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甘肃省陇东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水快速增长的矛盾,通过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以提高陇东能源基地供水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国家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水资源匮乏,可利用量不足;来水年内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本文从能源开发对水资源需求与可能角度出发,研究近期(2020)、远期(2030)不同时期水资源供需关系,提出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及其对策,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德令哈盆地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计算了盆地生态需水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开发潜力,评价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向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哈盆地水资源匮缺,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吐哈盆地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初步提出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成为张掖盆地社会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针对黑河中游张掖盆地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张掖盆地2019—2050年的水资源进行二次供需平衡分析.通过模型的模拟,通过采取节水措施和考虑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张掖盆地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基本可以得...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构建张掖盆地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5类不同情景来核算和预测现状(2000—2020年)和未来(2021—2050年)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对于现状,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均值分别为3.517、0.272和-3.245 hm2/人,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均值分别为12.969和2.822 hm2/104元;农业用水在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中占绝对优势但占比在下降,农业领域是节水的重点且潜能较大;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明显下降(降幅90.21%),证明了张掖盆地用水效率的上升;张掖盆地的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平均而言,预测期内张掖盆地不同情景中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大于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由此导致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的出现;各情景下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均值分别为12.932、13.483、10.055、12.698和9.846及0.281、0.206、0.201、0.281和0.196 hm2/104元,未来时间里张掖盆地的水资源利用仍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2021—2050年张掖盆地无法有效缓解水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需采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兼顾的发展方案,推荐政府部门采用情景ZS5。因此,张掖盆地未来水资源利用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措施和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谋划陇南向陇东跨流域调水 保障能源基地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省委确定的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平凉、庆阳两地区的陇东为重点建设的石油、煤电、煤化工基地,但当地水资源无法满足其需要。本文从甘肃水资源的实际着手,论述了实施陇南向陇东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调水方式。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水资源和用水的特点,以及鸟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国在盆地内进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示范试验的准备、目标和任务、组织机构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地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吐鲁番盆地水资源现状分析,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吐鲁番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认为只有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科研节水服务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采取开源节流并举的措施,建立高效防污的节水型社会,才能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研究现状入手,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SDMWRCCB,简称SD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在对该方法建模思路以及对共和盆地水资源环境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叶寿仁  孙文龙 《中国水利》2000,(10):20-21,7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太湖流域的水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防洪标准的提高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刀菜,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日趋严重、水资源管理无序。解决问题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设备、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体制,并建立太湖流域水调度管理中心,实现太湖流域水利现代化,使太湖流域水利与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50年来,该流域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尚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仍以防洪减灾为重点,全面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保护水资源,以保障长江水资源可持续 。  相似文献   

13.
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网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由河流和供水工程组成的水网布局,对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没彻底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调控能力差、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阐述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背景和内涵,分析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措施。在国家水网构建框架下,黄河流域水网将形成以黄河干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纲,以支流和供水工程为目,以干流7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结的布局。黄河流域水网对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构建流域社会经济空间均衡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辨析黄河流域突出的水资源问题,科学分析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将能值理论和水生态足迹法相结合,构建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和分析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的能值水生态足迹、能值水生态承载力和水生态盈亏状况.结果表明:2011—2018年黄河流域能值水生态足迹呈平稳上升趋势,能值水生态承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历年能...  相似文献   

15.
WPI指数及其在松辽流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水安全评价中涉及到的资源、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难于量化的难题,介绍了一种国外用于反映水行业发展的监测指数(水贫穷指数——WPI指数),并结合松辽流域实际情况,在指数计算依据方面进行了改进,应用于松辽流域水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数基本能够清晰地说明影响流域水安全的各因素的威胁程度,并给出合理的各流域水安全分级。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水安全预警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6亿m3,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08亿m3,可利用总量为10.67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1%;2000年流域实际利用水量为20.23亿m3,水资源实际利用率达121%。石羊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一定要依照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控制使用,以求在生态不再恶化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经济。建议首先考虑将下游的生态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保证下游红崖山站水库年均径流量达到80年代前的水平,逐步改善民勤盆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水与经济社会产生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研究水资源、水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水资源、水环境承受能力,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本文以太湖流域为例,积极探寻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琴 《人民长江》2016,47(9):3-7
习总书记有关长江经济带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增大,特别是水资源水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让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分析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