磨损以及各种缺陷的相互作用则导致了芯棒的最终失效.  相似文献   

16.
综述不锈钢AOD精炼过程热量衡算模型的发展,分析了这些模型的成功与不足,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精炼过程的传热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特薄壁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管的试制工艺及设备,分析了钢管表面主要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实践证明,预防措施可行,表面缺陷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液态金属汞,测量了304不锈钢不同电位下表面膜的电子导电性能,发现不锈钢表面膜的电子导电性能相当好,膜电子电阻很小这一与文献不同的实验结果,并浅析了不同电位区表面膜电子电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SUS304不锈钢表面抛光缺陷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卫东 《上海金属》2011,33(2):58-62
对SUS304不锈钢抛光"点状"缺陷解析表明,缺陷主要是由于Al2O3等脆性夹杂物在抛光处理后部分脱落而形成。控制钢水T[Al]、提高AOD炉渣还原性能、喂SiCaBa线处理等夹杂物控制技术,实现了板坯总[O]从45.1μg/g下降为30.7μg/g,而且夹杂物变性,改善了表面抛光"点状"缺陷。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 马氏体时效不锈钢采用超低碳基体的高合金化,利用在韧性为的Fe-Ni板条马氏体基体中大量析出金属间化合物,从而保证了它在获得超高强度的同时仍具有足够的韧性。正因为该类钢的这一突出优点、使得人们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其机械性能和强化机理,而忽略了对其耐蚀性的进一步探讨。本文作者试图从热处理入手,就其对该类钢钝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为改善其耐蚀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