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骨架,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的重要脉络、从城市空间营造的角度来讲,它不仅将建筑群体联系起来,而且与建筑内部渗透融合。城市街道界面既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元素,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载体。当前。国内城市发展软性界面相对薄弱,城市街道规划过于粗放,人文关怀缺失,空间失控现象层出不穷。通过深度分析国内外街道实例研究得出,应对城市街道软性界面系统应进行载体与要素的双向控制,结合视觉秩序、生态景观、行为活动三方面的反馈论证,把城市街道界面由基础行走表面扩展到一个空间领域,满足人们日常对街道生活的要求,以达到城市街道空间尺度事宜、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2.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是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 部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 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间缺日渐匮乏,其中生 活性街道空间的消失最为典型。本文以兰 州市十二条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对象,从 居民使用视角入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通过对城市街道生活空间景观的评析,概 括总结了当前兰州城市生活性街道存在的 主要问题。文章从可识别性、舒适感、安全 感与可及性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人性化 生活性街道景观的优化建议,力求通过增 加空间节点在居民生活中的互动特性,营 造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街道与道路的区别,对城市街道中能产生意象性的主要元素进行了介绍,并从街道空间、垂直界面、装饰元素、色彩美学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的街道意象美学,从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街道景观。  相似文献   

5.
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城市空间,街道环境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积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基于健康街道理念和人性化设计理念,结合文献研究,对影响情绪体验的街道空间要素进行归纳。针对广州市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性街道类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活街道中各类空间要素对情绪的影响,从促进情绪健康的角度出发,从视觉感受塑造和行为需求满足两方面,对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7,(5)
针对当前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不连续的现象,不少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出利用贴线率等参数指标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然而,除了保证界面形式上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还应维护街道、广场界面功能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拟从近人空间视角来探讨与功能连续性相关的界面面宽、虚体界面尺度等指标,以期对街道空间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8.
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生活性街道步行空间,是城市中最典型,也是最为缺少研究的对象.文章选取西安老城区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数理分析与SD分析法等方法对西安老城区生活性街道步行空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其空间被占、设计不合理、文化与感情缺失等问题,空间失活较为严重.最后在"以人为本""健康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下,对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的建设提出提高空间安全性与舒适性、挖掘微空间发展潜力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黄婧  沈葆菊 《城市建筑》2021,(11):17-20
街道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数据增强设计的背景下,POI数据可有效表征城市街道的实际功能,利用定量分析POI数据对街道功能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人性化与精细化设计.研究构建起运用频数密度和功能区赋权叠加的街道功能识别方法,以西安回坊的POI数据为基础,将西安回坊街道按功能类型进行细分为商业街道、居住—生...  相似文献   

11.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 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 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 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 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 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 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 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 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 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 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也遇到了品质下降、步行适宜性降低、安全性不足和活力低下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从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心的重要论题。然而,以往的诸多关于城市街道的研究都侧重于将街道作为交通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去研究和探索街道如何提高城市街坊可达性以及城市人流移动便捷性等。城市街道作为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及其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测度方法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城市空间三维形态数据、城市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并基于所建构的多源大数据库,综合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中的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定量的分析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呈现出扇形圈层放射、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等特征结构,并根据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 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 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 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 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 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 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 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 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 等高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关联距离和街 道功能密度是影响街道活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与商业中心的关联度及距离是对各类街道 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一个 有悖于直观判断的结果,南明河对于研究范 围内的街道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否有活力对整个城市的活力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激发上海"巨富长"街区街道活力的空间品质要素进行研究,从多元的建筑风格、宜人的街道尺度和高品质的街道界面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试为街道活力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街道的美学"理论研究为背景,分析了道路界面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建设的重要性,结合道路界面现状建设的危机与困境,从用地功能、建设管理等角度将界面风貌的物质构成划分为四大轮廓线系统,分别剖析了四次轮廓线的内涵、组成要素、管理载体,并从规划管理、设计思路等角度提出了道路界面的风貌整治策略,增强整治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8.
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也最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其活力营造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以深圳市3条典型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在对街道日常行为活动的人数、行为主体的年龄结构、行为类型和驻留时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设施、绿化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座椅密度、人行道宽度、社交场所密度、店铺密度、业态混合度和贴线率从大到小依次对生活性街道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城市特点对生活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为建设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微胡同项目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杨梅竹斜街,是一个既具备居住功能又有一定公共空间意义的项目。作为居住功能,微胡同是在35 m~2的传统北京胡同的局促空间中进行的极小尺度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在此过程中,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连接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  相似文献   

20.
简要阐述了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概念,从传统街区、居住小区、商业步行街区、滨水街道和水巷空间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活性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了生活性街道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