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偏氯乙烯生产过程中氯乙炔和过氧化物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混合效果。提高闪蒸效果,控制滴加的碱液含量等,可以减少氯乙炔的产生;避免VDC与空气接触和阳光接触.减少VDC与金属铁的接触,减少原料1,1,2-三氯乙烷的舍酸含氯量,在VDC生产过程中添加阻聚剂等,可以减少过氧化物的产生。实施后,氯乙炔的质量分数从原来的0.3x100下降至20×10^-6以下,VDC稳定性提高,引发自聚的时间从原来的2h延长至10h以上(未加阻聚剂),不再出现燃爆异常现象,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周莹  杨琴  罗芩  蒋文伟 《应用化工》2011,(12):2147-2149,2155
以HgCl2作为基本活性组分,添加贱金属氯化物BiCl3、KCl、CeCl3等作为助剂,乙炔氢氯化新型低汞催化剂的基础配方为5%HgCl2+5%BiCl3+1%KCl+1%CeCl3,将各组分混合溶解,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渍法一步浸渍制备新型低汞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柳昊 《山东化工》2023,(18):101-103
醋酸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反应原料采用的是醋酸和乙炔。目前工业上使用醋酸锌/活性炭催化剂,存在转化率低、易积碳、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乙炔乙酸化Zn基催化剂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绿色化学的理念,对乙炔乙酸化反应中Zn基催化剂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用高压反应釜对一种骨架Ni催化剂和八种Pd/Al2O3催化剂在苯乙烯环境下,对连串反应苯乙炔的选择性加氢性能进行了实验评价。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和搅拌速率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反应结果的评价指标为苯乙炔转化率、苯乙烯收率和二者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骨架Ni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均较差,不适宜用作苯乙烯环境下的苯乙炔加氢过程。对Pd/Al2O3型催化剂而言,较低的反应温度和微正压的反应条件对苯乙炔的选择性加氢有利;延长反应时间无助于苯乙炔转化率的提高,相反却会导致苯乙烯收率的迅速降低;提高搅拌速率可以消除相间扩散传质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因此对苯乙炔的选择性加氢是有利的。另外,在实验研究的反应条件范围内,苯乙炔的转化率似乎存在一个极限值,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活性组分负载量太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郑杰  张慧 《中国氯碱》2013,(4):40-41
介绍了利用尾氯配制次氯酸钠用于乙炔气体清净的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氯乙烯单体下料的杂质(乙炔、溴乙烯、乙醛、J,1-二氯乙烷)含量直接影响聚氯乙烯树脂的产量和质量。使用上分GC—1102型气相色谱仪并配合使用CDMC-IE型色谱数据处理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CDMC-IE型色谱数据处理机应用绝对校准曲线法进行样品分析的数据处理。其所含各组分的校正因子测定的标样分别为:乙炔标气用生产中大于99.9%的乙炔气配成0.25%的乙炔标气,氯乙烯标气为生产中经色谱定性分析不含各种杂质的氯乙烯饱和蒸气。高沸物的校正因子测定采用精镏釜底的残液经色谱分离后得到各组分的峰面积的数据,计算出其各组分含量,并计算出其校正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对经清净及中和处理后的湿法和干法乙炔气中的常量组分和微量组分进行了全分析。给出了气相色谱的配置和分析条件,比较和讨论了分析数据,指出两种工艺生产的乙炔气组成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乙炔氢氯化反应载体的研究现状包括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和炭材料等载体材料,分析不同载体应用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载体的改性手段。研究表明,载体经过改性可调节载体表面酸碱性、化学官能团的分布从而增强载体与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提高活性组分分散度、稳固活性组分价态,最终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其中氮改性的炭材料被认为是乙炔氢氯化最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以2-氯烟碱醛和苯乙炔为原料,在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催化作用下,发生Sonogashira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2-(苯乙炔基)烟碱醛,产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并研究该偶联反应最佳条件为:物料比n(苯乙炔)∶n(2-氯烟碱醛)=1.8∶1;钯催化剂用量为n(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n(2-氯烟碱醛)=0.06...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40万t/a干法乙炔装置后续废液处理存在的氯根超标、磷、硫杂质累积等问题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进实现了将清净废液处理达标100%回用的目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了干法乙炔工艺。  相似文献   

11.
采用露点仪法和重量法对乙炔和氯化氢混合气中的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露点仪法和重量法都可以作为中控混合脱水的分析方法,但重量法在准确度、精密度以及对分析人员的危害及环保方面都优于露点仪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变压吸附氯乙烯精馏尾气的工艺改进情况,改进后的工艺采用分路回收方法,实现了氯乙烯、乙炔和氢气的分别回收,该工艺运行平稳,可降低转化系统负荷,且氯乙烯和乙炔均达到了零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生产实践及计算,提出了对一段转化器、二段转化器出口气体中乙炔及氯化氢的合理组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晶  王硕  韩晓丽 《辽宁化工》2012,41(2):212-214
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乙炔除杂质后与氯化氢混合后进入转化器进行反应,反应在装有氯化汞和活性炭为催化剂的列管内进行.改进转化器列管内结构,使流体流动状态改变,管中心温度降低,提高触媒使用寿命,提高单台转化器生产能力.在我国目前很多用电石法制氯乙烯的厂家的情况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平 《中国氯碱》2009,(3):32-34
介绍了氯乙烯合成中HCl、C2H2流量测量和温压补偿方法及氯化氢、乙炔比值控制方案。叙述了对流量孔板的修正内容和改进控制比值的方法。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造设想。  相似文献   

16.
邸亚宁 《聚氯乙烯》2009,37(10):12-14
氯乙烯精馏尾气经变压吸附回收氯乙烯、乙炔后排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氢气(富氢气体),通过对富氢气体在石墨燃烧炉燃烧生产低压(0.25MPa)蒸汽的可行性研究可知,富氢气体(流量为400m^3/h)燃烧后可生产低压(0.25MPa)蒸汽1.3t/h(按精馏装置生产能力为6万t/a计),可获经济效益84.4万元/a。  相似文献   

17.
对氯乙烯转化系统、乙炔发生系统及HCl合成系统进行了持续优化和改进,实现了PVC生产装置的连续、平稳运行,降低了电石消耗。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氯化氢、乙炔混合气干燥效果对后续系统的影响及传统混合气干燥工艺流程,并提出了混合气干燥新工艺。该工艺采用硫酸组合干燥塔对混合气进行干燥,混合气含水质量分数可降至1×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附有FID检测器和AT.氧化铝毛细管柱的色谱仪对尾气中的氯乙烯和乙炔进行外标法定量测定。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测定的氯乙烯相对标准偏差、回收率分别为4.0%、99.5%,乙炔相对标准偏差、回收率分别为4.6%、99.8%。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氯化铵主要用作氮肥,附加值很低,严重制约了联碱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存在氯资源浪费、长期施用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在氯化铵应用中的不合理状况,介绍了国内外氯化铵应用工艺研究现状,对以氯化铵为原料制取氨气、氯化氢、氯气、氯代烃等其他化工产品的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以氯化铵为原料制备氨气、氯化氢或氯气的工艺虽然在特定领域有着一定的应用,但并不适合从整体上解决中国数量庞大的氯化铵出路问题。提出了氯化铵参与乙炔氢氯化和乙烯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工艺路线,能够充分利用氯化铵中的氯资源并产出高附加值的氯乙烯产品,对解决中国氯化铵不合理利用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